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电视剧历史背景图片(高清电视剧背景图片大全)

电视剧历史背景图片(高清电视剧背景图片大全)

更新时间:2022-01-12 06:00:57

《风起洛阳》的那些事发生在武周时期,地点就在“神都”洛阳,而这部电视剧虽没有直接称女皇的名字,只称“圣人”,但大家都知道,这“圣人”就是武则天,而她身边的那位焕相,对应的就是当时被封为“内舍人”的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因聪慧善文而得到武则天重用,负责掌管宫中制诰多年,群臣奏章多由其参与决断,素有“巾帼宰相”之名。上官婉儿可不得了,她在唐中宗时,被封为昭容,在政坛、文坛上皆有显赫地位,她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并主持过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只可惜,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后,她被斩杀了。

剧中的焕相也表现出参与决断的姿态,俨然有“巾帼宰相”的风范。当然,上官婉儿之所以对朝政有很大影响力,是归功于武则天对她的信任和重用。

武则天很了不得,她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很多记录,比如,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古代皇帝常常年纪不大就夭折了,而武则天即位时年龄已达67岁,而且,她活到了82岁;她是两朝皇帝的后宫妃子,先是唐太宗的才人,获赐号“武媚”,后在唐高宗时被封为昭仪,再后来,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

《风起洛阳》

《风起洛阳》的故事就发生在武周时期的“天都”洛阳,当时的政治局势有很多可以讲精彩故事的话题。

第一,武则天很有政治谋略,也有政坛的斗争经验,她在“废王立武”之后乘势崛起,成了李唐王朝的政坛新星。

早在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后,武则天利用狠辣的手段击败了王皇后,其中,所用的手段包括把安定思公主的暴卒说成是王皇后害死的(《旧唐书》和《唐会要》只记载了公主的暴卒,而未称其死因,但传言是武则天自己掐死了公主,嫁祸给王皇后),总之,武则天成功地让唐高宗李治有了”废王立武“的想法。李治先是想把武则天晋封为一品宸妃,但因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未能如愿;后来,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一直坚持反对李治“废王立武”。可是,帝后废立问题上的争斗却逐渐演变成李治与元老大臣权力争斗的标志。李治必须坚持“废王立武”,才能重振皇权,以打击元老大臣势力。

永徽六年(655年),中书舍人李义府站出来支持“废王立武”,而李治和武则天对其十分赞赏,通过重赏他传递信号,接着,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也改变立场,转过来支持立武则天为后,特别是元老大臣李勣明确表态说:“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有了李勣等人的支持,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便无法抵挡了。十月十三日,李治以王皇后和萧淑妃阴谋下毒的罪名颁下诏书,将她们废为庶人,囚于别院之中,并将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过来七天,李治便下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而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宰相褚遂良被贬官了。十一月初一日,李治为武则天举行了隆重的皇后册立仪式,李治成功了打击元老派,强化皇权。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李治在武则天的劝说和支持下,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李治把朝中的元老派和反对派彻底打压下去,成功实现皇帝的集权专制。

李治时期的“废王立武”事件有两大重要影响,一是李唐王朝沉重打击了关陇集团老臣的势力,使李氏皇权得到巩固和强化;二是武则天成了李治打击当时朝中元老大臣的得力助手,朝中一大帮老臣都败在李治和武则天手下,武则天成了唐王朝新兴起的政治明星。

武则天(归亚蕾饰)

第二,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利用李治的遗嘱,临朝称制,登上了李唐王朝的权力高峰。

从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开始,李治因风疾发作,经常头晕目眩,朝中的军国大事不得不交给武则天帮着处理,

