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油烟机>

美的j18油烟机烟管直径多少(美的吸油烟机烟管直径有几种)

美的j18油烟机烟管直径多少(美的吸油烟机烟管直径有几种)

更新时间:2022-03-17 03:45:29

摘要:殷墟王陵区共发掘十余座带墓道的大型墓葬,其腰坑的底部距地表的深度普遍在11~14米,远远超过同时期商代水井的地下潜水线,可证在王陵区商人营建大型墓葬时,墓穴(尤其腰坑)的深度均应穿透地下水,达到“下及黄泉”的效果。本文认为,这正是商代社会中“黄泉观念”的体现,商墓底部的腰坑就是死者灵魂通往黄泉路的入口,腰坑中的殉狗就是通往黄泉路上的引领者。

十多年前,笔者曾谈到商代人心中的“黄泉观念”。该文主要从晚商墓葬中常见的腰坑、腰坑中殉狗以及殉狗项上悬挂的倒装兽面纹的铜铃谈起,同时也谈到殷墟王陵区墓葬的深度和殷墟发掘的商代水井的比较。但因2006 年以前殷墟水井发掘的资料较少,无法展开详细讨论。自2008年始殷墟发掘的水井资料渐趋丰富,具备了深入讨论的条件。本文将对前文做补充性讨论,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 殷墟王陵墓坑深度和地下水位的分析

殷墟王陵区分为东、西两区,共埋葬四条墓道的大墓8座,其中东区仅有一座(M1400),西区有七座,分别是M1217、M1500、M1003、M1002、M1004、M1001 和M1550。带四条墓道的大墓,通常被认为是商王的陵墓。这些大墓的墓室规模较大,多在二百平方米以上,最大可达三百余平方米,深度也是殷墟墓葬中最深的一组。以下我们逐墓分析。

1. M1550墓坑深度

M1550 位于王陵区的西区,M1001 的东南,M1550 西墓道打破M1001 的南墓道。墓口面积230 余平方米。报告中没有明确墓口距地表深度,但在报道“墓葬以后的灰土坑”部分,提到38 M1550周边有两个商代灰土坑,“前者圆形,地下1.05 公尺现,1.3 公尺到底……后者葫芦形,地下0.95 公尺现,1.5 公尺到底”。由此推测,M1550的墓口距地表应与这两个商代灰土坑大致相同,差不多应在1 米左右。报告所公布数据,“墓坑深”10.9 米,应是指地表距墓底(槨室地面)深10.9米。地面以下10米即现地下水。

报告中还公布了四个与M1550有关的“墓坑中人兽的殉葬”,分别编号为M1550∶55、49、40、[71]。其中,前三者都埋在M1550 的墓坑夯土中,距地表6~8 米左右,只有[71]开口在槨室木地板下。[71]南北长1.2 米,东西宽0.6米,深约0.8 米,内有一具人骨,并有玉戈随葬,显然应是M1550 的腰坑。报告中在报道[71]时,还提到[71]“地面下11.9 米到底”。如果用11.9 米减去槨室底距地表的深度10.9 米,再减去[71]的深度0.8 米,存在20 厘米的差。该差值很可能是槨室底所铺木板的厚度,与M1004 槨室底板厚度相同。数值11.9 米应是M1550自地表至腰坑底部的总深度。

2. M1500墓坑深度

M1500 位于西区M1003 西北,M1217 的正北方,是目前所知西区最西北的一座王陵。墓口面积达330 余平方米。地表至墓口深1 米左右,墓口至槨室底约13.2米。由于发掘时地下水位较高,地面以下10.3 米即见地下水,“木室和木室周围夯土‘置器面’都淹浸在潜水面以下,情形不详。大概与其他各大墓大同小异(至于墓坑底面下是否有小殉坑以及殉坑的数目与位置,更不能确定)”。这里的“小殉坑”,即指腰坑。从王陵区发掘的其他王陵和大型墓葬来看,M1500应有腰坑。若加上腰坑深度计算,M1500自地表至腰坑的总深度应在15米以上。

