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诵潘邺老诗
韩淲(宋代)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译文:
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我独自登上了吴山,眺望着浩荡的大江.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经不再计较距离的远近;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归隐放在心上.自古以来,郊野的景色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可眼前萧瑟的秋景,却使人黯然神伤.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
赏析:
写律诗,出句难,对句更难.引别人的诗作出句,尤其又是引别人的名句,这就使对句难上加难.如果不相称,全诗就会黯然失色,显得气馁力衰.这里作者不愧为江西诗派在南宋的后劲,他不仅从字词的对称、押韵的协调等形式上用力,而且更注重意境的提炼,情感的升华,在邠老原句“满城风雨“的背景上,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形象.出句即是借用,也是即景;对句使人物出场,两句共同说明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毫无摘引之痕迹,一位在风雨飘摇中独立吴山之巅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出句、对句一气呵成.
颔联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此诗作于宁宗庆元四年秋,时作者约四十岁.所谓“老眼昏花忘远近“,是叹息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古人四十叹老,本是常事,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节,诗人却独在异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头.但是老境可叹,远近可忘,壮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抛.“壮心轩豁任行藏”,是说自己无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坦荡,壮志不息.这一句神采飞扬,意气轩昂,将上句略带伤感的气氛扫荡无遗,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博大胸怀,表现出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两句亦景亦情.“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在大自然面前,诗人们从来都是毫不隐晦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寄主观情感于“野色“的.眼下可供作者“吟兴“的“野色“很多,可他却略去了对“是处秋光“的具体描绘,这就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这里的秋光为什么会令作者有肝肠寸断之感?是山脚下浩浩荡荡的江水使诗人联想到了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还是那风雨中飘飘洒洒的黄叶令诗人联想到了自己飘零孤苦的身世?这里的心境似与“轩豁“的“壮心“在气氛上不吻合,实际上“壮心轩豁“是不可或忘的素志,而“断肠“之苦则是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
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此刻的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情感似江水翻腾,如波涛激越.作者在抒情将尽未尽之时,突然用景物收住,留下一个兼有化外音的生动画面:暮色苍茫之中,江潮汹涌,奔腾向前.画面、声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诗人与“今古骚人“的共同感受究竟是什么?读者可以借助这个与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相惬洽的画面自己去体会,去思索,这正是“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点评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