到了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武则天的地位又得到了提高,李治称“天皇”,而武则天称“天后”,武则天不仅参与处理朝政,而且,开始建言和参与决策,十二月,武则天上“建言十二事”,李治对其悉数采纳,下诏颁布施行。武则天所建言的政策十分仔细,包括“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等。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所患的风眩症愈加严重,他想禅位给则天皇后,而经朝中大臣商议,提出让武则天摄政,不过,宰相郝处俊劝谏李治要谨慎,关于摄政旨意没有下。而武则天得知此消息后,便召集大批文人学士,编撰了《玄览》《古今内范》《凤楼新诫》《列女传》等,一方面是颂扬女子参与治政,另一方面是利用文人学士来分化宰相的权力。永淳二年(683年),李治在带着武则天封泰山以后,病情加重,无法临朝,李治便命李显代理国政,由宰相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大臣协助理政。同年十二月,李治撑不住了,他临终立下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则天)裁定。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成了唐中宗,而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

唐张萱《武后行从图》(临摹作品)

李治的这一道遗诏为武则天提供了“临朝称制”的重要借口,“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裁定”,这等于将朝廷最终的决策权留给了武则天。

李显继位之后,力图强化自己的权力这计划太着急了。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李显筹划着任命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这既是素有野心的韦后的意图,也是李治想利用其妻舅来强化皇权的手段,但这想法被宰相裴炎阻止,李显愤怒地说:”朕即使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吗?” (参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唐纪十九》)李显太天真了,以为继承了皇位地位就稳固了,当时,朝中最高权力掌握在 武则天手里,李显想提拔韦玄贞为侍中的举动触犯了武则天的根本利益,武则天岂能容许一贯有野心的韦后的势力崛起。于是,武则天联合朝中大臣,将李显废黜为庐陵王,迁于房州,转而扶立李治的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此时,唐睿宗李旦在朝中没有任何根基,朝廷的大事完全由扶立他的武则天说了算,至此,武则天正式临朝称制。

第三,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开启了她15年的女皇政治生涯。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有一段记载:

九月,丙子,侍御史汲人傅游艺帅关中百姓九百馀人诣阙上表,请改国号曰周,赐皇帝姓武氏,太后不许;擢游艺为给事中。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馀人,俱上表如游艺所请,皇帝亦上表自请赐姓武氏。戊寅,群臣上言:“有凤皇自明堂飞入上阳宫,还集左台梧桐之上,久之,飞东南去;及赤雀数万集朝堂。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请。壬午,御则天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乙酉,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以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丙戌,立武氏七庙于神都。

这就是“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的说法。也就是说,载初元年(690年)九月,许多官员,还有宗戚、四夷首领、沙门、道士等,皆向武则天请求改国号为“周”,并赐皇帝姓武,就连皇帝李旦也自请赐姓武氏。而朝中群臣以凤凰飞入集上阳宫,赤雀数万集朝堂的瑞祥之兆作为理由,奏请武则天改国号,武则天便不再拒绝了,她于九月九日登上则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定都洛阳,称洛阳为“神都”,而改长安为陪都。在同一月内,武则天便上尊号为“圣神皇帝”,“以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不久,又在神都立武氏七庙。‌(参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

客观地说,在整个武周朝,武则天的政绩是值得肯定的。她很有政治智慧,明察善断,在用人政策上,量才用人,知人善任,开创了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对唐朝的吏治政策进行大胆革新,武氏善于用人堪称唐朝数一数二的,不但善用手段狠辣的酷吏来俊臣、索元礼、周匝或李义府、薛怀义等狠毒人物,而且,更善用有头脑能干的大臣,如用狄仁杰、张说等人,还用了魏元忠、张柬之、崔玄暐、姚崇、宋璟、张九龄等,武周时期,人才济济;在经济方面,她奖励农桑,关注民生,使民众生活得到改善;在对外关系上,她强化了军事力量,收复并稳定安西四镇,一度使后突厥归降;在朝局方面,除了她晚年身体衰弱之外,从李治时期一直到武周朝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她所掌控的权力是最为稳固的,无论是李唐皇室成员还是朝中元老大臣都没有能动摇武则天的最高权力,一大群李氏皇室成员和朝中男人们,都只能面对武则天这位女皇而俯首臣听命。

