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庄户人家做饭烧都是以柴草为燃料,柴草在燃烧时会产生烟气冒出来。
然而如今在农村做饭也和城里一样早已不用柴草了,几乎全都用的是液化气或者电,也有少许用蜂窝煤的。
过去那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景象在当下农村已很难觅得了。
武国珍| © 撰文
西瓜| © 版式
01
记忆中的灶火
透露生活智慧
▼
在我的家乡河南许昌,有一句很著名的口头禅叫“谁家的灶火不冒烟”,这个“灶火”指的是厨房。
寓意是有些事家家都如此,是个正常的现象,没必要指责、挑剔。而它的本意是人人都要吃饭,要吃饭家家都要生火做饭,要做饭厨房就会冒烟。
有个成语叫“人间烟火”指的就是凡间的炊烟,其引申意思就是饭。还有个成语是“炊烟袅袅”,指的就是家家户户做饭时厨房里徐徐上升的烟气。
自从人类懂得了用火烧制或者说烹饪食物味道会更加鲜美之后,烹饪食物的燃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是过去的柴草、煤炭,还是后来的燃气、电磁灶;无论从最初只是为了食物的烹饪,还是发展到当下注重以节能环保为主,无不折射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提升,从而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童年的时候,在我家坐东朝西的两间土坯房的前头有一小间同样用土坯和泥巴垒砌起来,屋顶是用麦草糊成的灶火,现代叫厨房。
厨房很小所以只能说是一小间。厨房里除了一个锅台,一个用砖块支起来的用来切菜的小案板以及一个放置碗筷、盐罐的破桌子,其它别无它物。
那锅台是用土坯和草泥靠墙砌起来的,形状如同一个口朝上的大窝头。
锅台的中间和底部各留一个或方或圆的口,中间的口用来往里填柴火,底下的口用来出碳灰。
锅台分主锅台和副锅台。主锅台和副锅台是连一起的,其内部结构是相通的,只是副锅台要略高于主锅台。
所谓副锅台原本是用来排烟的,后被整成一个圆形并坐上一个添满水的铁锅,做饭的时候利用排烟时的热量顺带将副锅台里的水烧成一锅开水。
这真是劳动人民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同时也说明在很早以前的广大农村,尤其是河南农村就已经懂得合理、巧妙利用能源了。
02
生活常是滚滚浓烟
▼
那时候,在河南农村,做饭用的燃料基本上都是柴草。
这些柴草几乎都来源于收打后的庄稼杆,比如玉米杆、豆杆、麦秸杆、烟杆、芝麻杆以及棉花杆等等,当然也有木柴,但木柴平时是舍不得烧的,只有过年蒸馍或者炸制东西时才舍得烧。
记得那时候父亲是大队干部,整天忙得不着家,再加之那时候封建思想和大男子主义猖獗,男人是不做饭的,所以经常是母亲烧火、做饭一个人忙活。
于是,我们几个做子女的经常主动帮母亲烧火、提水,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但烧火是颇有技术和经验含量的,所以涉世不深的我们常常弄得不是将火给灭了,就是干冒烟不见火苗,小小的厨房浓烟滚滚,远不是诗人所描写的“袅袅炊烟”,而是“滚滚炊烟”。
母亲就手把手的教我们,烧火时不要一下子往里添太多的柴草,这样就会将火给憋灭,要小把添柴,徐徐渐进。
另外,锅台里烧过的碳灰要及时用烧火棍从底部口子给清理出,这样顺溜了,通气了,火苗也就旺了。
就如同人做事一样,不能急,也不能燥,静下心来把理想通了,理顺了,再难事也就会迎刃而解。
