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来说,目前只有美国具备了全天候、全时段对中国所有领土和领海进行太空侦察的能力。而从危害的程度来说,反倒是电子侦察卫星为首,雷达成像侦察卫星次之,至于传的神乎其神的光学侦察卫星并不是“第一位”。相比成像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尽管名气没有那么大,但是其实际发挥的作用,却是外界难以想象的,被称为太空的电子吸尘器。
电子侦察卫星,在冷战期间一直就是美国和前苏联的“专属产品”。直到现在,尽管俄罗斯已经难以在电子侦察卫星上恢复到前苏联的水平,但美国却一直在这方面投入巨大的力量,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代电子侦察卫星。除此以外,像法国、日本这样在卫星平台领域具备相当实力的国家,都还都没有拥有自己的电子侦察卫星。
美国第一代电子侦察卫星
成像侦察卫星,针对的更多是战略层面的问题。而电子侦察卫星则是深入到了我们生活、工作的环境之中,来窃取重要无线通讯信息。以美国正在服役的“水星”电子侦察卫星来说,其主要功能就是截获通信情报。如果中国军队的武器试验区、靶场进行导弹和武器试验,它就可以收集试验的遥测、遥控信号;对于中国防空预警雷达,它则可以在不断经过上空的时候,收集雷达搜索的信号,美国在1998年发射的一颗地球同步轨道电子侦察卫星,就直接定点在亚洲上空,其主要针对的目标则不言而喻。这些数据肯定对于了解我方新型武器性能、预警防空指挥网络的特点,有着极大的帮助,其数据要比侦察照片的潜在价值更高。这在战时,就会成为美军进攻作战的重要砝码。更可怕的是,在这个无线通讯的时代,美国的电子侦察卫星还可以侦听手机的信号,进而对关键人物实施定位。您可别忘了,原来车臣匪首杜达耶夫就是被电子侦察卫星定位进而被导弹“斩首”的。
即便如此,美国还在开发更先进的“徘徊者”电子侦察卫星,这种卫星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对无线电和雷达发射器的定位精度更高,它可以直接通过现有战役或者战术级别的系统,以近乎“实时”的速度直接为战机、地面部队提供目标的准确位置。也就是说战场和后方上所有的无线通讯,都会将你自己暴露于敌火力打击之下。可见,电子侦察卫星对于在信息化战争中掌握主动权是何等重要。
不过,电子侦察卫星的技术挑战之高,就是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门槛。首先是超大型卫星天线。运行于近地轨道的电子侦察卫星,由于要进行电子信号的窃听和收集,因此采用的是大型的伞状天线和网格天线,前者必须保证天线“肋条”的展开精度,而后者则要求天线的机械均匀性和微波特性,因此不得不在网格节点上安装诸多微型电机,可见其复杂程度。而且,超大型意味着发射就有难度。美国的“大酒瓶”电子侦察卫星的天线直径高达100米,即使折叠起来都不能和卫星一起装于火箭的整流罩内,只能分两批送入轨道,然后再装配在卫星之上组成完整的大型天线。这种超大型天线的收拢、展开、变形处理难度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
美国电子侦察卫星想象图
其次是卫星上的信号处理技术。电子侦察卫星的威力,并不止于超强的信号收集能力,还包括对超强的信号分析和处理能力。可想而知,电子侦察卫星一旦运转起来,接收到的肯定是海量的信息。卫星要从汪洋大海一般的无线电子信号中,进行筛选,找到有用的信号。一般来说,军用信号或者保密的信号会有加密,那么卫星就要对其进行破译。破译之后,卫星则要通过分析其通信体制和信号特征,同时对信号源实施定位,然后将定位情报传送给地面的情报中心或者使用者。要在电子侦察卫星上实现这些功能,没有先进的大规模集成和微处理器技术是不可能的。
电子侦察卫星也能实施定位?对,这就涉及到电子侦察卫星的第三个核心技术——信号源定位。电子侦察卫星定位主要有两种方法:单星交叉定位和多星时差定位。单星交叉定位是利用卫星在两个不同位置上,利用卫星接收到信号的到达时间、卫星的姿态数据和信号的辐射方向,来计算出信号源的位置。显然,这其中卫星的姿态数据对于定位的精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美国大型电子侦察卫星的姿态控制精度都很高,因此一直以来都采用单星交叉定位的方法。
电子侦察卫星过去也类似于成像卫星,根据轨道的不同设定为“普查”“详查”两种卫星互相补充,但美国现在推进的IOSA(“集成过顶信号卫星侦察体系”)计划,正准备重量更轻、数量更多、可变轨的卫星系统,来实现对全球不间断的电子侦察,尤其针对中国、俄罗斯这样会威胁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大国,以及可能会爆发冲突的热点地区。
电子侦察卫星强归强,但也不是万能的。第一,电子侦察卫星不能侦听地下有线通信网络。从一些国防工程的公开报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军队一直在进行着浩大的国防光纤网络通讯工程。由于光纤网络是利用光信号来传导信息,同时深埋于地下,所以电子侦察卫星对此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第二,电子侦察卫星会面临反卫星武器、电子信号假目标等软硬对抗手段的威胁。第三,针对日常使用的无线电通信特别是手机通信采用更先进的加密手段,笔者在部队曾经见到过配发的专供军官使用的保密手机。第四,在防空预警雷达体系中多使用机动雷达,毕竟电子侦察卫星的定位方法难以确定机动目标的位置。在中国近几次阅兵中,已经出现多种机动雷达。甚至预警机这种空中机动平台的出现,更为我军增添一种对抗电子侦察卫星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