3. M1004墓坑深度

M1004 位于M1003 东侧, M1002 北侧,M1001西北侧。墓坑全部挖掘到底,是王陵区所有大墓中墓室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座。墓口面积284 平方米。报告中没有明确墓葬的开口深度,但从墓坑周围耕土以下0.5 米即见龙山期灰土坑判断,商代的原始地面应不会低于耕土层下0.5米。墓坑和墓道中夯土距地表深浅不一,其中东墓道中大部分地下1.4 米始见夯土,南壁内西段0.8 米即见夯土。由此判断,M1004 的墓口距地表应不会深过0.8米。

报告中也没有明确墓口距墓底深度,但在报道槨室时写道:木室“周壁保存最高部分是西耳西壁,地面以下9.2m即现,存高约2.8m;次为东耳北壁,地面下9.7m即现,存高约2.3m;次为北耳北壁,地下10.5m 即现,存高约1.5m。……地板厚度大约是0.2m,下面直接生土”。由此计算,墓口距槨室地面应在12.2米。当年发掘M1004 时,地面以下11 米即到地下水面,墓室最下面的1.2米是在地下水面以下清理的。

在槨室底部正中有一方形坑,报告称之为“第一类殉葬坑”。实即腰坑,1 米见方,深1米。可知M1004 墓底距地表的总深度应为13.2米。

4. M1003墓坑深度

M1003 位于王陵区的西区,M1004 西侧,M1500 东偏南。墓口面积320 余平方米。墓坑全部清理到底,仅余腰坑在当时地下水面以下。当年发掘M1003时,该区域的地下水位在当时地面以下约11米。

该墓开口距地表的深度,可由其周围商代文化层的出现深度推得。报告中提到,“在墓坑南部、东北角、东中部、四条墓道之上和附近灰土、黄灰土的堆积很多。大体农耕土下(约去地面0.3m)即出现,地面以下1.5m到底,但间或也有深达2.0m以上的。……这些灰土的堆积容或有时间的先后,但全不出乎小屯文化时期”。说明商代地面应不会低于当时地面以下0.3 米,M1003的墓葬开口距地表深度也应大抵如此。

地表至槨室地板的深度,报告中写得很明确,为10.9 米。在槨室底部正中有一长方形坑,报告中称为“残存的随葬者”,实为腰坑,南北长1.3 米,东西宽0.5 米,深1.1 米。统算起来,M1003墓从地表至腰坑底部,总深度为12米。

5. M1002墓坑深度

M1002 位于王陵区的西区,M1550 西侧,M1004 南侧,北墓道打破M1004南墓道。墓口面积近360平方米。地面以下11米和四条墓道全部发掘,但11米以下见地下水,以下部分虽清理到底,但没有留下图像等资料。

该墓周围的商代地面保存较高。据报告,“散布在墓上有不少的灰土堆积,但成为片段的也不过二十余处。……堆积的口面在地面以下0.4~1.7m出现”,地面以下0.4 米应是保留最高的商代地面。经过频繁盗掘之后,墓坑内夯土保留最高的是地面以下0.7 米始现,原始墓口距地表应在0.4~0.7米之间。

虽然地表以下11米现地下水面,发掘者仍探明了木槨室底距地表的深度,为12.5米。墓室底部中心有腰坑,腰坑底距地表总深度为13.8 米。

6. M1001墓坑深度

M1001位于王陵区的西区东部,M1550的西北侧,南墓道被M1550西墓道打破,北和西墓道分别被M1004东和南墓道打破。墓口面积260余平方米。该墓是王陵区目前所知大墓中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座。保存最好的地方,地表以下0.4 米即见墓中夯土,说明墓口距地表的深度应不会小于0.4米。

M1001 槨室周围夯土的“室顶面”大部分没有被扰乱。据报告知,“这平面上去地面7.4 公尺,下去坑底3.1 公尺”,两者相加应为10.5 米,与图版壹M1001(HPKM1001)平面图中所标数据相符,表九中所公布的数据(10 米)应有误差。槨室底部共发现9 座腰坑,位居中央的1 号坑最深,为1.3 米。合计M1001 的1号腰坑底距地表应为11.8米。

