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饼铛>

电饼铛能做烙糕吗(电饼铛米糕制作方法及配方)

电饼铛能做烙糕吗(电饼铛米糕制作方法及配方)

更新时间:2022-01-21 23:57:18

此时的你,回家过年了吗?

平时你总说不期待过年,不想被亲戚朋友追问感情、工作、成绩、收入……可一到过年,你还是大包小包马不停蹄地赶飞机、挤火车、坐大巴……不远万里,往家赶。

因为那里有你最牵挂的人,有家的味道。

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越近,家的味道越愈发浓烈,在你的记忆里,家的味道是什么呢?

或许是轰隆的火车声,或许是嘈杂的鞭炮声,或许是厨房里咕噜的水煮汤汁声,或许是饭桌上欢乐的笑语声,又或许是你最爱的人,大喊你乳名的声音……


我觉得还是饺子能代表家乡的味道,我们这里讲来时的面,走时的饺子,我从来不吃面条,所以每次回家或者外出求学,吃的都是饺子。

我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有天我放假回家,当时可能有心事,奶奶在家包好了饺子喊我去她家吃,其实当时也没什么胃口,吃了两个后就不吃了,奶奶问我好不好吃,我说还行,奶奶说你不是爱吃饺子吗,多吃点,情绪没控制住,就冲她喊,爱吃也不能每次回来都吃啊,然后奶奶沉默了……

我当时一句话没说就走掉了,所以现在很后悔,我想向奶奶说对不起,但又不知道如何开口,奶奶,对不起……

@飘阿兮J


我的家乡在山东,如果说最能代表家的话,我想应该是“冻”,我最喜欢的是鸡冻和猪蹄冻,将鸡块或猪蹄块剁成小块,加入料酒、大料、姜片等熬熟成汤,放在一个大盆里,静等时间化成冻,然后就可以吃很长时间,不过等一段时间要回锅,防止变坏,延长保存时间。

现在背井离乡出来上学,只有长假才能回去,春节才能团聚,有点淡淡的乡愁,真的是一尝到那个冻的味道,就感觉到家的味道,那种离别之情也在这一刻消失了。家里的温情让人感觉暖暖的,家里人也多,所有人在外受的苦、受的累在这个时候确实也在此感到慰藉,有什么比团圆更温暖的了呢!

@竹青夜月明


无论你是家徒四壁,还是富得流油,回锅肉是我家乡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喜欢吃肥肉的,回锅肉很过瘾。喜欢吃瘦肉的,也别着急。烹饪的时候,多爆炒一会儿,让油多出一些,肥肉就能弄得跟瘦肉一样,毫不油腻,美味极了。

@廖承淑


打卤面条,华北平原最普通不过的面食,每次千里迢迢回家,爸妈都会张罗一顿,一碗白面一瓢水,自家地里收的大白菜切半个,院里老母鸡刚下的鸡蛋拿几个,去年腌制的腊肉切一块,爸妈站在案板前忙活,我在一旁的大锅灶前拉着风箱,听他们给我讲街坊邻居的家长里短。

@九盏菊花灯


我小时候很爱吃春卷,于是我们家里每年都会做这道菜,而且春卷应该算是春节的标志性菜肴了,春节吃春卷,感觉还蛮配的。还有就是一定会做一条鱼,因为有年年有余的寓味在里面,还有大锅炖肉,这些是一定不能缺的。