当然,为了争夺或巩固权力,武则天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甚至连自己的儿女也不放过,她是非常狠心和毒辣的女政治家,而且,在她的晚年,豪奢专断,渐生弊政,使武宗走向衰弱。

李治与武则天(剧照)

第四,武周时期有各种各样的复杂矛盾,特别是武氏集团与李唐皇室的矛盾一直是很尖锐的。

其实,从武则天称帝起,朝中的各种矛盾就已经变得非常复杂,潜伏下了很大的危机。

武则天称帝不久,便发生了徐敬业等人以扶持庐陵王为号,在扬州举兵反武的讨伐活动,当时的反武活动在十多天内便聚合了十万部众,虽然反武军事力量被武则天任命的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率兵三十万大军击败了,徐敬业兵败自杀,但是,反武的力量一直没有真正沉寂。

在唐朝建立时期,李渊起兵灭隋主要依靠的是关陇集团的支持,后来,李世民与李建成的争斗,依靠“山东集团”的势力,依靠山东豪杰,依靠一批“性强勇、工骑射,组织坚固,从事农桑”的武力集团来取得了抑制关陇集团的优势,如秦叔宝(山东济南人)、长孙无忌(洛阳人)、尉迟敬德(即尉迟恭,山西朔州人)、房玄龄(山东淄博人)、程知节(山东东阿人)、张亮(河南郑州人)等秦王府的重要成员在玄武门之变后登上皇位。而李世民登基以后,在贞观年间由于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可以说,关陇集团和山东集团这两派势力基本上都支持李世民了。

而李治继位之后,朝中的元老派由于老臣势力强、资格老,对于新登基的李治形成了抑制作用,而武则天正是利用李治想强化皇权而乘机崛起,她成了支持李治抑制元老派忠臣的重要帮手。朝中老臣们后来被打压下去,武则天先是成为皇后,后来同李治被并尊为“二圣”,再后来,她临朝称制,到载初元年(690年)九月,她改国号为周,成了女皇,但是,李唐皇室的成员和元老派大臣虽不敢明里反对,但心里却是不甘的,因而形成了各种矛盾。

元老派大臣的势力是潜在的反对武氏集团的重要力量,这些忠于李唐皇室的老臣们一直是反对改“唐”为“周”的,这一势力也成了后来恢复大唐王朝的重要力量。

而在种种矛盾中,李唐皇室成员与武氏集团的矛盾是最为尖锐的。武则天将国号改为周之后,在神都立武氏七庙,并重用了武姓家族的成员,武氏家族的重要成员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当时,连原来的皇帝李旦都自请赐姓武氏,可见武氏势力有多么显赫。

可是,武则天作为李治的皇后,在她登上女皇尊位之后,她一方面要扶持娘家武氏的势力,使武三思、武承嗣、武攸宁、武攸暨等十几位武氏家族的人成了诸侯王;另一方面,武则天又要保持李唐皇室成员的一定地位,特别是使她的儿女也有一定地位。当时,武则天成了武氏、李氏两股势力矛盾的调节者。可是,武氏与李氏在朝中权力的争夺中所形成的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两派势力此起彼伏,争夺不休。先前,在李唐时期,武家子弟在朝中的身份属外戚,若过度染指行政军事权力会受到非议,而武则天改国号之后,武氏家族自认为变成了皇室成员,自然是要争权力的,要争朝中重权,争军权等,原本,李唐皇室一直排挤武氏家族成员,而这回轮到武氏对李氏家族进行排挤了。武周时期,武氏子弟的地位不断提高,可是,李唐皇室成员岂能忍受武氏集团抢了他们的权力,天下是李渊、李世民夺来的,岂能让武氏宗亲来坐享其成?