当年发掘时的地下水位仍是11米深,因为槨室在水位线以上,所以得以全部清理,但9 个腰坑全部在地下水位线以下。

7. M1400墓坑深度

M1400 位于王陵区的东区,其正东为武官M1,西北侧是M1443,其西墓道打破M1443南墓道,其西南侧是M1129。墓口面积250余平方米。该区域后期扰动较大,墓口距地表多数都在1.3米以下,最浅处是北墓道西壁北段,为0.96米。

报告中写道:“墓坑自地面以下至8.5m深处全部挖清,8.5m-9.4m只挖出早期盗坑范围中之土。地面以下9.0m深到达潜水面。潜水面上升甚速,在挖到9.4m 深之后三日,水面已高至8.5m,所以不能继续向下工作。……南道8.0m深以上全部挖开,道北口与墓坑接联处挖到底,深10.6m。”由此知, 从地面到槨室底深10.6米,与报告公布的图版贰中墓葬剖面图数据一致。但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槨室并没有清理,其下腰坑数据无法确知,从王陵区其他大墓腰坑深度推测,也应在1 米以上。故此推算,M1400 的总深度应在11.6米以上。

8. M1217墓坑深度

M1217 位于王陵区西区, M1500 南侧,M1002 西侧,其北墓道打破M1500南墓道,被东汉墓M1544打破。墓口面积330余平方米。墓口大部被扰乱,夯土多在1 米左右出现,唯坑口的西南角处,地面以下0.6 米见墓内夯土。据报告称,墓上尚堆积有“小屯文化期”的灰土。由此判断,当时商代的地面应当更浅,M1217的开口距地表当不超过0.6米。

地面以下9.7~10 米到达地下水位线。潜水面以上全部清理,以下仅清理了早期盗坑内的扰乱土。据报告公布资料知,墓坑的“西南角到地下11.5m,东南角11.8m,东北角12.0m,中内由12.0m,用探铲打到13.5m深的坑底”。南墓道的最北端也清理到底,深13.25 米,基本与槨室底部平齐。由此判断,报告里说的“13.5 米”应是槨室底至地表的深度。若加上槨室底部的腰坑,M1217的总深度应超过14.5米。

此外,在王陵区,还清理了三座“中”字形(M1443、M1129、WKGM1)和两座“甲”字形大墓(78AHBM1、84M260)。其中,M1129 清理到地面以下3.9 米,因盗扰严重而放弃。M1443在7.4米深处发现槨室顶面,槨室深1.05米,腰坑深1.3 米。该墓总深度为9.75 米,从报告公布的图版叁看,当时腰坑已在潜水面以下。关于WKGM1,报告中记载的很清楚,“上自地面,下及黄泉,深达8.4 米”。78AHBM1 的深度也很明确,墓室深7.2 米,加上腰坑的深度,总深为7.6 米。传出司戊母大鼎的84M260,墓室深8.1 米,槨室正中的腰坑深1.22 米,总深为9.32米。

综上所述,王陵区所发现的带四条墓道的大墓中,多数都清理到槨室底,偶有没清理到底的,也都进行了详细的勘探,自槨室底至地表的深度数据都是明确的。其中,深度最浅的是东区的M1400,为11.6 米;西区的M1001 和M1550与M1400 相似,分别为11.8 和11.9 米。M1001和M1550 西侧紧邻的M1004 和M1002,深度分别为13.2 米和13.8 米;最西侧的M1500 和M1217,深度分别不小于15和14.5米,两者东侧的M1003 深度为12 米。很明显,除M1003 外,基本上越偏西王陵越深,愈向东愈浅。(图一)

这些王陵均发掘于1934 年秋、1935 年春和秋季,当时的地下水位线比较高,基本在10~11米左右,唯M1400 的地下水位最浅,约9 米见水。从等高线图来看,王陵区的地势是西高东低,M1400 附近较西区低1 米有余,可见东、西两区地下水位线的绝对高程是相同的。另外,西区王陵发掘时,常可见到被王陵打破的龙山期和小屯期遗存,但在东区却不见,说明王陵区在3000年前东、西区地势应大致相同,后期东区可能有过取土行为,致使东区地势略低于西区。(图二)若此推测不误的话,东区M1400 的总深度也应在13米左右。

