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安徽省安庆市北部,有一个县级市桐城,春秋时期为桐子国,因为当地适宜种植油桐树而得名。桐城城市虽小,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提起这个城市人们自然会想到大名鼎鼎的“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也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派的文章具有简明达意,条理清晰,论点鲜明,逻辑性强,辞句精练的特点。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的“四祖”。清代重臣曾国藩也称自己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取自桐城派。
桐城派从康熙朝一直绵延至清末,高居清代文坛200余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地位显赫,由此桐城被誉为“文都”。明清两代,桐城一地考中进士240人,举人640人。
现代的桐城也是人才辈出,桐城籍的两院院士就达十位以上。1902年由国学大师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在历年高考中屡创佳绩,众多学子考入国内顶级院校。
桐城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城中的700年历史的文庙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城内另外一处全国文保单位,则与桐城的张氏家族祖孙三代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青睐,合家顶戴,满门朱紫,一门两宰相的故事有关。
02
在桐城老城区的南部,有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巷,称做“六尺巷”。它的全长不过一百多米,却有着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清代康熙年间,巷子的两侧分别住着张,吴两家,张家即是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家人。张英治国辅政,才学出众,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等典籍的总裁官。他不仅身居高位,还任过皇太子胤礽的老师。而邻居吴家也是一个官宦之家。
两家宅子之间原来有空隙,可是吴家在修建房屋的时候越过了中线。这个举动让张家不愿意了,与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对于宅界互不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了县衙,因为双方都是官位显赫的名门望族,这让县官遇到了难题,也不敢轻易了断。
于是张家人写信到京城向张英诉说求援。张英获悉事情由来后,马上写了一首诗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见到此信一下子便想通了,主动将自家围墙往后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不好意思了,感动之余也往后让出三尺,于是这里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六尺巷的故事于是广为流传,张英的宽容旷达受到人们称颂。如今六尺巷也成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创建和谐社会的典范。
03
张英的长子张廷瓒和三子张廷璐都是科举中进士,点翰林的人才。张廷璐,康熙五十七年榜眼。为官历经康、雍、乾三朝,曾任礼部侍郎、吏部侍郎,被称颂为“三朝旧臣,后进楷模”。
张英的次子更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那就是整个清代官位最高的汉人张廷玉。
张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几年后被选作皇帝近臣,入值南书房,康熙皇帝曾召见他,询问其父张英退休后居家生活的近况。
后来张廷玉作为随从,多次陪同康熙南巡。张廷玉涉政后,先后担任过吏部﹑刑部和吏部的侍郎,显示出他不凡的才能。
