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上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
《沿着高速看中国》特别节目
走进甘肃段
通过对高速沿线
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等地的
文化、经济、民族团结与发展等方面
全面展现甘肃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
民族地区团结进步
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建设成果
展现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反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
走进千年敦煌 品读丝路华章
莫高窟雪景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出了嘉峪关,一路向西,沿着连霍高速、柳格高速行驶约370公里,便可抵达古郡敦煌,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就坐落于此。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它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始建于公元366年,后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周、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营造,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飞天4000余身,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殿堂,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自古以来,敦煌就以其博大的胸襟与繁盛的文化,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来客,促进交流互鉴、融合共享,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圣地。
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壁画
77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坚守大漠、默默耕耘,让敦煌文物研究、文物保护、文化旅游令世界瞩目,使敦煌研究院发展成为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成为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
在这些“莫高窟守护人”的脚下,印刻着新中国奋斗者的光辉足迹。他们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莫高窟,积淀形成弥足珍贵的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成为敦煌研究院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使敦煌研究院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8人发展到如今的上千人,队伍在不断壮大。
眼下,正值“五一”小长假,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玉门关等景区迎来了游客接待“高峰”。其中,5月1日,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客接待量达到19524人次。
鸣沙山上的驼队
清晨,随着太阳冉冉升起,三危山上泛起金光,一支支载着游客的驼队迎着朝阳登上鸣沙山,乘兴而来的游客在驼背上一颠一伏,饶有兴致地感受着沙漠中骑乘骆驼行进的独特体验。放眼远眺,驼队绵延不断、逶迤前行;侧耳倾听,驼铃声声、响彻远方,仿佛再现了丝绸之路上商队往来的恢宏气势。
丝绸古郡魅力千年不减。作为古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汇的枢纽,近年来,敦煌始终坚持让文化之“魂”附于旅游之“体”,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并取得丰硕成果:
《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发展规划》获批实施,敦煌研究院“一基地两中心”、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基础设施提升等支撑性项目加快推进;东驿·敦煌艺术城即将投用,莫高里工匠文化村建成开放;敦煌文化学院挂牌成立,中国长城论坛、玉门关诗词周、敦煌国际设计周等文化节会赛事成功举办;敦煌市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当选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
敦煌夜景
与此同时,敦煌市积极配套完善现代化的交通环境,让“美美与共”不再遥远。当前,敦煌航空、铁路、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方便快捷。敦煌莫高国际机场已开通21条航线,营运航空公司7家,通达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昆明、西安等17个城市,18个通航点。
敦煌莫高国际机场
丝路新乐章正在奏响,敦煌市坚持以国际化视野建设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大力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连续八年实现20%以上的增速,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70%,全市直接从事文化旅游人数占到总人口20%。
一个愈发瑰丽多姿的敦煌,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张晓亮)
登“天下第一雄关” 领略丝路壮志豪情
航拍镜头下的嘉峪关关城
祁连巍巍,驼铃悠悠!
