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比十年前更有钱吗?
大多数人会选择“是”。
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比十年前更满足、更快乐吗?
回答“是”的人会减少一大半。
快乐并不是伴随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增长的,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感慨。
加拿大知名临床心理学家兰迪·帕特森在《快乐的陷阱》中就提出,现代人享受着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高水平生活。
冰箱里有吃有喝;头顶上有天花板遮风避雨;水龙头里出热水,锅炉里出暖气;我们的整体寿命更长,身体康健的时间也更长……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生命之虞,这对几千年前的人来说,也许就是天堂应该有的样子。
但是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人,过得并不幸福,闷闷不乐是常态,严重的会陷入抑郁。
为什么舒服的生活环境、丰富的物质,都无法带给我们快乐?
兰迪·帕特森认为,比起追求到的这些东西,人们有更多行为,正在一点点偷走自己的快乐。
争做“屏奴”
你会有无聊的时候吗?
对现代人来说,无聊几乎不会发生。
只要打开电脑、打开手机,就会有无数画面冲到你的眼前,帮你打发时间、消磨生命。
在网上,你可以没完没了地浏览网络花边新闻,从明星八卦到奇人奇事,你的心情跟随这些新闻起伏,时哭时笑,还会被气到跺脚,转发给其他人看一看。
你自信地认为,这是在增长见识、分享生活。
一天24个小时,如果睡8个小时,上班8个小时,你最多只有8个小时属于可支配时间。
把一天的屏幕时间加起来,包括看电视的时间、非工作的上网时间、看手机的时间,会低于4个小时吗?
统计显示,美国人的休闲时间里,有大约56.3%花在看屏幕上,我们使用屏幕的时间大大长于跟家人、朋友交流的时间。
美国12-24岁的人平均每周玩游戏13个小时,每周玩游戏48个小时以上“重度痴迷玩家”占玩游戏人群的4%。
游戏制作公司聘请专家,专门研究如何吸引孩子、年轻人、老年人玩游戏,研究如何让他们把时间花在屏幕上。
屏幕一点点蚕食你的生命,到时候你就真的以为,没时间去做任何有助于改善情绪的事,比如读书、学习、锻炼、做公益活动、见朋友、陪家人、做饭菜、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等。
没有任何研究表明,玩电脑游戏、网上冲浪、看肥皂剧,能提升生活的满意度,它们只会把你锁定在固定的座位上,让你出神入定,盯着前面闪烁的屏幕,没时间去想别的事。
等到一切结束后,留下的只有疲惫的身体,和内心的空虚迷茫。
通晓天下事
近几年有一个新词叫“阴间新闻”,指的是一些不像活人干出来的事。
有时是耸人听闻的谋杀案,有时是仿佛活在几百年前才会碰到的男尊女卑、过期价值观。
各类媒体和自媒体,都不遗余力地挖掘这种新闻,他们做好记录、拍好照片、录下影像,然后在你眼前反复播放。
我们希望保持信息灵通,通晓天下事,一点风吹草动都不能逃过自己的耳朵。
这样你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不错过投资时机。
但是刷一个小时短视频,你会发现至少有五条同样的信息在你面前闪过;一个人红了,有无数想红的人围在他身边,说着同样的话;
编好的剧本,被塑造成生活的偶然,让你分不清是真是假;“专家”煞有介事地说着毫无根据的话,真实身份却无人知晓……
你无法确认看到的画面是否真实,更难以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原委,我们只是被希望掌控更多信息的本能支配着,接受大数据精心推送给你的信息。
有人说,多推送一些积极正面的新闻不就好了吗?
这很简单,但是真正困难的是,人类对坏消息有更强的偏好。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团队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追踪测试,参与者被要求从指定的新闻网站中挑选时事新闻阅读,结果发现,相比含有“宝宝、微笑、有趣”字样的标题,人们看到含有“癌症、炸弹、战争”这样标题时会更快地点击鼠标进入正文页面。
寻找危机、提前做好准备,是人类求生的本能。
但是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危机感,人是有同理心的动物,看到同类的遭遇和处境,就会带入到自己身上,陷入恐慌、焦虑。
想买就买
各类信息中,有一种会让人开心,这就是广告。
各式各样的广告为我们呈现了理想生活应该有的样子,我们住在拥有巨大落地窗的大房子里,出门有车,进门有各种方便的电器。
但是细细品味这些广告,你会发现它们都在向你传递一个信息——购物是通向幸福的道路。
反过来说,简单朴素、不重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是通向痛苦的道路。
追求幸福,等于努力赚钱,因为幸福的必需品是层出不穷的物品和享受。
“如果我买了这个舒服的沙发,周末就可以躺在上面看喜欢的书,这样我的生活就会更充实圆满。”
也许它的确能够如你所愿,问题是,我们对物品用途的预期,常常和现实不符。
有时花了上千块买的衣服,穿上去还没有几十块钱的开心。
很多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买东西的快乐有时只能维持一个星期,有时是一两天,这要看人们买的是什么。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写道:“不再欣赏某物,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买回来。”
也就是说,试图通过购物获得精神情感的满足,必然是一番徒劳。
消费主义带来的痛苦,不止是徒劳,还意味着资金和资源的外流。
我们努力奋斗,最后得来的是一对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最后还比原来更穷了,这不正是典型的陷阱?
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说:“年收入20英镑,年花销19.6英镑,皆大欢喜;年收入20英镑,年花销20.6英镑,愁眉苦脸。”
钱也许买不到幸福,但钱一定能买到免于经济恐慌的自由。
远离“短期快乐”
同样是快乐,为什么有的是陷阱,有的就是真实的快乐?
其实两者的分界线非常明显,短暂的快乐,会带来长期的痛苦。
我们痛快地宿醉,的确是快意的享受,但是会面对第二天的头疼和晕眩;
我们摊在沙发上滑动手机,的确很放松,但终有一天会面对来自健康和成长的双重焦虑;
我们一掷千金,大包小包带回家,的确有填充空间的满足,但也慢慢失去了对抗风险的能力……
人生的痛苦往往发源于此:我们选择了眼前的快感,忘记了它会给我们带来长期的不适。
我们追逐短暂的快感刺激,这带来的却是长期的痛苦。
在影响我们情绪的因素中,有些是难以改变的:
容颜会衰老,企业会破产,有时有天灾,有时遭遇人祸……
剩下的就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吃什么、喝什么、怎样安排休闲时间、做多少运动……
只有把控得住自己的人,才能体会到生活最真实、最持久的快乐。
作者 | 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图片 | 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