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微波炉>

为什么淘汰微波炉(现在的微波炉被什么代替了)

为什么淘汰微波炉(现在的微波炉被什么代替了)

更新时间:2022-01-21 20:12:40

网络时代,尤其是人手一机的今天,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时不时在人们的眼中冒出许多奇谈怪论。其中就有一个关于微波炉的是是非非,就搞得人心惶惶。该如何客观地认识微波炉?那不得不让我们从头说起。

微波炉作为一种家用电器,最大特点在于省时、省力、节能、干净。每个家庭均可根据自己的不同习惯,选择蒸、煮、焖、炖等多种方式,做出可口饭菜,同时食物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得到最大保留。当然,微波炉除烹饪食物外尚可将冷冻食品迅速解冻,以及非金属餐具消毒。

微波炉作为食物烹饪的一次革命,在于它的热效率可达80%以上,比炉灶不知要快了多少倍。更为人们酷爱的是它那独特的加热方式,不会给厨房带来室温上升,夏天厨房也就更为清洁卫生。它所具备的强大杀菌能力,使得细菌的细胞蛋白会因为快速受热变性凝固而导致死亡,因此,碗筷和其他非金属厨房用品均可在微波炉中杀菌。

微波加热的原理

既然说到微波炉,那就不能不从微波谈起,微波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其应用和发展始于二战期间发明的雷达技术。微波是指那些频率在300M赫兹-300G赫兹波段的电磁波,它们的波长在1毫米-1米之间,其中包括: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米波,它们都具有反射、透射、干涉、衍射、偏振等物理特性,以及有着电磁波能量传输的特征。

微波加热的原理,在于微波用自己的周期性交替变化,让食品中极性分子(水、蛋白质、脂肪)的极性取向,随电磁场变化而变化,在915±2M赫兹(适用于家庭烹饪)或2450±50M赫兹(适用于干燥和消毒)的调频电磁场下,极性分子的旋转次数每秒钟可达数亿次或数十亿次,正是这些分子急剧地旋转造成的摩擦、碰撞、振动和挤压生成热能,食物的不同部位也就瞬间获得了热量。所以它的加热形式和速度与我们日常的加热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是微波加热特有的选择性和即时性,因此,加热速度比常规加热要快了1000多倍,从而有着高效节能,穿透性好等特点。

食物是怎样变熟的

既然都是加热,那么普通的食物加热,与微波炉的加热方式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各种物质都是由大量的分子所组成,分子们永远都是在无规则地不停运动着,这种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着很大关系,这就是物质的热运动。我们吃的食物大多是加热后获得,这在分子热运动理论中该如何解释呢?

生活中不同的食物由生变熟,正是借助了热能,而传统的加热方法无非是蒸煮炒烤之类外源性传热手段,无论那种方法,都是先将食物周围环境的温度升高,热量由外向内传输给食物,促使食物内部的分子热运动加剧,温度升高后食物也就由生变熟,因此,加工食物的过程,实质上是食物内部热运动加剧的一个过程。

可见,平时蒸煮食物就是把热量通过锅传给了水,水分子的强烈运动造成水蒸气频繁地撞击食物,热量也就随水分传递给被蒸煮的食物,于是食物被蒸煮熟了。由于水温一般不会超过100︒C,不大可能破坏掉维生素和其他营养成分的结构,所以,此时的食物味道仍能保持着鲜美特点。

炒菜时,则是热量通过锅传给了食用油,由于食用油沸点高,热油的分子运动强度比沸水就要高了好多,这种强烈的碰撞,迅速将热量传给了食物,食物很快就变熟了。

烘烤食物则是以热辐射的形式,直接传给食物,热量先传到食物的表面,食物表面的分子最先强烈运动,于是食物表面先熟了,然后表面的分子再撞击内部的分子,热量就这样传递到食物内部,最后内部也被烤熟,形成外焦内嫩的食物。

但是,微波炉加热方式与普通的加热方式就大有不同。微波作为一类电磁波,其能量比普通电磁波要大了好多。正是由于它的振动频率与食物中的水分子振动频率大致上相同,所以,微波炉内部每秒钟振动可达到9.15亿次或24.5亿次产生的微波,就使得微波能量能够深入到食物内部达5厘米之多,促使食物内部的水分子随之受迫振动,形成一种共振的状态,在食物内部转化成大量的热能,促使食物内部温度迅速升高,食物也就由生变熟。