出了金城兰州,沿着连霍高速一路向西穿越河西走廊,行驶约700余公里,便可抵达“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也是明代长城中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比山海关早建9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万里长城——嘉峪关”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悉,嘉峪关市境内长城墙体43.6公里,壕堑12.94公里,关堡8座,烽火台和敌台共49座。
“因长城裸露在野外,且主要是夯土墙体,在风沙、雨水、冻融和急剧温湿度变化等自然因素主导下,长城存在表面风化、片状剥离、坍塌、酥碱、裂隙发育、基础掏蚀凹进等病害。”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介绍说,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近年来长城文物保护工作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主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即从长城本体保护向本体和载体(赋存环境)共同保护转变,从看守保护向科技保护、研究保护转变,从探索性修缮向依托科技数据精准保养维护转变,从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悬壁长城景区
千百年来,滚滚的历史车轮给嘉峪关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迹:巍峨壮观的“天下第一雄关”,“断崖千尺,长城之源”的天下第一墩,铁壁悬空、似长城倒挂的悬壁长城,生动再现驿使奔驰、商旅云集真实场面的魏晋壁画墓……这座不到3000平方公里的小城蕴藏着50余处著名历史文化遗迹。
近年来,嘉峪关市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目标,把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城市转型发展的突破口,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020年,嘉峪关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嘉峪关东湖生态景区
“嘉峪关市正围绕构建文、旅、商、体‘四轮驱动’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积极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级关城历史文化园区、新城草湖国家湿地公园、讨赖河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方特欢乐世界科技园区、讨赖河水文化生态园区等多种类型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淑敏说。
如今的嘉峪关,精彩纷呈的文化旅游盛会,紧张刺激的大型体育赛事,吸引每年超过千万人次中外游客慕名而来……
精彩纷呈的文旅赛事
站在嘉峪关关城极目远眺,一座现代化工业旅游生态城市跃然眼中!
“一江碧水穿城过,半城草木半城湖。”经过嘉峪关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在昔日荒凉的戈壁滩上,一座跨河而建、南北并重、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已经拔地而起:航线通达14座城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全市绿化覆盖率达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36.56平方米,人均水域面积达到了27.7平方米,城镇化率达93.65%。
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
近年来,嘉峪关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10余项国家级城市荣誉。
嘉峪关,正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走进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看马背民族如今的“呀什啦”生活
沿着连霍高速公路从兰州出发,向北穿越祁连山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左侧的祁连山脉横亘绵延,山下水草丰美,这里居住着一个全国唯一、甘肃独有的古老民族——裕固族。
“呀什啦”是裕固族语好的意思。“美丽的风光,遍野的牛羊,雪山脚下迷人的画廊;幸福的岁月,飘洒着酒香,裕固人的家园是人间的天堂。”一首悠扬的歌曲,唱出了肃南儿女如今“呀什啦”的幸福生活。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城的旖旎风光。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北麓、黑河上游、河西走廊中部,东西长650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全县辖5乡3镇,有裕固、汉、藏、蒙古等20个民族,总人口3.93万人,其中裕固族10675人、占27%,是国务院确定的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藏族10321人、占2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人。
时空穿越到195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正式成立,肃南从此跨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一组组统计数据诉说着肃南66年的辉煌成就。202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25亿元,是1954年209.9万元的1441倍……
“马当步,牛驮垛,酥油灯,手推磨”,这是肃南农牧民对过去生产、生活的共同记忆。改革开放之后,全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成果惠泽草原大地,广大农牧民从逐水草而居到城镇生活,从马背小学到网络教学,从结绳记事到移动电话,从烧牛羊粪、柴草到用上天然气……过上了开放、文明、幸福、安康的现代生活。
位于肃南县县城的裕康家园是大河乡牧民在县城的一个集中定居点,十几幢米黄色的楼房整齐有序,花园式的院落里散透着温暖和谐的气息。走进牧民妥玉兰的家,宽敞明亮的房间温馨舒适,电视、电脑、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聊起这些年来的生活变化,妥玉兰感慨地说,“做梦都没有想到能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以前全家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住的是土坯房,烧的是土炉子,夏天才能吃上蔬菜,现在一年四季的新鲜蔬菜水果什么都不缺。”
肃南乡村风貌。
近年来,肃南县大力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先后建成牧民定居点18个,建成游牧民定居住宅4643套,牧民们告别了帐篷,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楼房,生活条件和质量发生质的飞跃,过上了“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的新生活。
