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云冈石窟选址原因(云冈石窟建造的时代背景)

云冈石窟选址原因(云冈石窟建造的时代背景)

更新时间:2024-04-05 22:39:21

云冈石窟选址原因

云冈石窟是在大同(平成)北魏都城时期,建造的皇家祭拜场所,云冈石窟是为北魏皇家佛教建筑群,所以皇室拜佛佛窟群选址只能在都城附近,大同(平城)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沙子岩石结构已于开凿。

当时北魏的政治文化中心。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

云冈石窟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第一次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群,云冈石窟的皇家工程始凿于公元460年,终结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即公元494年,迁都后云冈的一些民间工程由北魏的一些达官显贵继续进行。如此重要的北魏皇家石窟在选址上一定是有据可依,那为何要选址于武州山这块风水宝地?概括起来有如下原因。

一、早期建佛寺之地多选于都市之西

如《魏书·释老志》记载:“魏明帝曾欲坏宫西佛图”,曹魏时期在宫西建佛图。

二、北魏的皇帝们重视西方,明元帝时将武周山视为神山

北魏的开国皇帝将重要的祭祀活动举办于西郊。如《魏书·礼志》记载:“天兴元年(398),定都平城,即皇帝位……祀天之礼用周典,以夏四月亲祀西郊……天赐二年(405)夏四月,复祀天于西郊……”

明元帝视武周山为神山,将武周山列为“常祀”之地,多次祈祷于武周山。《魏书·礼记》记载“太宗永兴三年(411)三月,帝祷于武周、车轮二山。初清河王绍有宠于太祖,性凶悍,帝每以义责之,弗从。帝惧其变,乃于山上祈福于天地,神址。乃即位坛兆后,因以为常祀,岁一祭,牲用牛,帝皆亲之,无常日。”

北魏时期献文帝时建佛寺也选在西面“建鹿野佛图于苑之西山”。

三、武周山,是一处风水宝地

云冈石窟雕刻于武周山上,对面为十里河,背山面水。在第1、2窟之间还有清泉涌出,“琢石则醴泉流出,饮之愈疾,珍禽时聚,毒虫屏迹,此则灵感之大略也。”

四、武周山特殊的地理位置

武周山位于内外长城之间,具有军事意义的云冈堡现在依然矗立在云冈石窟的窟顶上方,同时武周山是北魏通向西北的重要交通要道,现在还留有古代车辙印。在这里修建石窟寺,便于信徒去朝拜礼佛。

五、将云冈石窟建造于武周山,与佛教的修禅有着必然的联系

禅定是佛教徒的一种重要的修行行为,进行禅思时需要有安静的场所,一般在山林或河畔山崖间。在《观佛三昧海经》说“世尊欲令人众见佛色身……百千龛窟,于诸龛影现诸佛为佛无异”。

六、与武周山的岩石性质也不无关联

武周山的石质是侏罗纪时代的砂岩,主要成分是长石与石英,开凿雕刻相对容易。

七、在石窟选址中,朝向也是不容忽视的

开凿石窟最好选在东向或南向,在武周山上雕刻的大部分石窟窟门、明窗均朝南。在第5窟附属洞窟之上,也可看到一些中小型洞窟,它们则是东向的。

八、选址于武周山与拓跋鲜卑的民族传统有关

拓跋鲜卑起源自嘎仙洞,从盛乐迁都到平城,拓跋鲜卑人来到平城将大山的崇拜与佛教的崇拜结合在一起。

九、在武周山上最早的石窟也选在西端

“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周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可知云冈举世闻名的最早的“昙曜五窟”位于武周山之西端。(曹彦)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