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映元先生是我国近代民众史和生活史的拓荒者。他在1957—1981年期间,完成了大量记录清末民初民众生活形态的历史,改变了传统只记录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面貌,让历史能贴近老百姓的日常,变得更加丰满(民众史和生活史,他在全世界可能也属于前列)。这些民众史和生活史有着丰富的营养,对现在也有启发(文末有历史的回声,通过一些提问来促进研讨与交流)。
《刘映元生活史》系列小文,是摘取一些生动的小片段呈现给读者。在那个时代,注重抢救民众史生活史的历史学家,几乎没有。由于他的有心留意,呼和浩特有了这些生动详实的见闻,也就多了一些和其他城市不同的韵味。呼和浩特当时是驼路重镇,荟萃了全国各个地方的人才和物资,因此也能对那个时代的民众生活与文化形成一个参照。
————
归化城厨师创造的名菜归化城厨师创造的名菜,定型的约有五百多种,内蒙商业厅正派员协助杨丙午,编写《呼和浩特食谱》。其中达到全国水准以上的,首先是各种炉饼,共有二十七种,炉饼是由吊炉烧烤流出的猪油和鸭油制成,里边有一种曾为清朝的绥远将军贻谷赏识,所以定名为“钦差饼”,还有一种玫瑰和橙色加滋油的饼,是棋盘街“秦和昌”钱铺老板山西忻县人卢兴兆给想出来的,因而在总的炉饼里边,又有专称“卢饼”的炉饼。归化城的厨子不仅在“白案上”做饼技术高明,归化城饼铛也和别处的不同,里边都渗有二三百吊负钱,火再大也焦糊不了饼皮。
其次归化城的吊炉烧烤,除了鸭子比不上北京的“全聚德”和“正阳楼”,烤猪和烤羊在全国任何地方,都没有归化城的这种佳味。烤小猪是当地厨师向“官厨子”学的技术,后来经过本地厨师不断改进,专挑生下四十多天的奶膘的小猪,在肋下开刀掏出里边的五脏,填入用五味煨喂好的白菜,上边用蜂蜜挂色,持在吊炉上以乌素图的杏木一烤,弄好放入盘中,真是光可鉴人,人人喝彩。所以烤小猪在归化城,称为“如意猪”和“夜明猪”。烤羊肉和烤猪“方子肉”则是当地的特产。由于皮酥肉嫩,把里边的油完全出净,吃起来香而不腻,并且容易消化,胃口不好的人也敢多吃,因而谁都满意。
另外归化城的“全羊席”,别的地方的厨师做不了;归化城的“烧麦”馅子,别的地方的厨子也拌不了。“全羊席”共有一百零八种菜,其中的“烧三样”(脑子,蹄筋和胃里的“散蛋儿”)和“烩银丝”(即羊肚丝汤),加上虾仁和口磨多按专菜来卖,更使外地人赞不绝口。归化城的“烧麦”所以好吃,陈了皮薄肉嫩葱香。跟拌馅的技术也有很大的关系,过去以“广和渠”姓高的一个掌柜拌得最好,现在“德兴源”的陈大礼也与众不同。
归化城的肉菜,从前以“过油肉”和“爆羊肉”最为弛名。“东路馆子”开头是“馅饼粥”闻名,后来把北京“东来顺”的老师傅王永年(现在在“国营回民食堂”)请来,各家饭馆肉墩上的老师傅经过向王学习,冬天“涮羊肉”的水平也较以往提高。归化城还有一种名菜,那就是“蜜汁山药”,这不只是毕克齐所产的山药是全国第一,并且当地厨师的做法,是用温火把蜂蜜和猪油都完全浸入到山药里边,遂令外地人一尝,叹为观止。
至于归化城饭馆的海味鱼虾,大都比不上天津,但是“鱿鱼卷”、“红烧海参”和“烩乌鱼蛋汤”,在天津和北京的饭馆里,也没有这“绥包两地的三绝”。这不只是张德厚、杨丙午和王双泉的技术高明,还跟归化城的海味泡法有关。京、津饭馆的海味,多临时向菜铺购买,因泡得时间过久,咬起来如同一团烂棉;归化城的海味是灶上自己用水来泡,泡得不软不硬恰到好处以后,才用来炒菜做汤。所以嚼起来香脆入味,顺口好吃。
按说归化城既有名厨师又有好菜,可以像“山东馆子”、“江苏馆子”、“北京馆子”、“天津馆子”和“广东酒家”与“川菜馆”那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因为归化城偏居塞外,过去内地有不少人还以为这里是膻肉酪浆生活,根本不知道这个多民族的城市中,有上述的那珍肴佳馔。同时各种地方性的技艺,必须随着当地的政治和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经过权势者提倡和阿谀者捧场,才能到别的地方扎根发芽开花。民国年间“东路馆子”在归化城出现,便是此种情况。归化城既没出过帝王将相,在商业上也没形成“归化帮”或“西蒙帮”,所以归化城的厨师只能向西发展,而不能向东和往南发展。连北面的库伦,也被张家口的“山西馆子”和“山东馆子”捷足先登,所以归化城的厨师,只好跟着板车和骆驼前往包头和新疆的奇台。
——摘自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九辑P112页,《归化城的厨师和“堂倌”》
历史与今天作研究需要有问题,用问题引发历史思考吧[玫瑰]
1)今天呼和浩特延承下来多少手艺?失传了多少手艺?全国水准的特色菜品有多少种?
2)今天呼和浩特的厨艺领域,有多少向外部拓展的成功案例?路径如何?
3)对于今天或近代的厨师,有没有人记录他们?
欢迎转发,随便聊聊。没准就碰出火花,聊出点料来,这既是您的收获,本号也乐见其成。
投票互动一下发现还有投票功能。试一试。结果几天后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