出连霍高速张掖段向南三四十公里就到了马蹄寺景区,在景区演艺厅,裕固族姑娘妥芳芳正在排练舞蹈,她是景区的一名导游。近年来,便捷的交通为马蹄寺景区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游客,当地的农牧民如今吃上了“旅游饭”。
“记得小时候,我们这里的人们主要靠畜牧业为生,出行主要靠骑马和徒步,交通闭塞使得来这边的人也特别少,随着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为我们解决了出行难,现在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妥芳芳说。
2017年底,肃南县建档立卡村、贫困户、贫困人员各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退出验收标准,实现稳定脱贫并逐步迈向富裕,2018年8月通过省级评估验收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了一个民族的整体脱贫。
肃南县内如今便捷的交通条件。
近年来,肃南县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对县内道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聚焦“四好农村路”建设,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G213肃祁二级公路建设稳步推进,预计今年即将建成通车,届时将形成又一条联通甘青两省的交通大动脉。同时,肃南县还积极推进S18张肃公路张掖至康乐段一级公路、张掖丹霞景区东出口旅游公路和张掖丹霞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交通条件正在大幅改善。
一条条交通大动脉,为肃南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澎湃动力,立于新起点,肃南县正持续推进交通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稳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当地群众快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筑造通途。(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决战乌鞘岭
武威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要冲,为汉代河西四郡之一,以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而得名。武威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中国最美文化旅游城市,世界白牦牛的唯一产地。
武威境内的乌鞘岭历来为出入河西走廊的屏障,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2.2℃。史志书中对乌鞘岭有“盛夏飞雪,寒气砭骨”的记述。
连霍高速公路途径武威,而瓶颈在乌鞘岭,这是连霍国家高速公路甘肃境内全线隧道最密集、建设难度最大的一段。
乌鞘岭隧道群地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平均海拔为2400米左右,属高寒、高海拔地区,地质构造发育、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质灾害频发。在施工中,经常发生断裂破碎带涌水、挤压性断层大变形、煤系地层瓦斯突出、泥石流倾泻等地质灾害。二是地基处理工艺、工序复杂。该隧道群湿陷性黄土多,原有旧路边坡冲沟明显,地基湿陷下沉较为突出,桥涵构造及路基基底处理复杂。三是年有效施工工期短。乌鞘岭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降雨(雪)量较大,年有效施工时间仅有四五个月。
施工中,建设单位甘肃路桥公路投资有限公司实行施工方案动态管理,加强施工组织调度,区别不同围岩地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施工质量控制,采取远程视频监控等措施,做好隧道施工全过程安全控制,克服了施工地气候高寒阴湿、隧道内围岩情况差、涌水和塌方地质灾害频发等困难,开展了一场为期四年的艰苦卓绝的隧道建设攻坚战,成功穿越了有“中国地质博物馆”之称的乌鞘岭。
2013年7月30日零时,全长近44公里的乌鞘岭隧道群建成通车,标志着连霍国家高速公路甘肃段高速化的最后一个“瓶颈”被打破,也标志连霍国家高速公路甘肃段以及甘肃、新疆与东中部地区陆路通道实现全面高速化。
乌鞘岭从此不再是连霍国家高速公路上的“拦路虎”,冬天常常因积雪造成的大堵车现象有效消除,行驶乌鞘岭隧道群比原来翻越乌鞘岭缩短了四十多分钟,行车的快捷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大大提高。
该路段的建成通车,对于充分发挥甘肃省会兰州对河西五市的辐射作用,实现甘肃省东出西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甘肃省扶贫开发和转型跨越,实现甘肃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乌鞘岭隧道群一头连着天祝县,一头连着古浪县。交通大通道的打通,为两个贫困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9年底,古浪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7%,天祝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7%。2020年2月28日,古浪县、天祝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发展旅游,交通先行。武威人文遗产独一无二,有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稀世珍宝西夏碑、“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鸠摩罗什塔、西藏纳入中国的历史见证地凉州白塔寺、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等珍贵历史文化遗存。近年来,武威市立足市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迥异多彩的旅游资源,紧紧围绕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加快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开发特色文创旅游产品,全面打响“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旅品牌形象,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全市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旅游名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伏润之)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来源: 兰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