所以,李唐宗室一直与武氏宗亲矛盾不断,这就是武周朝时期最主要的矛盾,所以,到了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守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柬之联合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崔玄暐,以及禁军军官左羽林将军桓彦范、右羽林将军敬晖、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马事袁恕己等,率兵入宫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下台,奉皇太子李显复位,而唐中宗尊武皇为则天大圣皇帝,直到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唐中宗遵武则天遗命,才改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后”,让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电视剧《风起洛阳》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武周朝,发生在武周朝武氏与李氏矛盾激烈的时期,而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是欣赏《风起洛阳》的背景知识,能将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看得更清楚,欣赏得更好。

《风起洛阳》

第五,《风起洛阳》有其风格特色:剧中历史背景明晰,主要历史人物有原型可对照,而剧中几位主角却是创新塑造的,故事背景的细节很有真实性,而其剧中的悬念和随着情节的推进而逐渐解开悬疑,成了故事的最大魅力。

马伯庸

马伯庸的小说或剧作有鲜明的风格特色:

其一,历史背景是明晰的,比如《风起洛阳》,其故事发生在武周时期,正像上面所分析的,是武氏集团与堂皇氏宗亲矛盾的激烈时期,这使得故事处于复杂的矛盾背景中,很有故事性。

其二,在《风起洛阳》中,一些历史人物的名字是经过掩饰处理的,但是,观众结合史实,大致可以猜出相对应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

除了上述说的“圣人”是指武则天(咏梅扮演),“焕相”是暗指上官婉儿之外,在剧中,公子楚(刘端端扮演)很可能是以李隆基为原型的,他在剧中作为东川王,称武则天为“圣人祖母”,有胆识有想法,是李氏宗室里敢作敢为的人物。剧中主要主角高秉烛(黄轩扮演)推断出:公子楚就是东川王,他的根据是,联昉作为圣人的耳目,不可能落入到外人手中,内卫已经给了武攸决(张铎扮演)和武思月武(宋茜扮演)姓负责,联昉自然就要给李姓人负责,而联昉工作复杂,负责人必须全身心投入,太子和晋王身居高位,无暇顾及,在年轻一辈王侯之中,有能力担任此要职的就是公子楚,根据法善寺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刻有东川王名的排位,高秉烛推断出东川王就是公子楚。

还有,剧中的“圣人”说太子想要把天下送给其老丈人这说的就是李显,上述分析过,李显一上台就想提拔他的老丈人、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让其掌管门下省,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可是,这触及武则天的底线,她是不会让韦后掌权的,所以,李显被废黜为庐陵王,迁于房州,武则天转而扶立李治的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剧中的东川王十分谨慎,这是吸取了李显的教训。

此外,宋凉案出现之后,圣人需要有一个地位高且信得过的得力的人去彻查此案,而圣人选中了武慎行(宁文彤扮演)去负责,还有,从内卫奉御郎武攸决对他的恭敬敬重程度来看,武慎行该是武氏家族中最有权势的,而且,剧中的武慎行原定名为武三俞,“慎行”与“三思”含义相连,所以,武慎行对应的历史人物应该是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武氏在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

最后,在剧中,公子楚曾给高秉烛一个线索,即炭火,而由炭火引向了郡主府,高秉烛经过调查发现了郡主府曾买入大量木炭,而又经过了百里弘毅(王一博扮演)的侧击询问,永川郡主(李淑婷扮演)说出了柳襄买了自己的临川别业,府中的木炭该是柳襄买的。但是,剧情是不会出现一个可有可无的郡主的,所以,随着情节的推进,或许这个永川郡主并不一定像现在这样对事不太在乎的傻样,有人猜测,这位永川郡主或许是以历史上的安乐公主,即韦后的很有野心的女儿为原型的,她会有真实面目出现。

其三,剧中主要人物是创新塑造,主要用的是虚构的人物,而且,浓墨重写底层人物。这可能是因为虚构而塑造的人物灵活性大,更有描写的空间。

比如,在《风起洛阳》中,高秉烛起先属于不良井人,虽曾任不良副使,但仍算是底层人,生活在很贫困的不良井环境中,但他重情重义,坚持自己的宗旨,认为自己是赎罪之人,他坚守道义,坚持要除恶报仇,他既是查案人,执着于想查出仇人而报仇的人,同时,他又阴差阳错成为了案件的嫌疑人,这就为情节的展开铺就了展开悬念的很大可能性,诸多疑问集聚在高秉烛身上,让观众很有期待感。