@叶飘雪82033


过年回家必不可少的是鱼糕,也是家家户户席面最重要的菜,细滑鲜美、老少皆宜,产自于荆州长江地带,这个美食还得从三国开始...流传至今。

@二次元的洛小白1992


广州过年会包油角和蛋散。

油角会用猪油加入面粉中揉成粉团,里面包的馅用白砂糖 花生小粒,炸出来的油角又酥又脆。

蛋散就是咸的,用面粉、南乳和黑芝麻混合揉成面团再桿成薄片,在中间划一个口了,打个结再炸成形就可以了。

@Cri_Jessica


大年三十,一家人围着热乎乎的火锅,一层五花熟肉、一层小酥肉和丸子,还有白菜、海带、炸红薯、炸豆腐等,每人舀上一点腊八醋,再配上三两个翠绿的腊八蒜,那味道真是美极!如想小酌,则另加四道凉拌小菜,如白菜心、老虎菜,或油炸花生米也是下酒好菜。吃着说着,今年按排的好不好,明年计划如何干,不知不觉中,新年的钟声敲响,而早已守候在旁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点燃了鞭炮。眼前这一幕,就是家,就是家的味道。

@该出手时就出手8188


茄子干,从小和外公外婆长大,住在江西,江西超会吃辣,所以每家每户都会做茄子干。根据自己能吃多少辣放多少辣椒。那时候吃一口茄子干吃一口饭。后来跟着妈妈来到了浙江,就很少再吃到这种了。所以很怀念。

@安子昕-


每年过年的现在不是有什么好的美食,最主要的是年的气氛,打扫卫生,收拾东西,最最怀念的是和奶奶蒸年馍,各种各样的花馍,奶奶边做边教我。从清晨一直忙到晚上。那种氛围现在再也没有了

@蓝贝儿xa


作为天津滨海新区的汉沽,靠海吃海的传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每逢佳节特别是春节在外奔波劳碌的人们都相继回家团圆,家乡的海鲜自然是年夜饭里的重中之重。

除了正常的红烧海鱼、对虾、海蟹、河蟹、鸡鸭肉外,我们这的“沽上八大馇”更是远近闻名,所以年夜饭上家家基本都有馇虾、馇鱼、馇墨斗、馇蛤蜊、馇各种海鲜......下酒还是下饭基本是都可以解决,绝对是一道特色菜。

@动力飞机


煎黄花鱼,每年桌子上少不了的,面粉还是淀粉的,少掺水,加个鸡蛋,裹在鱼身上,放到大平底锅里煎至两面金黄,因为要从大年三十下午要一直吃到送完了年,所以得买一条相当大的鱼。

@李-梦-杰

过年的时候我妈总会拉着我一起包饺子,做家常菜,聊天,看电视,打扑克……家的味道应该是什么样呢,或许就是这种最平常的陪伴。

@青年叨叨

跨越千万里的腊肉 老姜 线椒 小米椒=“湘”味(乡味)

@破孩201701


我的家乡在河北承德,是一个传统的北方城市。要说我回家过年必吃的小吃那还是妈妈烙的烙糕饼。用一种玉米面和糯米面混合,放在特制的小饼铛上,用中火把饼称烤热,然后再将用水混合的较为粘稠的面糊倒进去。我能看到那面被热度烤得鼓胀,当热气将面撑起,就该换一面了。此时将面翻个,底下有些微焦,黄黄的面子就到上面。再过个两分钟,就可以吃了。那烙糕软软的,有点甜,不粘牙。至今没在别的地方吃过。

@杜绝秃发大能


天津有句老话叫“借钱买海货,不算不会过”。在天津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津味儿素饺子,这饺子馅的配料和制作可有讲究了。先把豆芽菜,香菜,白菜,香干,红粉皮等切末,再把发好木耳,黄花菜切末,把所有的食材放在大一点的馅儿盆儿里,再把酱豆腐汁儿和解好的麻将汁儿。倒到馅料里面搅拌,最后包得了饺子就下锅开煮,见浮就熟,把年前泡好的腊八醋,腊八蒜拿出来,这么就着一吃,这就是天津的年。