除王陵区外,在殷墟其他区域也发掘有规模较大的商代墓葬,其墓葬深度及其周围的地下水位线,对本文的分析亦具有参考意义,在此亦做简单的分析。

在小屯村宫殿宗庙区附近,发掘的规模较大的墓葬不多,带墓道的仅有一座,即2003 年在安阳工作站院内发掘的,编号2003AXT2M1。M1墓口距地表0.45 米,墓室深10.5 米,腰坑深1米,总深度约为11.95 米。此外,在小屯宫殿宗庙区内,还发掘有妇好墓和花东M54。妇好墓(小屯M5)总深度约8.5 米,M54 总深度约8.23 米。1976 年发掘妇好墓时,小屯区域的地下水位较高,地面以下6.2米到达潜水面。

在大司空村附近,历年来发掘的规模较大的商墓有五座,其中带两条墓道的一座,带一条墓道的有四座。80ASM576,带两条墓道,墓室深5.94米,腰坑有两个,最深的1.05米,该区域墓葬开口距地表普遍在1米以上。由此计算,M576总深度应在8米以上。其他墓葬资料尚未发表。

后冈共发现四座大墓。1933年发掘了一座大墓,有两条墓道。墓口距墓底8.5米,腰坑深0.5米,若加上墓口距地表的深度,总深度应近10米。1971 年发掘带两条墓道的M48,墓室深度7.45米,腰坑深1.05米,从层位堆积看墓口以上应不少于0.6米,因此该墓总深度应在9.1米以上。1991 年发掘带两条墓道的M9,墓口距地表1.2米,墓室深10.7米,腰坑1.1米,总深度约为13米。1991年发掘带两条墓道的M12,墓口距地表1.2 米,墓室深9.3 米,腰坑深1.2 米,总深度应为11.7米。目前所知,在后冈发掘的商代大墓,深度普遍在9~13米左右,其中,91M9平面规模最大,墓室也最深,北距洹河也最近。

殷墟西区共清理十座带墓道的大墓。其中,1979 年前发掘了五座,1979 年后发掘另外五座大墓(包括第三区的M765 和六区的四座墓)。M93 发掘于1979 年之前,地下水位较高,仅清理了槨室以上部分,墓室总深度不明。M765 墓室深7 米,腰坑深1.05 米,第三区墓口距地表的深度普遍在1 米以上,由此判断,M765 的总深度应在9.05 米左右。M765 的深度,基本上代表了洹河南岸殷墟西部地区的大致情况。

二 晚商时期殷墟遗址水井深度的分析

水井是殷墟遗址常见的一种文化遗迹,但由于该遗迹的形制特性和受早年发掘技术的局限,2004年以前在殷墟考古中很少发掘水井,即使有发现,也都是清理上半部分,其余则因安全问题而放弃,甚至钻探数据都没有。2004年笔者主持发掘大司空东南地(豫北纱厂)时,虽仍局限于对水井学术价值的认识水平,没有把发现的水井清理到底,但都留下了详细的钻探数据。2008年由笔者负责刘家庄北地(同乐北区)基建发掘时,才开始对所有发现的水井,都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全部清理到井底部,获得了丰富的科研信息。

关于水井,本文关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一是水井的开口层位,二是水井的总深度,三是水位线的统一标高(即吃水线)(图三),四是水井底部汲水器,五是水井废弃后回填堆积。其中,具有统一标高的吃水线数据的获取,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由于不同区域土质堆积情况不同,地下水位也不同,因此造成商代水井的吃水线也是各不相同。下面根据地形地貌和考古工作的不同,将殷墟分为如下几个区域,来考察商代水井的地下水位情况。

(一)小屯宫殿宗庙区及附近区域

该区域大致为:北和东均到洹河,南到安林铁路,西到黑水河(即四盘磨村),主要为商王室成员理政和生活的区域。历年来,在该区域进行的发掘工作也不少,水井类遗存也清理不少,只是因为地下水位太高,多数都没有清理到底。

