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每天下班点一份外卖对付晚饭,但别人的做饭vlog是她必备的额外下饭菜。
看着视频里的人亲手处理食材、做出精致美食的过程,她一边流口水一边觉得被治愈了。
后来越看越手痒痒,虽然和合租室友共用一个狭窄的厨房,也经常要忍受前一个人弄脏的灶台,小胡还是怀揣着对做饭的美好幻想一头扎进了厨房。
跟着美食视频下单的各种瓶瓶罐罐的调料已经把橱柜塞得满满当当,新添置的锅也花花绿绿摆成一溜。
每天自己带便当的美好生活已经在小胡眼前展开,连每天在微博晒饭要用什么文案,她都想好了。
可真正开始尝试vlog生活,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美食博主”紫薇介绍她烤糊的鸡是“凤凰台上凤凰游”
01
做饭视频,谁看了不心动
在社交媒体上生长起来的年轻人,几乎人人是短视频深度用户。
就着美食视频吃饭也成了他们的每日定番,许多人都有一个自己最爱看的美食UP主。
有人把佳木斯碳水女王当做自己的野生妈咪,有人爱看顿顿大鱼大肉的小姑娘。
在某个平台上,记录做下午茶过程的视频,能轻松获得158万的点赞。
也有我一份……
毕竟这种两人三餐四季的生活,看上去的确很让人向往。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食材在博主手里都那么的听话,每一步都整洁有序。
单是听烹饪过程中瓶瓶罐罐的叮叮咣咣声和食物加热时“滋滋”的声音,已经是一场令人享受的ASMR。
自 行 想 象(出自博主@番茄不想说)
加上别人家的厨房永远那么干净整齐,视频博主通常还会用好看的餐具和各种可爱的收纳装饰成充满少女心的样子。
很难不对这种做饭视频着迷。
而美食视频中一个细分的类目——甜品烘焙视频,在精致的程度上更进一步。
出自博主@肥猪猪的日常
简单的食材却需要最高级的烹饪方式。看黄油、鸡蛋、巧克力在这些博主手中逐渐成型,每一步手法都行云流水。
最后用奶油一层一层装裱的时候,感觉自己看的不是简单的短视频,而是在什么法国的西点学校上课。
配上一杯咖啡,已经要穿越到香榭丽舍的大道了。
精致、优雅是这种视频的主色调。
还有一种颇受欢迎的“一人食”主题视频,博主每天下班之后就开始兢兢业业地做饭。
不像每天回去只知道瘫在沙发上的我,他们每天的菜都精美用心,还会搭配自己鲜榨的果汁或食材完全健康的糖水。
偶尔晚上炸个火腿肠或做个泡椒凤爪当夜宵。
小吃摊上和外面吃饭有的,一人食博主都能在家完美复刻。
菜做好上桌之后,摆上播放着电视剧的iPad,感觉这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
照顾到年轻人捉襟见肘的烹饪技术,许多博主会推出“万能蘸料”类视频。
只要备齐视频中的调料,按照食谱邯郸学步,它就能成为拌饭拌面拌沙拉的秘密武器。
用博主的话来说,“你就是用它拌鞋底都好吃”。
为了降低厨艺基础基本为0的年轻人的翻车概率,每一种调料放几勺,都会标得明明白白。
出自博主@饭饭的美食记
另外一种把事无巨细贯彻到底的视频是专门教人备菜的。
一次把一周做饭要用的食材都准备齐全,菜全部洗净切好,意大利面也事先煮好,整整齐齐地码进专用的收纳盒里,放进冰箱。强迫症看了都说好。
看上去自己一周做饭都可以拿现成的食材,想想必定十分从容不迫、井井有条。
似乎这一周的生活都已经安排妥当,上班都更有动力了。
美食视频里的生活,看上去那么精致、高级、繁琐、悠闲。
而且与我们传统印象中兵荒马乱的做饭不同,每一个步骤看上去都简单得要命,好像是为厨房菜鸟量身打造的。
每天996、靠外卖打发自己的年轻人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对视频里的状态一点点心动:
“我为什么不能过上这样优雅的生活?”
02
一顿操作猛如虎,
最后都进了炸厨房组
于是年轻人跃跃欲试。
跟着美食视频里买菜、买餐具、买调料,毕恭毕敬地模仿每个步骤。
这时候发现,视频和现实的差距,不是靠一腔热情能弥补的。
本来因为自己买菜对分量也没有概念,即使买回来的是最小份,一人食也很难吃得完。
以为跟着备菜视频学习,就能把蔬菜保存起来,再也不怕买多。
结果被狠狠地骗了。
看上去最简单的备菜,跟着做了一次,把蔬菜冻起来没过三天,迎接你的就是蔫了甚至发酸的样子。
一周备菜的结局是,把一周的菜都糟蹋了。
不知道是怪自己家没有0度保鲜的高级冰箱,还是怪自己心血来潮跟着网上的视频净学些有的没的。
最近很火的教人用开水和煮锅教人做厚蛋烧的视频,下面最多人点赞的评论是:
“大家千万不要学,我已经喝了两锅蛋花汤了。”
而教人用水果做甜品的视频,很多人从第一步就开始翻车。
视频里需要先在西瓜上切出一个小口,而我切可能一刀下去这瓜就没了。
截图出自博主@牙牙吃啥
把榨汁机的头伸进西瓜里面搅拌也是高难度动作,毕竟一旦机器启动,它可不是人能控制的。
截图出自博主@牙牙吃啥
对于大多数想要跟着视频一人食的年轻人来说,最违和的还不是自己的厨艺,而是一人食的量,真的很难把握。
别人做一人食,打开电饭煲锅盖的那一刻,升起的腾腾热气是幸福感的象征。
我做一人食,要么大米放得太多,最后“冒饭了”;要么米放得太少,最后糊锅了。
如果是一荤一素两个菜,可能吃完半盘青菜,再吃两口饭已经饱了。只炒一个菜看上去又不是很有精致生活那味儿。
而且按照一个人的食量,一顿饭,辣椒切半个,洋葱切四分之一,土豆切半个。
剩下的又走向了“备菜”的命运。
这不巧了,我家冰箱就有现成的……
此外,越看视频越会发现:我到底需要购置多少厨具?
