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洗衣机>

洗衣机批发价跟零售价差价(洗衣机九百块钱买的可以卖多少)

洗衣机批发价跟零售价差价(洗衣机九百块钱买的可以卖多少)

更新时间:2021-12-17 02:59:38

冲着主播说的“全网最低价”,消费者下单后却发现,自己不但没享受到低价,而且退款无门。在刚过去的“双11”,李佳琦和欧莱雅谁卖的面膜更便宜一事引发了轩然大波。专家认为,商家争夺“最低价”称号的实质是争夺客流,谁能定义“最低价”,谁就能赢得客流。实际上,随着商品的销售渠道、促销活动的增多,消费者即使货比三家也难免陷入套路。而消费避坑的前提,就是不能被商家的低价噱头所打动。

优惠的价格是打动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图为南宁一家商店推出打折活动。

想买低价商品却踩坑

在李佳琦直播间要花429元才能买到的面膜,到了欧莱雅的直播间,领券之后只需要257元就可以买到。两者之间差价巨大,消费者退差价无门。

无独有偶,另一品牌蒂佳婷也被曝主播直播间说好的“低价”面膜,比随后品牌自家直播间的价格高了不少,且差价巨大,消费者遭遇了维权困难。

说好的“低价”其实是个“坑价”,这样的现象,近年并不少见。市民李女士是一名“薅羊毛”经验丰富的购物者。她介绍,现在购物越来越方便,线下有实体店、社区团购或代购,线上则有电商平台、海淘、拼单等,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购物节”。普通消费者要想买到性价比高的商品,就得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对比这些购物渠道。

“我们小区的团购套路太多了,买的时候说是农家散养土鸡蛋,特意拿出来做低价团购,结果买了才发现比市场上土鸡蛋要贵。”市民谭女士吐槽说。

“最低价”称号争的是客流

南宁学院副教授、营销专家覃杨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最低价”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各大带货主播与品牌方争夺这一称号,就是利用价格战打通渠道,进而争夺更多的消费流量。有了流量,自己的“最低价”就能让消费者深信不疑,进而吸引消费。

此外,这次事件中,一边是大牌主播,一边是知名品牌,话题性和争议性都有,刚好满足了病毒式传播的两个要素,也不排除有用炒作吸引客流量的嫌疑。

覃杨称,从营销学上来说,强调商品比原价便宜了多少,是商家常见的套路之一,“因为人们对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更敏感。”因此,消费者要理性一些,不去看所谓的优惠幅度,而是直接对比商品的价格,避免冲动购物。

购物达人李女士则建议,消费者可以多了解一些平台在哪些时间段会优惠更多,方便安排购物时间。此外,对于一些经常购买的商品,最好能有自己的小账本,记录一下商品的原价、日常优惠价、自己见过的最低价等信息,会让货比三家的效率更高。

“保价险”未必真保险

为了在“双11”等节点之外吸引消费者,一些电商平台推出了“保价险”服务。也就是说,在购买商品后的一段时间里,如果商品出现了降价的情况,消费者就能得到差价的赔付。

“保价险”看似美好,实则不然。例如,有些消费者根本想不起来商家有此类服务或是忘记关注商品是否降价,白白错过赔付的机会。还有的消费者在追索差价赔付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

去年10月底,市民李女士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台洗衣机,该商品承诺在半个月内都会提供“保价险”的服务,同价“双11”。但是购买后一个星期,这台洗衣机从1000多元降价到了800多元,如果能叠加优惠券,优惠幅度更大。发现洗衣机降价了,李女士随即申请退差价,但是商家却表示,因为李女士没有领到可以叠加的优惠券,而优惠券包含的差价并不在赔付范围内,所以只能退给李女士100多元的差价。

市民廖女士也有类似遭遇,因为参加优惠活动,她不久前买下的衣服降价了。但是商家却拒绝赔付,因为商品参加的平台特定的促销活动,属于赔付的范围外。

除此之外,电商平台还会规定:若商品被下架、删除,或商品处于预售状态,届时消费者也无法享受保价服务。也就是说,如果商家不想赔付,可以把原商品一删了事,然后再想办法上架;更有甚者,“保价险”保护期结束的第二天,商品马上就会降价,让消费者有苦说不出。

留好截图更方便维权

广西一律师事务所律师徐嘉宏说,普通商品的定价属于市场行为,商家有调整商品价格的自由,但主播或商家承诺“最低价”却不是“最低”的情形,则涉嫌虚假宣传。《广告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而商家为吸引消费者,把“保价险”作为噱头,保价期刚过立马降价,或是商品售价短期内相差较大的,这样的行为涉嫌价格欺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消费者可以享受“退一赔三”,商家退还消费者所购商品费用并向消费者支付商品价格三倍的赔偿金额。

徐嘉宏表示,无论是线下购物还是网购,消费者最好多留一个心眼。例如,网购时包含商品链接和宣传销售页面的截图、与客服的聊天记录、相关支付凭证等,都是维权的有力证据。如果真的踩坑了,消费者可以拨打12315热线或者前往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举报、投诉,也可以选择诉讼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