1930年在甲二基址西北侧发掘的4∶H16应是一座水井。口距地表1.03米,清理8 米深,因出水且发掘现场危险而停止,故此判断,9.03 米深处应是吃水线的高度。据2005 年勘探,其下尚有3 米左右未清理,该水井的总深度应在12米以上。

1959年为建安阳工作站,在小屯村西进行了三次发掘,清理了T231GH202,发掘者推测应是一眼水井。坑口呈圆形,坑口距地表1.8 米,清理3.7 米深,出现潜水面(距地表5.5 米),商代的水位线深度不明。

1976 年在小屯西北地妇好墓北侧,清理了T24H8,上口呈圆形,距地表0.23米,口下1 米左右变为长方形。在清理至4.75米时,接近潜水面。经钻探,此坑7.3 米到底。同时发掘的T23H3深亦7米余,T32H40深7.2米不到底。发掘者推测,这些坑可能为储藏窖穴,也可能为水井,时代为殷墟四期早段。笔者认为,这些坑没有发现明显的吃水线,而且深度也不够,应不是水井,储藏窖的可能性更大。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小屯西北地清理了不少遗迹现象,部分因到达潜水面而放弃,且没有钻探数据,其性质也就不得而知了。

1983 年在妇好墓南侧约40 米处,发现一个特殊遗迹,发掘者称为“特型墓”,编号M34。上口近方形,周壁有盘旋台阶。发掘到距地表深12.7 米时,已深入水下,经钻探,底距地表深13.5米,时代属殷墟二期。其实,已有学者指出,该“特型墓”并非商代墓葬,而是商代规格较高的水井。

2005年为配合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对小屯宫殿宗庙区进行系统勘探和发掘,发现数座水井。其中,在甲组基址西侧清理了2005AXTT3J1,井底距地表深12.6 米,9.5 米处为吃水线,时代为殷墟一期;在乙二十基址北侧院落中探出一座水井,深达12米余,吃水线数据不详。

综上,近些年来在小屯宫殿宗庙区勘探发现水井数量较多,且多集中在甲组基址附近,深度普遍在12米以上。结合上述已发掘的水井资料可知,小屯及附近区域的水井深度大致应在地表以下12~13 米之间,水位线在地表以下约9.5 米,水深约3 米左右。由于小屯宫殿宗庙区紧邻洹河,地下水较其他区域要丰盈些。

(二)洹河北岸区域的商代水井

殷墟遗址洹河北岸区域的发掘,主要集中在大司空村东和东南(豫北纱厂)、王陵区、侯家庄村南、小司空村南、武官村东和洹北商城等。其中,水井的发现并不少,但真正清理到底的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大司空村和洹北商城两个区域。

2004年为配合豫北纱厂基建,在大司空村东南地发掘12座商代水井,时代分属殷墟一至四期,其中以四期最多。井底距地表最浅的11 米,最深的14.7米,普遍深11.5米左右。由于局限于对水井的认识,处于安全考虑,这些水井都没有清理到底,只是探出其总深度,对于当时地下水位线的信息,只能参考2016年该区域的发掘资料。

2016年大司空东南地(豫北纱厂棚户区改造项目)清理水井19 座。其中T0914H234 底距地表深11.1米,吃水线距地表8.8米;T0615J14底距地表深9.8 米,吃水线距地表约8.4 米;T0618H253 底距地表深10.3 米,吃水线距地表约8 米;T0813J18 底距地表11.9 米,吃水线距地表约8.5 米;T0913J17 底距地表深12 米,吃水线距地表约8.9 米;T0917J16 底距地表13.35米,吃水线距地表约9.5 米;T0710J7 底距地表约12.3 米,吃水线距地表10 米;T0810J9 底距地表11.1米,吃水线距地表8.25米;T0811J0底距地表9.7 米,吃水线距地表6 米。该发掘区地势平坦,地貌差异对地下水位的影响不大,水井的地下水位大致集中在距地表8~9米之间。这些水井的时代,少数属殷墟二期,大部分属于殷墟三、四期。

