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是:横渡。
出处: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凭借车马的人,并不是他擅长走路,却能到达千里远;凭借船桨的人,并不是他擅长游泳,却能横渡大江大河。
【拓展资料】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是横渡的意思。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意思是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