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谁要华商报!1元钱1份!”
《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参考消息》“谁买今天的报纸?1份1块钱!”“热油条!”“热油饼!”“热包子!” 每天黎明,我都会被卖报纸、吃食的阵阵吆喝声所唤醒……
做生意的就要吆喝,吆喝声从古至今都有,且各有特色,有的急促、直奔主题,有的悠扬悦耳吆喝声是民间的一种优美歌唱。吆喝声中有吃的、喝的、用的、穿的、玩的、修理的、动物的、还有劳动、娱乐的……有的话语简单明了,西安方言韵味十足、腔调高低错落、抑扬顿挫,有的音韵悠扬、南腔北调各显神通、风趣搞笑的吆喝声令人回味不已。细听吆喝声是种好听的歌声,是一种生活享受,特别是高手的吆喝声似唱戏声,传入人的耳朵里很舒服。每每听罢便感到生活中无论苦与甜,那简洁明了悦耳动听的吆喝声,总能给人生带来回忆和享受。听惯了不同音调就知道卖货者的音容相貌,担子内、货箱内、车子内、自行车后座驼的、铺子内所卖的货物情景来。
黎明前,韦曲老街道做饮食生意的人便相互吆喝、招呼南来北往的顾客。“豆浆、油条!” “油茶、麻花!”“热馄饨、肉包子!”“豆腐脑!肉夹馍!”“热油旋馍!热菜盒!”“热糊辣汤!菜夹馍!”“杜曲热豆腐!”“热甑糕!”“热煎饼!”“红豆米汤!”……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从街头阵阵传来,勾起了人们的食欲,闻到热气中飘来的香气,味觉神经顿时兴奋起来,口水不住地吞咽,脚步不断加快,向着摊位、店铺、食堂走去。“来碗豆腐脑!再来个肉夹馍!”“给我来个纯瘦肉的!”
曾记得小时候走街串巷的商人,有的挑着两个筐装货物的担子,有的背着箱子,有的拉着车子,还有人推着自行车售货,销售铜烟嘴、烟锅、针头线脑、钮扣、手帕、毛巾、小镜子、化妆品、皮球、玻璃弹球、洋片、风筝等玩具(耍货子)。他们转动着拨浪鼓或敲小铜锣边走边吆喝“卖货咧!”“烟嘴、烟袋锅!”“草鞋!1双1角钱!”“针头线脑!”“娃们的耍货子!”“娃娃书(连环画)”…… 不一会,四周就围满了大人小孩,娃们喜欢热闹,闻听拨浪鼓或敲小铜锣声响就好奇从庭院围拢过来,伸长脖子看,或央求大人给买。有的大人不给买就哭就闹、使性子,买了就破涕为笑到一边玩去咧!也有个别家长口袋没钱,若再哭闹屁股上扇两巴掌那里娃多那里耍去!
“吹糖人!”“老鼠偷油!”“猴子上竿!” 看着自行车头上插的七八种糖人或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尤其是师傅用双手娴熟拿根通气竹棍在熬稀的热糖锅内一转,粘上糖稀后上下捏、边吹边扽、捏耳朵、双眼和四肢,吹大成中空透明栩栩如生的各种造型小动物再卖。小朋友看的目瞪口呆,伸长脖子看表演。有的掏上1角钱买1个喜欢的小糖人,上下左右旋转看个够,最后伸出舌头“舔”。“舔着、舔着、就把糖人吃进了肚子里” 。
“卖冰棍!”“5分钱1个!” 每当炎炎夏天,卖冰棍的推着自行车、后座上放着密封盖着棉布的“冰棍箱”。在乡村、街巷尤其是麦场人多处吆喝叫卖。昔日乡村没有空调冰箱冷柜,烈日下能解暑气的就是冰棍。人们从口袋里掏出包着毛票和零钱的手帕,你一支他一支的纷纷购买。揭开冒着寒气冰棒纸,用燥热的舌头抿一下、舔一下的慢慢品尝。看着众人都买,热死黄天流着汗的人、咬牙弹脚狠下心纷纷解囊或借钱,不一会就把一箱冰棍买完咧!