2012 年—2015 年在大司空村东,清理商代水井4 座。其中,ⅡT3J2 底距地表深10.85 米,吃水线距地表6.4~7.6 米之间,属殷墟三期;ⅡT5J3 底距地表深12.7 米,吃水线距地表8.5~9.7米,属殷墟二期。

除大司空村区域外,洹北商城也清理了一批商代水井,资料尚未公布。2008年在发掘洹北商城二号基址时,于基址的东侧发现一个小院,院中北部有一个竖井式遗迹,发掘者将其性质定为水井。本文觉得该遗迹并非水井,不宜作为判断洹北商城区域内商代地下水情况的依据。

除大司空外,洹河北岸区域所做考古工作相对较少,水井遗存也主要发现于大司空村周围。总的来看,该区域的水井总深度大致在11~13米之间,水位线多在地表以下8~9米之间,水深约2~3米。

(三)安钢大道以南殷墟遗址东部区域的水井

1959 年—1961 年,在苗圃北地清理140 余座灰坑,有29座坑底在潜水面以下。潜水面普遍在2.8~3.5 米左右。其中,应不乏为水井者。大司空村东南制骨作坊附近,有的灰坑深4.9 米,到达潜水面;有两个灰坑,如T405H406 深达5.35 米,T406H428 清理到6.5 米,备注中均注明“未作全部清理”,很可能也是到达潜水面,无法继续向下清理。

2008年在安钢大道南侧的刘家庄北地,清理了30 余眼水井,已发表J30 和J31。J30 井底距地表12.5 米,水位线距地表7.6 米,水深4.9米。J31 井底距地表12.3 米,水位线距地表10.3米,水深2.02 米。2010 年—2011 年在刘家庄北地清理水井J21。井上部有盘旋台阶,井底有“井”字形木框,形制与2008 年刘家庄北地发掘的J31 完全相同。井底距地表12.05 米,水位线距地表7.35 米,水深4.6 米。从已发表的资料来看,安钢大道以南区域的商代水井总深度普遍在12 米以上,水位线大致在地表以下7~8 米,井水深4米左右。

综上所述,在洹河北岸区域,水井总深度在地表以下11~13 米之间,水位线多在地表以下8~9 米之间,水深约2~3 米。在洹河南岸,安钢大道以南井深与洹河北岸相似,水位线明显浅于洹河北岸,井水深约为洹河北岸的1.5 倍。小屯宫殿宗庙区井深也大致在12米以上,水位线在地表以下约9.5 米,水深约3 米。可见,洹河南北两岸的井深基本相似,水位线北岸区域普遍深于南岸区域,井水深度也明显比南岸浅。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北岸地势较南岸高造成的,小屯宫殿宗庙区水位线最深,也可能与宫庙区地势高有关,也有可能是该区域发掘的水井资料较少,不具有代表性。

三 晚商时期殷墟遗址的地形地貌分析

从1999 年安阳市殷墟管理处和河南省地质测绘院编制的《安阳殷墟地形及文物分布图》(图四)来看,殷墟遗址所在区域的地形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王陵区位于殷墟遗址的西北部,是整个遗址的最高处,海拔标高为79.1~81.7米,多数点在80~81米之间。

殷墟遗址其他区域海拔标高与王陵区的大致落差如下:

1. 侯家庄村南海拔标高为78.1~ 80.2 米,与王陵区落差1.5米左右。

2. 洹北商城海拔标高为74.1~ 75.5 米,与王陵区落差6米左右。

3. 大司空区域的海拔标高77.2~ 78.1 米,与王陵区落差约3.5米。

4. 小屯宫殿宗庙区海拔标高78.5~ 79.2米,与王陵区落差约1.5米。

5. 安钢大道以南总体地势也是西高东低。位于西部的徐家桥海拔标高77.6~ 78.8 米,与王陵区落差约2.5米;中部的刘家庄海拔标高76.3,与王陵区落差约4.5 米;东部的苗圃和铁三路附近海拔标高75.8~ 76.7 米,与王陵区落差约4.5 米。

