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节,是傣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在农历六月中),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
关门节是全年最后一个重大节日,是送旧迎新的日子,人们以食物、鲜花、钱币来敬献佛祖,表示感谢佛祖对人间的关怀,并祈求佛祖保佑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关门节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进洼”。“洼”是一种祭拜佛祖的仪式,人们在关门节后,带着食物、鲜花、钱币,到佛寺中向佛祖祈求平安,并听佛爷念经文,以求来年风调雨顺。
如今,关门节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门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关山月”、“关山节”或“关门日”。
据传,关门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农历十二月是一个寒冷的季节,农民们为了保护自家的田地和作物,避免被寒冷的天气侵袭,于是在这个时候闭门不出。
同时,也有守岁、祭祖和休息的意义。关门节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初二或十二月二十九这两天,这两天被认为是最寒冷的时候。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关上门窗,不外出,不接客,不让外人进入,以保护家庭免受寒冷的侵袭。有的地方还会贴上红纸,写上“关门”、“闭户”等字样,以示封闭。
关门节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有的地方会举行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祭祀祖先、守岁等,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这个节日也被视为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一起享用美食,团聚在一起,共度这个寒冷的日子。
关门节的来历虽然有些模糊,但它代表着中国农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家庭团结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的一种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