“剃头咧!”“刮胡子!”闻听吆喝声老汉娃娃们就排起队,在大槐树下或房檐下让剃头匠给剃头刮胡子,男娃多剃成“光葫芦”、“碟碟头”;女娃多将头后下半部剃掉,用上部长发遮掩以图凉快。中年男人和老汉们,大都剃成光头,明晃晃的似电灯泡。
“磨---剪----子来---、锵---菜---刀!”“磨---剃---头---刀---咧!” 人没来,吆喝声已传入人耳,有需要磨剪子、锵菜刀和剃头刀的妇女拿着生锈钝了刃的刀剪,讲好价钱就让肩扛条凳师傅磨起刀剪来!条凳上有手摇砂轮,粗细磨石等装置,弯腰一下一下有节奏的来回反复磨砺,直到焕然明亮、寒光闪闪时用水或抹布擦净,明晃晃的菜刀、亮刃刃的剪刀就磨好咧!吾小时候就没有到“理发馆”理过头,都是母亲用钝剃头刀剃我竹茬般黑乌的头发,有时连剃带拔,好生疼痛。曾记得上杜曲小学三年级,班主任赵根万为了学雷锋,买了个手工理发推子,给男同学理1次发收5分钱,我负责登记收钱,月末共收1.2元用于班费。“修雨伞!”“修推子!”“补胶鞋!”“擦洗油烟机!”“修煤气灶!”……
“谁弹棉花?”“网被套!”这大都是外地人身背大弓子等弹棉花、织网套的行头走街串巷进行吆喝。利用空房、门道或院落,为需要结婚、换被褥者支起案子、放上棉花“嘣嘣嘣”有节奏弹弓起来,不一会儿就被棉絮扮成了雪人。
“冰糖葫芦!”“谁买冰糖葫芦!” 吆喝声中就吸引了学生娃和青少年,纷纷拿着零花钱一人一串买后就呲牙裂嘴啃食起来,吃冰糖葫芦吐出山楂子,过酸时的吃相至今难忘。
“川味卤鸡蛋,五毛钱1个、味道好极了!” 每天上午、下午有人骑着小三轮车上放着大钢精锅、内有好多热熟的卤鸡蛋,随买随取随盖好锅盖。与时俱进售货者提前录音,用小喇叭不停的反复播放。“川味卤鸡蛋,五毛钱1个、味道好极了!” 的吆喝声响彻在韦曲街道的上空,五香味吸引来无数的顾客。说实话,我喜欢用嗓子喊出真情吆喝声,不喜欢音响发出的机械声。
不同地方的人,卖货或收购东西也有不同的吆喝声。西安方言的吆喝声有种亲切感,外地的有种好奇、甚至要猜测其意思,从而反映出不同地域人文精神与面貌,也是民俗文化的浓缩与精华的体现。吆喝声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也是经商传递信息的需要。若不吆喝,亏就吃大咧!事例做证:曾记得1974年秋,我和宁宁哥各自拉着两架子车稻草,每车大约拉300多斤,从杜曲拉到雁塔区小寨朝西到山门口郊区蔬菜队出售,用稻草捆绑白菜或青菜。已是人困马乏,但害羞不吆喝,挣死八活地从这村拉到那村,穿巷过村,一根稻草没卖,把人累得不行。只有菜农问我们,我俩不主动吆喝。结果,转了一周八匝,一斤没卖!好在拉到杜城村碰到生产队的队长,急需稻草给白菜、菠菜等青菜缚䌁、以每斤4分钱全部买走!……至今,想起来苦笑不得。
水果类吆喝声:“卖西瓜!零售1毛钱1斤!浑个8分钱1斤!” “沙瓤子西瓜切开咧!”“甜梨瓜!白兔娃梨瓜1毛5分钱1斤!”“卖沙果!”“甜利核(音壶) 桃!”“粘核(音壶) 桃!”“卖苹果!”“卖梨!谁要梨?2毛钱1个!”“谁要柿子!”“温过硬柿子保甜!5分钱1个!”“火冠小柿子1分钱1个!”“甜石榴来咧!”“谁买向日葵!” “大兆的甜西瓜!”……
粮棉类吆喝声:“换大米!”“谁要苞谷娃!”“谁要桂花球大米!”“1斤大米换2斤苞谷面!”“割豆腐!”“豆腐换黄豆、黑豆、苞谷!”“条粉来咧!换条粉!”“苞谷面换饸饹” “粉条来咧!洋芋粉条!”“谁要新棉花!” “收玉米!”“收购谷子!”“收购豌豆!”“收购黄豆!”“收购小豆!”“收购绿豆!”“收购黑豆!”“玫瑰元霄!”“枣粽子!”“红豆稀饭!酿皮子!”“煮熟嫩玉米棒!”“炒花生米!”“煮毛豆!”……
蔬菜类吆喝声:“谁要菠菜!白菜!”“白萝卜、红萝卜来咧!”“红芋3毛钱1斤!”“热乎乎的蒸红苕!”“烤红薯!”“谁要莲菜!”“一口三香的蒜苗来咧!”“五星的大葱!”“塔坡的韭菜、韭黄来咧!”“东西韦的黄瓜、西红柿谁买!”“笋瓜、西葫芦来咧!”“才挖的洋芋!”“谁买梅豆、茳豆!”“大辣子、线线辣子谁要!”“甜面南瓜!”“谁要大冬瓜!”……