微波炉工作原理

简而言之,通常的加热方式,是将热量通过外部逐渐传入到食物内部,而微波炉则是在食物内部直接进行整体加热。

微波炉的发明故事

说到微波炉的发明,颇有传奇性,它的发明人是美国雷神公司的一个工程师,名叫珀西˙斯潘瑟,雷神公司是一个专为雷达制造磁控管的军工企业,斯潘瑟在该公司从事磁控管的改良和生产研发工作。

1945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他在一次磁控管改进实验时,上衣口袋渗出了一片暗红色的“血迹”。原来,他平时总喜欢带点巧克力之类小食品,以便随时解馋。这时,他猜测到巧克力液有可能是试验时,磁控管释放的微波能量在捣乱。斯潘瑟抓住这一现象思索开了,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微波会产生加热作用。

第二天,他特意买了些玉米粒,放到磁控管前面,受到照射的玉米粒,竟都爆开了花,就这样,他肯定磁控管产生的微波能可以使巧克力融化和玉米粒爆开。于是,他设计了另外一个试验:他找来一把旧茶壶,在壶身上打个孔,壶内放进一个生鸡蛋,然后将磁控管对准了孔,接通电源看看鸡蛋的变化?没想到这时,一个同事好奇地弯腰想看一下这鸡蛋的变化,刹那间,壶中的鸡蛋瞬间爆开,射出的蛋黄溅了他一脸。

机遇永远属于追根究底的人,斯潘瑟用实验证实了自己的推想:微波可以通过与物质相互作用,在物质内部产生热效应。他根据这一设想,制成了一个简易的微波加热装置,把生的煎饼切成薄片,放入装置中,然后不断地调整磁控管的输出功率,用以提高煎饼的温度,煎饼终于在微波作用下变得香喷喷了。成功后的他,于1946年申报了微波炉专利。1947年,雷神公司根据他的专利生产出第一代的微波炉,但由于成本过高,寿命有限,一时难以为市场所接纳。

直到1965年,美国阿曼纳公司创始人乔治˙福斯特工程师,在微波炉这一产品上,提出了若干设计上的改进,成了斯潘瑟的合作方,终于制成实用且价格低廉的微波炉,成功推向了市场。新颖的微波炉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起风扉一时,走进了千家万户。

微波炉真的有害吗?

近几十年来,微波炉这种新家电,来势甚为迅猛,成为了今天家居中的厨房标配。当然,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最为典型的是:当微波直接作用于人体时,究竟会给人带来那些危害?另外,经过微波加工后的食物,会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微波作为电磁波,确实具有双刃剑的特征,正是由于某些人一概偏全炒作微波概念,所以才被人爱屋及乌地祸及到了微波炉。的确,微波技术在今天除了给人们以方便的微波炉外,在军事上主要应用于雷达,此外,现代条件下的微波能武器的确会导致战斗人员失去战斗力。因为,一个人的局部当接受了过多能量的微波辐射,该局部在功能上确实会带来问题。但是,这里指的是近距离直接面对微波辐射所产生的人体生物学效应,战场上只要做到积极防护,完全可把伤害降到极低水平。同样道理,微波炉只要不出现不应有的电磁波外溢,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微波炉是否会出现微波泄漏,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安全问题,在整体上除活动的炉门外,完整壳体内部构成的各个部位,一般均为人们所信任,唯独经常开启的炉门,才会使人心存戒心。事实上,在微波炉设计时早就有所考虑,它的炉门上采用有一种叫做“抗流装置”的结构设计,它并不要求微波炉炉门达到完全屏蔽的目的。对炉门而言,虽有一定空隙,但微波通过时,就会产生一种阻抗,所以不会发生泄漏。加上今天合格微波炉的安全出厂指标,都是苛刻地将微波泄漏值远远控制在低于国家允许的安全限度范围之内,大家大可不必心存疑虑。

所以,只有微波炉炉门当受到摧毁性破坏,才会使人受到伤害,想必每个家庭都不会拿这个与自己开玩笑,通过暴力摧毁微波炉来祸及自身。当然,修理过的微波炉,只有通过微波泄漏检测合格后,才可安全使用。

另外,还有一个佐证:医院理疗科米波治疗仪之类的仪器,就是应用了微波热辐射效应来对人体的局部进行热物理治疗,仪器输出的微波剂量是可调的,使用过程中,理疗师往往会事先警告患者,不可擅自加大力度,要不然的话,那些治疗的局部会被烤熟。

除了上面这些问题外,人云亦云的更是,经微波加热的食品在质量上是否会发生某些变化,危及到人身的健康呢?