高秉烛(黄轩饰)

再如,内卫月华君武思月,是内卫奉御郎武攸决的亲妹妹,他们兄妹两属于武家旁系,但仍属于武氏的势力,但武思月巾帼不让须眉,她武功高强、很有智慧,中正不阿,忠诚而又很有真情,她在得到了圣人的充分信任,但又交织于各种势力之间,很难选择;她很尊重和爱戴她的哥哥,但又因在查案中多次与高秉烛接触、配合而知道他是一位品德很不错的人,并爱上他,处于诸多矛盾而艰难选择的武思月留下了很多悬念,引来关注。

武思月(宋茜饰)

其四,《风起洛阳》非常重视对于细节的真实性描绘,以细节的真实来塑造电视剧的真实性。

马伯庸的小说或剧作都非常对历史细节的真实描绘,具有考究历史细节的专业主义的精神,据媒体报道,马伯庸为了写长安和洛阳的街市,曾对唐代街市的细节进行过仔细考证,包括街市布局、市场摊位,甚至地下水沟等都做过考证,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

马伯庸曾说:“历史小说就得靠细节,没有细节你就感觉不到是在那个时代。说你一进门看到一个碗和你一进门看到一个青釉瓷碗,感觉是不一样的。”细节在他看来,是最重要的场景描写,离开了此,就无法呈现真实的历史感。

最后,剧情设置很妙的悬念,而随着情节的推荐,逐渐解开悬念,演绎的结果常常是出乎意料之外,但却在其理之中。

观众需要剧情是非常有趣的,现在欣赏水平越来高了,一部剧如果一下子就让观众猜到了情节的发展,甚至猜到了结局,那么,这一部剧必定被认为是烂剧。而像马伯庸的《风起洛阳》这样的电视剧,不会出现“早被料到”的糟糕事。

在电视剧《风起洛阳》中,有诸多悬念,比如,高秉烛一直执着地查找“春秋道”的人,揪出使用手戟的凶手,为死去的兄弟报仇,那么,“春秋道”的人在哪儿?使用手戟的凶手的人是谁?等等就成了重要的悬念。

高秉烛一个接一个地查下去,却又一次次遇到了新的疑问,于是,有了新的悬念,又产生了疑惑,需要答案。比如,剧情开头,出现了有人追查杀害告密者,那么,告什么密?告的是谁的恶行?杀害告密者的神秘的人来自何方?是什么势力的人?等等。

再如,工部尚书突然死了,是自杀还是他杀?人们进入屋里,发现了高秉烛就在百里延死的现场,他是凶手吗?谜更多了,吸引力也更大。

又如,为了弄清柳青的秘密,高秉烛费尽千辛万苦从柳青的账房中盗得了垂柳行的账本,但线索似乎变得明晰了,却发现账本是用密文写的,这就需要找到懂密文的人来译读。武思月准备借助联昉的人来破译它,但是,当她找到了联昉执事韩冬青来破译它时,悬念又起,韩冬青被杀了,而且账本被抢走了,这成了更大的悬念:谁杀了韩冬青,谁抢走了账本?

总之,一个个“子悬念”的设置,使疑问解惑之后又出现了新的疑问,并将多个“子悬念”引向更大的悬念,而只要剧情没有结束,诸多的“子悬念”叠加而变化演进,即便不少“子悬念”已经解决了,但仍使观众无法猜到最大悬念解决之后会是什么结论。

观众很乐意一次次陷入欣赏的“陷阱”,对故事情节的跟进欲罢不能,但却乐此不疲,感到很过瘾。

一部好剧,就必须使剧情能跌宕起伏,使悬念无法猜测到,而利用主悬念将观众吸引到底,直到最后知道结论,而且,在知道答案之后还能为所得出的结论拍案叫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