@有碗炸酱面


每年过年,家里一定会做一个汤菜,汆丸子。

用嫩嫩的小羊肉,剁碎了,拌上一点调味料,只放一点,不能夺了羊肉本身的鲜美。水烧滚,勺子挖出来团成团,熟练的主妇是用手挤,扔到水滚之处。

羊肉丸都丢进汤里之后,还可以下一点切的薄薄的冬瓜片,或者在出锅之前放一点紫菜。等羊肉丸全都飘起来,就可以出锅了。

出锅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可以加一丢丢的白胡椒、香菜末。这道菜的关键是依靠羊肉本身的鲜香,少用调料,不放油。虽然是荤菜,味道却不重。每次吃这道菜,我可以吃一大碗。

@笙歌归院落小盆友


我家安徽亳州的,每年过年的时候,家中必备一道凉拌菜,疙瘩菜。不知道学名是什么,就是一种白色的周身是疙疙瘩瘩的萝卜,切成细丝,越细越好吃,然后开水焯几分钟,再放入坛中,里面可以加入黄豆,腌制两三天就可以吃了。每次吃饭时,取一碟,加点香油和香菜,年夜饭啊来亲戚啊都会上这道菜,有嚼劲的素菜,比肉还香。

@白云cloudy杨


作为一名湖南人,每次过年回家都会让妈妈给我弄糍粑,柴火边烧,油锅里煎,甜酒里煮……不过最爱的还是柴火烧的,特别是围着火坑吃饭时,边吃边烧一个,烧到它鼓起来中间变成空的,在到里面放酸菜,海角,霉豆腐……很香很香……

@笨笨201012


年关将至,看着大家陆陆续续的打包行李回家过年,羡慕是有的,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外面过年,奶奶这段时间可打了好几个电话让我回家过年,不过嘛,爸妈倒是理解我,学业要紧。

从小到大,家里的年夜饭但是我奶奶来操持的,我们几个小孩,也都是吃锅边饭长大的。围着一口大锅,看着奶奶从油锅里翻炸着年糕,都直流口水,年糕被奶奶炸的酥香脆弱,泛着金色,一块一块夹进碟子里,我们总能偷偷摸摸的顺走一块,奶奶又凶又好笑的赶我们出去玩,就怕她炸的还不够我们几个小孩吃的,哥哥弟弟们被赶走后,我总是被奶奶留下来,她会塞给我两块甜糍粑,然后让我抱个小板凳坐一旁,我总能第一个尝到年夜饭里的第一口。

@言九二五


我大学毕业到了现在的单位后几乎没有在家过年过,只要能回家过年,吃什么都是家的味道。我想家了……

@低调的显赫者


年夜饭最期待爸爸做的凉拌粉丝,可惜再也吃不到他做的了。

@雨王678


家的味道是我妈妈包的饺子,每次无论出去多远,只要告诉妈妈明天回家,就一定知道妈妈包好了饺子在家等我。

她包的饺子是最香的,这种味道独一无二、只有在家才会有,无论在外面过任何节日吃什么好吃的,都会想妈妈包的饺子,给他们打个电话问候一句。

小时候盼望早点长大离开家,不用再受管束。长大后为生活到处奔忙,一年都回不了几次家,才知道家永远是最温暖的。不管有钱没钱,一定要回家过年。多陪陪父母,多说说话

@呼和浩特中公教育


还没到家,已经开始想念我妈炸的萝卜丸子。

@我爱亲爱的他们


其实啊,只要是家里人做的菜,每一道都填满了家的味道。家的味道,始终是一个在外面生活了很久的孩子永远都忘不了的味道。

有人说,年纪越大,感受到的年味越淡,不再其乐融融地操持家务,不再等待春节联欢晚会,心如止水地低头摆弄手机时,年就那样过了……但其实,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就是最浓的年味。

年味,依旧藏在这一蔬一饭之间。

忙忙碌碌一整年,最期盼的莫过于除夕夜全家人整整齐齐坐在餐桌前,吃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聊着家长里短,空气中氤氲着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外面的世界复杂又精彩,在家的爸妈早已张罗着准备年夜饭,他们心里只有一个期盼,等你早日回家过年。

在你的记忆里

哪一道菜最能代表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


©️视觉志/楠瓜/@设计师谈硕/新年特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