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城北十五里,有个“双庙”古村,村中有庙两座,自古有“五步两座庙,十步三眼井”之说。“双庙”供奉的是伏羲和女娲。
今天咱不讲“双庙”的由来,只说掌管庙的会头白军伟和他经营的一绝“白氏肉饸子”。
双庙村逢农历三八大集,白军伟在“双庙”集市上,有个固定摊位,专事烙油酥饼,炸肉饸子。白家的肉合子传承了四代人,他手里那根百年枣木擀杖就是明证。
先普及下什么叫“肉饸子”。 它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小吃,类似馅饼,色泽金黄,皮薄馅大,油而不腻。馅分荤素两种,素合子的馅可以是韭菜鸡蛋,肉合子则以猪肉白菜馅居多。
其做法并不复杂,但须掌握和面的技巧,面要软,软到用手抓时不流出为佳。做肉合子的高手讲究提前两三个小时将面和好,面中稍加发酵粉或面肥,让面团微微发酵,这样煎炸出的肉合子不至于发硬。尽管肉合子呈饼状,却不需擀杖,包肉合子只需要一张油光光的案板和一双灵巧而沾油的手。这样才不会让面团沾在手和案板上。
包制过程是这样的,将面团抟成不大不小的剂子,在手里捏成饼状,将调好的馅料包在面团中,然后在案板上按压成饼状,保证不漏馅料。在鏊子上倒入食用油,侯油热,将压成饼状的肉合子甩入鏊子里煎炸至熟。
肉合子价格低廉,既充饥饱肚子又解馋饱口福,赶集上店的庄稼人来了,往小摊儿上一坐,叫上三两个热乎乎、香喷喷的肉合子,再配上一碗豆腐脑、羊杂汤或杂面汤,便捷而实惠。
这是个星期天,老白邀我们几个朋友到他家品尝“白氏肉饸子”。一盆发酵的面,一盆调好的馅料,一张案板,一口饼铛是全部家当。点着火,倒好油,老白表演起拿手好戏。揪剂子、包馅料,按饼、入锅一气呵成,圆圆的肉饼由生变熟,就像变戏法一样,看得我们眼花缭乱。老白称他手上功夫叫玩转乾坤。特别是往锅里甩饼那一瞬,“啪”的一声,迅疾飞碟,动作老道而经典。他说,没有几年功夫弄不成。
白氏肉饸子皮薄如纸,肉香沁人;半煎半烙,外焦里嫩,形似玉盘,状若满月。咬上一口,顺嘴流油,回味无穷。这种美食也仅仅在农村大集上吃的到。老白说,和面很关键,软面吃起来筋道,硬了口感差,炸出来肉合子透明才讲究。馅料要新鲜猪肉、取大雪前铲下来的白菜,人工剁馅。馅料里不加食油,这样炸出来的肉合子皮是皮,馅是馅,互不黏连,吃起来爽口。保持了早年间的原汁原味。
肉饸子只有赵县、藁城和栾城三县区才有,拥有这样的好口福,非石家庄人莫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