2003年,一篇美国的文章《微波食品弊大于利—对健康极具危害》被译介到中国,经国内多家媒体转载,在微波炉的认识上引发轩然大波。这个自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科学家:雷蒙德,经有关专家了解,发表这篇文章时,的确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学专业硕士,不过他的文章倒是刊登在他自个儿办的一个推销保健品的网站上。

文中认为:“无论何种食物一旦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经常吃微波食物的人更容易患胃肠癌,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90%,长期食用微波食品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造成记忆力下降……”好恐惧啊!

文中更以1991年一个闹得沸沸扬扬的医疗事故为例来说明微波危害性:一个叫诺玛˙乐维特的妇女,在医院中进行了一次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十分成功,然而却死在随后的一次输血过程中。经查,是一个护士因为无知,为了贪图快一点,违规将来自血库的冷冻血浆,用微波炉来解冻,而不是用通常的水浴法缓缓升温的手段来解冻,最终酿成医疗事故。

既然已经知道了微波炉工作原理,那就应该明白通常的加温方式和微波加热有着根本的不同之处,微波通过血液制品内部的加热,必然导致血浆发生溶血现象,即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成了失去生物学活性的无效有害物质,带来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这篇文章的诸多论点,相关领域的专家们都认为:客观地讲,任何食物经过不同方式的加热,营养成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丢失。微波加热食物,它既是加热源,又是辐射源,确实会使一些食物的品质产生变化,对微波敏感的一些食物,如油脂、谷物和某些酶,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并不显著。而在食物营养物质保留、微生物的抑制或杀灭,以及某些有毒有害物消除上,微波加工反而比传统的方式更加安全和品质更高。可以讲,微波食品由于加热时间短,温度低,克服了传统烹饪方式时间长,温度较高所带来的营养物质损失。

有人曾做过等量食物的普通烹饪与微波烹饪营养成分的对比测试:普通烹饪所炖牛肉中的维生素B1保存值为70-80%,微波法为81-86%,通常烹饪猪肉的维生素B1保存值为80%,微波法为91%,而蔬菜的普通烹饪方法中维生素保存值为83%,微波法为91%,可见,微波烹饪与普通烹饪下的维生素保存值相比,差别并不大,甚至还稍高了一些。另有报道,有人用微波炉烹饪猪蹄,对于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进行测试,得到的保有量为烹饪前的98.8%,这说明微波炉烹饪得到的食物,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损失,只能是微乎其微。

也有人认为,如果用微波炉来热牛奶,会使牛奶中部分氨基酸变成有害物质。的确,很多食物品种在高温下烧烤都会产生一些致癌性物质,不过这不是氨基酸的变质,而是食物中某些脂类物质,如胆固醇,在700℃高温下发生了热聚合,生成一种叫苯并芘的有机致癌物。但是微波炉加热牛奶,不可能达到也没必要达到上面这么高的温度。另外,通过微波来加热牛奶,只不过是利用微波引发牛奶中的水分子剧烈摩擦振荡产生高温,促使牛奶升温,而且,这个温度不可能跨越水的沸点,另者,谁会饮用滚烫滚烫的牛奶呢?所以不可能生成致癌物质。反而是我们的常态化加热,很容易使牛奶中的蛋白质过度受热导致变性凝固,由溶胶状态成了凝胶状态,以致于生成了大量的沉淀物。倒是适度加温后的牛奶才能减少对肠胃道的刺激,还伴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当然,酸奶则不宜使用微波炉,其中有生命的乳酸菌在微波作用下统统会被杀死,也就失去了饮用酸奶的既定意义。

至于上面那个由微波炉导致的输血事故,只能是一桩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用这样的例子,来证明微波炉对被加热物质的化学性质造成破坏来证明其观点,实在是有点弄巧成拙。如同上述,正是因为微波炉加热后的血液,已经失去了它最基本的生命功能,将它输入到人体血液系统中,必然会酿成生命事故,与我们食用微波食品,是二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根本不值得一驳。

是与非,对与错,当人们面对着身边的各种生活,只有深入了解到背后那些严谨而令人信服的科学知识时,才能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微波炉作为一个例子。让那些凭借一面之词,缺乏根据地在网络上人云亦云、刮风下雨,未必为广大网民所接纳,终究为历史所淘汰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