6. 文峰大道以南的殷墟遗址区海拔标高基本不超过75米,地势较安钢大道以北更低。

上述数据基本反映的是目前殷墟遗址的地形地貌情况,晚商时期殷墟的地势也大致如此,甚至南北地形落差更大一些。结合考古发掘的商代文化层堆积情况,还原晚商时期殷墟的地势可能更为精准。

殷墟遗址洹河北岸区域,可以大司空村东、东南区域为例,基本在地面以下0.5米左右见商代文化层。洹河南岸区域差别较大,北部区域文化层埋藏较浅,南部区域埋藏较深。比如,小屯宫殿宗庙区附近,地面以下0.4 米即见商代文化层;安钢大道附近的刘家庄北地,大约地面以下1 米见商代文化层;刘家庄南地在地面以下1.5 米见商代文化层,文峰大道附近(即殷墟遗址的南边缘)商代文化层被埋藏的更深,西部地区普遍在现地面以下2.5 米始见,东部区域甚至可达3.5~4米以上。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可得出如下几组数据。

1. 西北岗王陵区所发掘的大型墓葬,自腰坑底部至地表总深度,最深的是M1500 和M1217,分别不小于15 米和14.5 米;最浅的是东区的M1400,为11.6米;其他都在12~13米左右。

2. 关于水井的深度,洹河南北两岸稍有差别。北岸区域水井总深度在地表以下11~13米之间,水位线多在地表以下8~9 米之间,水深约2~3米;南岸区域在安钢大道以南井深与北岸相似,水位线明显浅于北岸,井水深约为北岸的1.5倍。

3. 从地形地势来看,王陵区所在区域海拔高度普遍为80~81米,大司空区域为76~78米,洹河南岸安钢大道以北为78~79米,安钢大道以南为76~78米之间。

4. 据历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1979年前后,安阳地下水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之前潜水面在地下3.5~5米左右,之后骤降到10 米以下。1958 年—1961 年的三年间,在殷墟遗址共清理了302 座商墓,其中墓底深入潜水面以下的有56座,可见当时地下水面之高。王陵区大墓发掘于20 世纪30 年代,基本都在地面以下10米左右见地下水。

殷墟位于安阳市区的西北隅,洹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遗址,王陵区西南距洹河河道不足500米,小屯宫殿宗庙区和大司空区域均紧邻洹河,地下水位普遍较高。

由上述四组数据可以推断,王陵区的大型墓葬底部在下葬时基本都可见地下水。当然,殷墟为都二百余年,期间降雨量会有丰盈之差,地下水位也会有深浅之别,但商王的死亡时间无法选择,下葬时间也无法与地下水位的深浅时间吻合,其墓葬深度应该有所规制,下挖见水应是其规制之一。因此,郭宝钧在报道1950 年发掘的武官村大墓时曾说道:“像这样布置的一座墓葬,上自地面,下及黄泉,深达8.4公尺”,第一次提到腰坑为“黄泉”的概念。王陵为何要深挖至见到地下水?殷墟所见商代墓葬为何均在墓底设置腰坑?本文同意郭宝钧先生的观点,认为这些特殊设置,很可能与商人的“黄泉观念”有关,正是这种观念形成了商人特殊的埋葬规制。

五 余论

关于商代墓葬中常见腰坑的性质,是本文讨论的基础,在此再做进一步探究。

腰坑在中国古代埋葬习俗中延续时间较长,上启史前时期,下至两周,都有或多或少的发现。商代墓葬尤其晚商墓葬中设置腰坑的比率最高。根据腰坑出土物的异同,有学者将其分为瓮棺葬腰坑、殉牲(犬)殉人腰坑和置器物腰坑三类。但是关于腰坑的性质,学术界认识仍不一致。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墓葬腰坑的性质可能不同,如江汉地区史前时期的瓮棺葬腰坑,可能存在血缘关系,即腰坑中瓮棺内的幼儿与墓主为母子关系,像四川新都东周墓葬的置器物腰坑,应是放置随葬品的器物坑。而殷墟墓葬大量出现的腰坑,则与上述地区所见腰坑性质不同。

