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历史电视剧与历史的关系(历史电视剧与真实的历史)

历史电视剧与历史的关系(历史电视剧与真实的历史)

更新时间:2022-01-12 04:47:33

【视听观察】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光明日报文艺部·主办】

作者:易伟平

2021年,在庆祝建党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中,一批旨在为百年党史画像、立传、明德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涌现于荧屏,取得了较好的收视热度与口碑。这一方面缘于创作者有胆有识的创新探索,另一方面也是汲取我国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经验的结果。应理性认识到,在文艺创作中,历史与当下往往不是简单的旧与新的关系,而是辩证的源与流的关系。因此,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资料图片

突出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首先要处理好艺术想象力与题材限定性的关系。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尤其如此。限定性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创新的基石和前提,创作者应在此基础上发挥艺术想象力。一方面,在精神主旨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限定性体现为突出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如《大浪淘沙》《中流击水》等,便立足历史语境、寻找现实勾连,将党的先进理念、丰功伟绩,透过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生动地呈现于荧屏,在观众心目中树立起党的光辉形象。另一方面,在艺术呈现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想象力上限”不同于其他某些题材,由于“革命历史”不论在真实性还是逻辑性上都有着明确的结构和规约,因此,在符合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电视剧作品的创作边界更为清晰,类型模式更为规范,情感基调也更为庄重。

历史给了电视剧创作者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创作者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创作者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以及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寻求创新的同时,内在的“框架”和“规矩”不能突破,否则便会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本末倒置,甚至出现违背历史真实的硬伤与谬误。

资料图片

电视剧《中流击水》剧照资料图片

在客观史实中展开艺术想象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也应处理好戏剧虚构性与历史真实性的关系。故事性的缺失,往往是作品吸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创作而言,强调故事化的戏剧张力无可厚非,但应警惕让戏剧性遮蔽历史真实和历史发展的逻辑规律,警惕让戏剧性随意剪裁革命历史本身既有的布局和体系。以往的一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依循“编年体”或“传记体”的体例创作,其实在方向和理念上对当下作品具有某些借鉴和参考作用。

创作者倘若在追求戏剧性的过程中,因不分“轻重比例”地厚此薄彼,而导致和革命历史本身的原貌不对应,便有失偏颇了。如有的作品虽然采用了全景展现革命历史的宏观视角,却只将主创者自认为“有戏”的史实段落进行着重呈现,而对革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只是寥寥带过,这很容易误导观众,尤其是使年轻观众对史实的认知产生偏差。

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等在某些方面便延续了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传统,努力用好“望远镜”与“显微镜”,既注重历史的真实可信、确保史料的精准使用,也注重贴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遵循“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创作逻辑,成为讲好革命历史故事的深度探索与审美实践。

用年轻化表达呈现出历史的厚重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还要处理好表达青春化与风格沧桑感的关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年轻态表达,既是内容层面再现革命者青春形象的创作手段,更是从精神层面对接当下青年群体的有效途径。前些年的《恰同学少年》《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剧将目光投向了革命先驱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以跨越时空的精神通联让观众获得感召力和认同感。

然而过犹不及,若一味地、过度地强调青春化,也有可能让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产生肤浅化倾向,缺乏此类题材本应有的厚重感与沧桑感。在以往累积的创作经验中,以《开国领袖毛泽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海棠依旧》等为代表的作品,便以正剧的审美意蕴,较好地体现出宏大叙事所具有的深刻厚重,从诸多细微之处呈现出既质朴丰实又动人心魄的历史质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青春化与厚重感应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其一。有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旨在吸引年轻观众的创作初衷值得鼓励,但大量运用流量演员的做法却值得商榷。很多流量演员虽然在青年群体中具有号召力,但由于自身和人物气质不符造成“演员大于角色”的尴尬效果,拉低了作品的整体艺术品质。如果把作品和观众的关系,偷偷置换为明星和粉丝的关系,也许只能让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创新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得益彰

最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还要处理好叙述抒情性与思想深厚性的关系。抒情是电视剧创作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以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经常以此来表现坚定信仰和崇高理想,达到“史中有诗”的艺术效果。《海棠依旧》便较好地在现实主义精神中迸发出浪漫主义情怀。剧作以“海棠”为名,是匠心独运的一语双关之笔,其不但与周恩来总理有着密切而持久的生活关联,而且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巧妙实现了对人物崇高人格的深层隐喻,牺牲精神和奉献品格温婉地寄寓其中,诗情隽永、意境悠醇。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就应当如此情理兼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道:“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对文艺作品而言,精神风骨尤其不能丢。那些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能够起到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作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创作者应当特别注意,不可因过度追求抒情效果而导致作品在思想性方面力度变弱、深度变浅。如果剧作在过度浪漫化的情绪抒发中,弱化了作品所应彰显的民族精神、文化涵养、历史逻辑、年代质感等,便得不偿失了。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5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