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为什么芬达的销量远不及同品牌的老大哥可口可乐?也许因为它本就是个战时替代品;全世界姑娘们梦想的芭比娃娃,灵感其实来自第一代充气娃娃,而且还是德国纳粹的发明;雷达工程师受到一块融化的巧克力的启发,于是有了现在主妇们的厨房宠儿——微波炉……
不妨暂且抛开历史书上的宏大叙事,一起回顾一下二战期间那些有趣或有用的发明,那些产品,至今仍影响着70年后的生活。
一、尼龙
20世纪以前,基础科学的研究可以说是哲学家的事、神学家的事、科学家的事,总之和企业家没多大关系,不过1928年美国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杜邦公司(是的,就是去年冲奥影片《狐狸猎手》里那个神经质的富豪约翰·杜邦的企业)成立的基础化学研究所,改变了这一状况。
研究所的负责人是年仅32岁的卡罗瑟斯,他的兴趣在于聚酯和聚酰胺类化合物。经过近10年研究,1938年10月27日,杜邦公司宣布,世界上第一种合成纤维诞生,并将这种熔点高、具有丝的外观和光泽、耐磨性好、强度高的纤维命名为尼龙(Nylon)。有说法是,Nylon这一名字是 “Now You, Lazy Old Nippon(日本)”的缩写,因为1930年代大量便宜的日本纺织品冲击西方社会,所以,尼龙被看成是一种对付日本纺织品的富有竞争力的产品。
一年以后,杜邦公司在总部所在地公开销售尼龙长袜,引起女性的争相抢购,据说有底层的妇女因买不到尼龙长袜,只能用笔在腿上画出纹路冒充。人们用“像蛛丝一样细,像钢丝一样强,像绢丝一样美”的词句来赞誉这种纤维。
除此之外,尼龙在二战期间还被用于制作降落伞、飞机轮胎、军服等军工产品。战后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从纺织业到建筑业,对尼龙都有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