烧锅最喜欢的是芝麻杆和豆杆,这两种秸秆本身含有油性,火着的旺。尤其是豆杆,烧着时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跟放鞭炮一样。
记得那时候我在帮母亲烧火时常常望着火苗发呆,那火苗红里透着黄煞是好看,不由叫人浮想联翩。
烧锅的柴草最怕的是连阴雨,一遇到连阴雨柴草就会受潮不容易着,尽管母亲事先有准备,比如在下雨前备足一些柴草放到厨房里,但仍挡不住湿气的影响。
再加之厨房年久漏雨柴草免不了被雨水打湿。
这种情况母亲会亲自烧火,但那火还是一会儿一灭,灭了母亲就用嘴吹着,再灭了再吹。
这样常常弄的母亲满眼泪水,咳嗽不止,小小的厨房更是塞满了滚滚浓烟,进一步颠覆了古代文人们对炊烟的浪漫诗画。
03
新燃料、新燃具下,
浓缩的时代变迁
▼
随后便有了新燃料煤。但那煤由于来之不易是不舍得常烧的,只是在冬天烧一段时间。
各家在正屋砌上一个大大的煤火,也叫灶台,冬天做饭取暖两不误。那煤火呈长方形,顶部中间有个碗口大小的火口。
在火口的左右两边用草泥糊成两个酷似长条面包的两个半圆支撑饭锅的锅圈,煤火外侧的中间部位留一个或方或圆的小口用来出煤渣。
做饭的时候将封在煤火口上的煤捅开,大伙就等着锅底烧起来,饭做熟了再用和好的煤将煤火口重新封起来。
当然,中间出煤渣的口是不能封死的,否则火就会给闷灭。
那时由于生活困难,再加之烧煤还得由父亲历尽千辛万苦用架子车到百里之外的的煤矿拉回来,俗称上山拉煤,所以即便是冬季母亲是舍不得可劲烧的,除非下大雪或者天气特别冷,否则基本上还是以烧柴草为主。
记得那时母亲会利用烧火的炭火或者在煤火口边给我们几个子女烧红薯吃,母亲烧的红薯又甜又面煞是好吃,至今想起来还不由满口生津。
印象中我们家是八十年代初开始烧蜂窝煤的,据说蜂窝煤是因其形状如同蜜蜂窝而得名。
当时的蜂窝煤炉是那种用白铁皮制作的,比较简单,蜂窝煤球是自己打制的。
打制蜂窝煤球是一种力气活,在我们家基本上都是由父亲操作,不过有时姐姐哥哥他们也会伸把手帮忙,但偶尔试手打出的煤球由于力度不到显得松软不成型。
蜂窝煤炉用起来相对于煤火灶台简单方便又省事,做饭时只要将底部的进风口打开就可以了,做完饭后再压上新煤球,关上进气口就不用管它了。
到了晚上做完饭后要一次压两块煤球,到第二天早上打开火门,火还是旺旺的。但一向节俭的母亲晚上总是将火灭掉,第二天再重新燃着,这样就能省下一块煤蜂窝煤球。
85年我入伍到了部队,91年退伍,随后结婚生子便与父母分开来过。
虽然这时做饭还是烧的蜂窝煤,但煤球却很少自己打制了,村里和游乡的商贩有专门出售成品煤球的,虽然算起来比自己打要贵一些,但却落得个省事、省力。
之后没几年的时光开始烧液化气,那种罐装的再加上煤气灶,一打就着,做一顿饭也就半小时用不了,省却了烧蜂窝煤的诸多不便和麻烦,用现代的话讲是既便捷实用,又科学环保。
再后来又添置了电磁炉,和煤气交叉使用。
如今已是八十高龄跟着我四弟生活的母亲,对于现代的做饭灶具从最初的不理解总是唠叨,到后来也欣然接受。
如今政府基于环保的考虑已逐步禁止以煤炭作为燃料而改用具有环保性能的现代燃具。
笔者有理由相信当下的科技含量较高的燃气具绝非终极,但未来的燃气具会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笔者也未可知。
但有一条是肯定的,那就是会朝着更加实用、节能、环保以及美观、高效的理念发展,使烹饪成为未来人们感受或者说享受幸福美好生活的载体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