煎锅炒锅蒸锅自不用说,空气炸锅、烧烤锅、涮羊肉的锅……你永远不知道美食博主下一顿饭用了什么你没见过的炊具。
为了学一道看上去很好吃的菜,可能买了一整套的厨具,用几次就再也懒得打开。
有了厨具还远远不够,学备菜要跟着买备菜收纳盒,学烧烤就要跟着买烧烤蘸料,学钵钵鸡就得买钵钵鸡调料。
做饭成了一个到处添置材料的过程。而且美食博主会让你发现,这个过程没有止境。
最致命的是,每次做完饭,厨房如战场。
灶台上的油和满桌被污染的盘子,都在告诉我这不是一个懒人玩得起的游戏。
视频里铺着红色黄色格子布,做饭过程中治愈、做完饭一尘不染的情况,实在是只应天上有。
美食博主@噗噗叽叽的厨房
已经被996折磨得身心俱疲的年轻人发现,学着vlog里认真生活,只会让自己活得更累。
就算六点能准时下班,经历了自行车倒地铁倒公交车的通勤,去超市买好菜,再回来手忙脚乱地跟着视频折腾一顿,吃上饭至少也要八点。
做饭两小时,吃饭二十分钟。吃完躺在沙发上,还要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去洗一堆锅碗瓢盆。
美食视频再好看,年轻人的做饭热情在现实条件下也维持不了多久。
做了一个月,最后老老实实点外卖,才是多数人的归宿。
03
美食视频,
一种人造乌托邦
美食视频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前仆后继,是因为它事实上打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乌托邦。
高级的食材、精美的包装、别致可爱的厨具,都让做饭看起来成为一种优雅的活动,而不是油烟里的挣扎。
即使是泡面,也能拍得像韩剧里的料理店食物;简单的街头小吃,也能通过环境和装饰营造氛围感。
更主要的是,他们省略了做饭过程中手忙脚乱的部分:用掉的沾着鸡蛋的碗、装肉的盘子、溅出来的油和水,这些都不会出现在镜头里。
主人公的动作经过剪辑也变得熟练和流畅,像做糊了或者油炸出来这种常见的车祸现场,只会在无人知道的自己家出现。
因为多数美食视频更像是一门生意、一种工业化产品,目的是为别人拍出美好生活。
曾有网友爆料,精美布景的独居vlog,背后“大概率是有公司在运营的”。
场地是租的,做饭是找别人的手出镜的。
据《流量公园》报道,某短视频行业从业人员透露,如果是一个人拍摄独居vlog,要架好自拍杆,不停调整镜头。
为了拍下班回家,可能要架好镜头再“表演”一次下班回家。
做饭视频同样如此,效果不好的素材还要重新拍摄。
而“简单的画面拼接、加字幕、滤镜以及背景音乐,操作熟练的话,两分钟的视频大概要剪辑半个小时左右”。
所以一个两分钟的下班做饭vlog,可能需要四个小时来完成。
而这些视频,很多最后的目标都是流量变现。
最基础的操作是在视频中插入带货商品链接,比如我们在美食视频中随处可见的空气炸锅、烧烤调料。
某千万级美食博主,一包钵钵鸡调料能卖600多万份。
所以说它们更接近于人造的乌托邦,专门利用观看者对生活的幻想。
然而,就算知道这点,年轻人依然忍不住寄托幻想在它身上。
独居女孩的一人食vlog,有的会打上“北漂的第xxx天”的字幕,更加拉近了和他们的距离。
视频里从容的下班后生活,和自己随时stand by等着加班的窘态截然不同。
年轻人将这样的生活作为理想范本,偶尔代入自己,去获得一些小小的慰藉。
看得多了,他们还跃跃欲试着尝试改变。
把一周的新鲜蔬菜一摞摞放进冰箱的时候,好像把自己一团糟的生活也整理了出来。
不管视频里的仙气生活是真是假,看这些视频的人,对这种有时间认真生活的向往是真的。
开火做饭作为年轻人初初步入社会时,对成年生活的尝试性模仿,代表着特殊的仪式感。
好像能够自己做一顿饭,生活的实感就多了一点,对生活的把握也更真切了一些。
正如有位朋友每搬一次家,在房里做第一顿饭的时刻,才感觉真正安顿下来一样。
这是我们忙碌的奔波中,少有的能够肆意浪费时间和发挥想象的活动。
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也需要一些实体的劳动,消除可能会突然出现的孤独感。
虽然生活的本质永远不可能是仪式感,但总有人用这样的方式,偶尔逃避现实世界,回到乌托邦里去。
毕竟一地鸡毛是常态,忙了今天还有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