学术界普遍认为,殷墟墓葬所设置腰坑的性质主要是奠基坑,其内放置的动物、人或者器物多有保护或者祈求保护墓主的功能。如安阳殷墟侯家庄M1001报告,就认为腰坑的殉葬者“从他们持有兵器这一点看,大概是保卫墓主的武装待从备以防御下方来袭的危险。从他们在墓坑底的位置看,似乎也颇含有奠基牺牲的意味”。报告在“奠基”之后所加注2中写道:“奠基之原意本含有请求鬼神保佑建筑成功,长保完整之意。”再如郭宝钧在发表1950 年发掘的武官村大墓时,也认为腰坑中埋葬殉人,“推想当时用意,或者怕地下有什么鬼怪妖物,扰及死者灵魂,所以在下葬之前,先遣一个武士在腰坑下去警备它,腰坑中还出了一柄铜戈头,正是警备用的武器”。看来早年的发掘者,也都把腰坑的性质看作是一种奠基。

其实,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实际情况是,商墓腰坑中绝大多数为殉狗,只有少数规模超大型的王陵或高级贵族墓中才见有殉人,而且几乎所有带殉人的腰坑中也有一条殉狗,不仅棺下的腰坑中殉狗,棺或槨上的填土中也常见殉狗。由此可知,殉狗才是腰坑的主要埋葬对象,狗旁带兵器的殉人可能就是护卫这条地位非凡狗的。

侯家庄王陵区的大型墓葬如此,殷墟发现的数千座带腰坑的小墓亦是如此。正如侯家庄M1001 报告所说,“在我们所发掘的殷代小墓中,时有尸体下挖一小坑,中埋一狗的情形。其作用与此九坑绝无异别。在普通一班人只以狗殉,在大贵族不过以人作殉而已”。小型墓葬所设腰坑的性质,应与商代王陵的腰坑无异。

殷墟侯家庄王陵中的腰坑,均可深见地下水,即郭宝钧先生所说的“下及黄泉”,由此看来,“腰坑深及泉水,或者也是古人的一种习尚”。本文认为,商墓中腰坑的设置有更深层次如宗教、宇宙观等方面的含意,也很可能与商人的“黄泉观念”有关。在中国古代埋葬文化中,事死如生,人死后是去往另外一个世界(即阴间)继续生活,墓葬正是人们心中另外世界的存在形式,随葬品则是墓主人在另外世界继续生活的道具。下及地下水的腰坑,即是“黄泉”的一种形式,也是通往黄泉路的入口。腰坑中的殉狗,则是黄泉路上的引领者。现在华北地区埋葬亡者时,常会安排一位年轻人,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手中抱一只活鸡,不断拍打鸡背,使其悲鸣不绝,意为引领亡者的灵魂。商墓腰坑中殉狗的作用,应与此鸡相同。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常把黄泉与死亡和埋葬相关联。如《礼记·檀弓下》记载:“往而观其葬焉,其坎深不至于泉,其敛以时服。既葬而封,广轮揜坎,其高可隐也。”《管子·小匡》载:“应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伍子胥变文》记载(楚)昭王启子胥曰:“我父平王,已从物化,负君之罪,命处黄泉,事既相当,身从脔割,父愆子替,何用尸骸?请快仇心,任从斧越(钺)。”《史记·郑世家》载,郑庄公“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考叔曰:‘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于是遂从之,见母”。《史记·律书》载:“十一月也,律中黄钟。黄钟者,阳气踵黄泉而出也。”《正义》载:“《白虎通》云:‘黄中和之气,言阳气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

诸如此类的历史文献记载还有很多,可见自东周以来,人们均将泉或黄泉与死亡或埋葬相关联。

其实,黄泉的观念早在商代就已出现。黄泉之下,也常被称为“九泉之下”。恰好侯家庄M1001号大墓的墓室底部,就设有九个腰坑,其中一个腰坑居中,其他四角各有两个,共九个。杨锡璋先生认为,M1001 为商王武丁的陵墓。本文赞同杨先生的观点。商王武丁善立规矩,励精图治,使小乙时期衰微的商王朝得以中兴,被尊为“高宗”,其陵墓中设有九个腰坑,是否可证明“九泉”的观念在商代也已出现了呢?

文章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作者:岳洪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8年第5期 此处省略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