动物及肉食类吆喝声:“谁逮猪娃子!”“谁要公羊娃!”“谁要奶山羊!”“正下蛋的母鸡、谁要?”“大红公鸡、谁买?”“谁买乳牛犊!”“谁要看门狗!”“信鸽在这、谁买!” ;“劁猪骟牛割子弹(睾丸) !”“割骟匠来咧!”“谁家猪娃要劁?”“谁家有公羊要骟?” ;“前腿肉!”“后腿肉!”“肋条肉!”“里脊肉!”“啥肉都有!按质论价!”“猪头肉!下酒的肉!肥瘦都有!”“全套猪下水!谁要?”“羊肉、狗肉店里有!”“公鸡、母鸡笼里有!”“鲜鱼!活蹦乱跳的大鲤鱼!”“谁要白条鸡?”“香肠、粉肠、火腿肠!”“牛肉、里脊、腱子肉!看上啥买啥!”……
竹编类吆喝声:“东兆余的筛子!”“黄良、樊村的担笼!”“大局安的簸箕!”“章曲的灶篱!”“新寨子、新和的桌椅板凳!”“旧寨子的木水桶!”“杜西村的荆条筐!”“南山的山木棍!”“南山的竹扫帚!”“精巧的鸡笼!”“谁要大竹笼!”“小巧的馍笼笼!”“淘麦篮子来咧!谁要?”“轻巧的竹帽子!”“耱地的荆条耱!”“谁要牛笼嘴?1块钱1个!”……
劳动类吆喝声:“社员们!上工咧!”“拿上锄去锄麦草!”“割麦人走咧!”“用架子车拉麦!”“摊场咧!”“翻场咧!”“走!咱俩碾场去!”“大场里分粮了!”“桃园地分苞谷!”“菜地里分萝卜!”“三炮台地分红苕!”“北门外地里分谷子!”“下雨咧!快收麦!”“交公粮的小伙子!现在跟我走!”
穿衣类吆喝声:“婴幼儿的衣服来咧!”“维要方头巾!”“谁要长围巾!”“谁要线手套!”“谁要棉手套!”“谁要童装!”“背心便宜咧!1件1元钱!”“线袜子!1双8毛钱!”“棉袜子!1块钱!”“劳动布工作服!1身5元钱!”“新款西服!1身10块钱!”“大裤头!1件3块钱!”“运动装!1身6块钱!”“绒衣绒裤1身7块钱!”……
娱乐类吆喝声:“到公社门看电影!”“到公社门看样板戏!”“到杜小操场看电影!”“到寺坡村看电影!”“到杜西村看秦腔戏!1张票2角钱!”“看戏人太多!”“民兵用竹竿维持秩序!”“大家安静!不要拥挤!!”“走!到东西江坡看对台戏!”“寺坡村老爷庙会人山人海!”“添碟子工艺品做得好!”“走!咱们到杜曲土地庙看社火!”“杜曲锣鼓真威风!”“杜曲社火装扮得好!”……
玩耍类吆喝声:“打尜咧!”“拍面包!”“嘣弹球!”“打猴咧!”“撂跤走!”“打拳走!”“滚铁环!”“拍皮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踢足球!”“打篮球!”“打扑克牌!”“打麻将!”“跑三代!”“下象棋!”“丢方!”“狼吃娃!”……
收购废品:“收破烂!”“收废铜烂铁!”“收书!收报纸!”“收旧沙发!”“收电视机!”“收自行车!”“收酒瓶子!纸盒子!”“回收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收旧电脑!手机!热水器!”“收塑料!”“收旧家电!”“收油桶!塑料瓶!”……
古老的行当,诸多的艺门吆喝声在消失,但以前吆喝声回忆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割---豆---腐---来!”“箍搂盆瓮咧!”“箍桶咧!”“焊盆子焊碗咧!”“补草席!补凉席!”“修理杈把扫帚!”“菊花电扇!风凉世界!”“秀兰!我把双鸥洗衣机买回来咧!”……
无论在农村、社区、家属院、街道、公路、市场、车站等场所,各种各样、南腔北调的吆喝声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小贩们的吆喝声每天都能听到,甚至在屋内听到吆喝声就知道是谁,在卖啥或收购啥。闲暇时听到吆喝声是一种享受,感到亲切、温馨和舒服,有时还会摹仿两句偷着乐。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如今幸福生活发生了巨变,古老的吆喝声将带给今人、后人遥远而清晰的历史记忆,人们闻听到吆喝声将会重温昔日的逝水年华,于千百年生活的辛劳中聆听古城人的歌唱和动人心弦的心跳来!毕竟,世代传承的吆喝声能唤起民众心底里对美好生活的深刻记忆!
让人难忘的吆喝声,请珍存在心里!
吆喝声会鼓起我们生活的风帆,驶向美好的明天!
2020年8月6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协理事 民俗委员会副主任 市作协会员 市民盟科技委员会委员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