到了雍正朝,张廷玉更是深受重用,他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要职,达到仕途的顶峰。雍正皇帝将总揽军、政大权,作为最高国家执政机关的军机处交由汉族大臣张廷玉掌管,可见他对张廷玉的信任和重用。
雍正吸取了康熙朝皇子们为了争储而恶斗的教训,决定不设皇储而改为秘密立储。张廷玉作为最受信任的大臣,雍正甚至将自己立皇四子弘历(乾隆)为储君的秘密也告诉了他。并且只有张廷玉一人知道立储密旨在宫中的收藏之处。
张廷玉从政勤勉,而且为官清廉。对于雍正交给他主持的军机处,兢兢业业,拟定完善了军机处的规制。对于兼理的吏部、户部要职,也是恪尽职守。
为了奖赏张廷玉对朝廷的贡献,雍正病危临终前,特别遗诏恩准他身后配享太庙的殊荣。太庙本是供奉皇室神位的地方,经皇帝批准也可以将立过大功的人物供奉在太庙内。这已是皇帝对臣子的最高奖励,是极其难得的荣誉。
整个清代共有26位王公大臣配享太庙,其中满人23 位,蒙古亲王2位,而汉族大臣只有张廷玉一人。
04
乾隆登基后张廷玉仍然深受重用,位极人臣,被授为总理事务大臣。而且打破清朝惯例,将文臣张廷玉封为伯爵。乾隆皇帝每次外出巡幸,总是将张廷玉留在京城总理朝政,夜宿紫禁城内。
只是后来乾隆刻意树立满族大臣的优势,加之老年后的张廷玉性格越发固执偏激,使他与皇帝之间产生了嫌隙。从而得罪了皇帝,逐渐失势,差点失去死后配享太庙的待遇。不过最终乾隆还是兑现了雍正对张廷玉的允诺,使得他成为清代唯一进入太庙的汉人。
说起来,乾隆对张廷玉翻脸,问题也就出在身后配享太庙的事情上。乾隆当朝之初为了笼络人心,对老臣分外信任重用,此时张廷玉位高权重,自然成为汉族官僚的核心人物。
而满人至上却是满清政权根深蒂固的宗旨,羽翼丰满后的乾隆开始遏制汉族大臣的势力。他将军机大臣的人数增加到6名,以满族大臣鄂尔泰为首,张廷玉以外其余皆为满人或蒙古人。
乾隆的做法,加剧了满汉大臣之间的矛盾,使他们明争暗斗互不买账。张廷玉与鄂尔泰共事十余年,居然常常整天没有一句话的交谈。
乾隆忌惮大臣们结为朋党,张廷玉尽管小心谨慎,还是不时受到皇帝不可结党营私的警告。
乾隆十四年,78岁的张廷玉被允许退休。他已经不再看重荣华富贵,却对于身后配享太庙的荣誉耿耿于怀,加之外界本有对他进太庙的资格有所质疑,弄得他寝食难安。
昏了头的张廷玉居然上了一个奏折,让乾隆书面承诺,会按照雍正遗命让自己配享太庙。乾隆看了大怒,认为这是臣子对皇帝的要挟和不敬。
不过乾隆又怕承担违背先帝旨意的骂名,只好忍下怒火,颁布谕旨承诺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还作诗赐给他,其中写道:“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让他放心。
这时张廷玉又做了一件糊涂事,在皇帝让步之后,他没有亲自前去谢恩,只是让儿子张若澄代表自己前往。这让乾隆找到了惩治张廷玉的由头,他指责张廷玉的罪不在于不亲自谢恩,而在于让自己承诺,是不信任自己的举动。
其实他的真实想法还是认为张廷玉没有在战场立过赫赫战功,不配进太庙。不过此时的张廷玉毕竟是汉族大臣与满族和睦相处的一面旗帜,又有先帝雍正许诺在先,在对他做出夺除爵位的惩罚后,乾隆准其以大学士身份退休,死后仍准予配享太庙。
祸不单行的张廷玉又一次让乾隆找到了打击的借口。乾隆的长子永璜卒死时,张廷玉因为急于告老还乡,刚过了初祭即奏请南还。这触及了乾隆的丧子之痛,他不再顾及面子,大骂张廷玉“当官多年毫无建树,不过是个古董摆设而已”。张廷玉身后配享太庙的资格也被取消。
不久,乾隆借张廷玉的亲家、四川学政朱荃被人告发治罪的机会,查抄了张氏家产一万五千两白银给朱荃赎罪,还将张廷玉为官50年间皇帝所赐的物品悉数缴回。
05
原本安徽桐城张氏家族及其亲戚在朝为官者众多,甚至有“登仕籍者甲于天下”的说法。张廷玉的几个儿子也都才华出众,相继进身官场。
张若霭,雍正十一年中进士,授内阁学士,侍值内廷,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张若溎,雍正八年中进士,曾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吏等。张若澄,乾隆十年中进士,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张若渟,乾隆年间做到内阁学士,工部侍郎。
经过乾隆的几次打击,到了乾隆中期,张氏家族仅剩下张廷玉的七子张若渟一人留在官场,他后来在嘉庆朝做到兵部尚书。
归乡后的张廷玉晚景落寞凄凉。五年后,八十四岁的张廷玉在家中黯然离世。乾隆闻讯,觉得自己对张廷玉的处置过分苛刻,重新准许他配享太庙。张廷玉当然已经不会知道自己重新获得此等殊荣了。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