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与CPI同比涨幅“剪刀差”创新高,记者走访安徽部分制造企业——
中小企业重压下求突围
11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10月份,CPI同比上涨1.5%,较9月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13.5%,涨幅较9月扩大2.8个百分点,创有数据记录以来新高。PPI与CPI同比涨幅的“剪刀差”也创新高,扩大至12个百分点。
拉动PPI上涨的主力是大宗商品、工业原材料和燃料。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36个,与9月份相同。主要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103.7%,涨幅扩大28.8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涨幅在12.0%至59.7%之间,扩大3.2个至16.1个百分点。上述8个行业合计影响PPI上涨约11.38个百分点,超过总涨幅的八成。
记者梳理数据发现,不只是10月份,今年以来,上游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下游制造业企业经营成本明显抬升,不少制造业企业增产不增收。这种价格上涨对中小企业产生了哪些影响?企业和地方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应对,记者近期采访了安徽部分制造业中小企业。
两头承压利润薄
位于合肥市庐阳区的合肥力威汽车油泵有限公司是定点生产转向齿轮油泵的专业公司,一直承担着液压转向系统行业标准起草工作。
合肥力威总经理杨尧告诉记者,公司有三大主营业务,一是齿轮转向助力油泵,细分市场为工程机械车辆配套,如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集团、龙工集团的起重机、挖掘机、装载机、农机等,市场占有率为90%以上;二是叉车变速箱控制总成,细分市场为液力叉车的控制系统配套,主要客户为合力叉车、杭叉集团、龙工集团、柳工集团等,市场占有率90%以上;三是新能源车辆配套产品,如电动公交车、大巴、物流车的电机泵,电动叉车使用的电控阀、挡位控制电开关等。
今年以来,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很快,杨尧告诉记者,“企业主要的原材料,如铝价从年初的1.3万元/吨涨到2.1万元/吨,生铁价格更像坐上了火箭,从3000元/吨涨到5200元/吨,还经常拿不到货”。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相比去年材料成本上涨20%,净利润同比下降7%。
受到成本上升困扰的不止力威油泵一家。在安徽省工业城市铜陵市,安徽铜都流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成告诉记者,铜都流体是集阀门及水处理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机电设备集成、工程项目总包及水务项目投资运营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生产所需最多的材料是铸造件,年初以来铸造件价格上涨了30%多,第二个就是钢材,钢板、钢管、不锈钢价格都涨了30%以上。“我们一年光铸造件的需求量就是1万多吨。”杨成说。
安徽赛福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金属化薄膜电容器及电容器用金属化薄膜的企业,赛福电子总经理周峰告诉记者,薄膜电容器的主要原材料为电容薄膜、金属材料、树脂材料、引线及引片材料、壳体材料,其中电容薄膜约占全部原材料总成本的70%左右。年初还在2万元左右/吨,现在已经涨到了3万元/吨。
今年以来电容薄膜已涨3轮,“前两轮是随着石油价格上浮。后来随着市场供应偏紧,上游企业隔三差五地‘停车检修’,平常也就检修一个星期,现在一停就是半个月,刺激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涨。”周峰表示,“除了原材料价格,海运价格也疯涨,公司出口一个集装箱到北美就要8万元运费。”
在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PCB(印制电路板)产业园,乐凯特科技铜陵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志刚说,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原材料价格就直线上涨。“乐凯特所用的主要原材料是覆铜板,覆铜板原来平均价格在1平方米100元左右,现在已经涨到了1平方米200元至250元”。
坐落于蚌埠市的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行业最大的制造企业,为法雷奥、马勒、三电等著名汽车零部件厂商提供配套产品。“今年以来圆钢成本上涨31%,板材成本上涨34.6%。”昊方机电副总经理高健晖说,成本上涨还不是最让企业担心的,由于今年汽车芯片供应紧张,下游整车厂不得不停产,产品发货也受到影响。一些客户让暂停发货,因为发过去就会变成库存。公司要完成全年销售目标压力不小。
记者采访发现,企业上涨的成本并不能顺利向下游传导。一方面是由于制造业竞争激烈,杨成告诉记者:“今年材料价格涨得太高,而普通产品销售价却涨不上去,为什么?因为生产阀门的企业全国有几千家,今年外贸出口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出口企业转到国内打起了价格战。”
“上游能供应电容薄膜的国内厂家仅10多家,而中游生产电容器的企业却有几千家,‘僧多粥少’,能保证原料正常供应就不错了。”周峰感慨地告诉记者,下游使用电容器的电子大厂也很集中,中游的电容器零部件厂目前是两头承压,很难通过涨价消化成本压力。
另一方面是受制于订单周期。“很多合同是年前签订的,企业按计划排单生产,出货价格也不能说涨就涨。”高健晖说。
千方百计做减法
成本难以向下游转嫁,利润无疑会被压缩。对此,部分中小企业苦练内功,加快应用智能设备,以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千方百计节约开销。
“力威油泵通过内部挖潜增效,开发了100多套工装夹具,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品废次品率,单位产值人工成本下降约3.2%。”杨尧介绍。在力威油泵生产现场,一位工人说:“新工具比老设备好用多了,切削零件时更顺手。”
据杨成介绍,铜都流体也在加强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加快提升产品标准化程度,增加零部件的通用性,减少零部件品种,降低加工过程中的管理成本。“以前我们这里零部件规格型号庞杂,无论是库存管理还是生产管理都不方便,现在我们砍掉了一些销量小、市场效益差的品种,集中精力做好主流品种。”杨成说。
“乐凯特通过信息化升级改造,把原来的纸质作业纸质签核逐步调整为企业ERP、钉钉等线上手机作业,提升流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沈志刚告诉记者。
提升加工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减少人工成本,是中小企业应对成本压力的另一项举措。例如在铜都流体新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大型自动化铣床呈一字形排开,生产线上的人员只有几个;而旧车间则是一人管一台设备,用工人数相差很多。在昊方机电机加车间,记者看到白色的六轴机器人正上下翻飞加工着零部件。高健晖告诉记者:“机加车间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改造,车间人员由近80人减少至30人左右。”
乐凯特也积极投入自动化设备替换人工。“目前企业已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自动化改造,效果显著。”沈志刚告诉记者,PCB生产有一个制程叫防焊,通过印绿漆来防焊,今年我们投资500万元安装了一套自动化防焊线,可替代原来由6人专门单独去做印刷的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调研期间,记者发现在“被逼着”降成本的过程中,不少中小制造企业的自动化装备水平在大幅提高,除了生产线上大量应用工业机器人、数字化机床、自动化生产设备外,企业产品生产的进度、数量、废品率等控制指标也通过信息化系统实时显示和上传给管理人员。
主动告别“大路货”
在调研过程中记者还发现,为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企业利润率,不少中小企业在创新上下功夫,加快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干我们这行,在上游材料价格屡创新高背景下,没有创新产品,企业不是继续亏损就是关门大吉。”周峰坦言,“‘大路货’谁都能做,中小企业要跳出两头被挤压的困境,就必须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上下功夫。”
力威油泵去年投入研发费用642万元,占到销售收入8%;今年上半年已投入803万元,占销售收入13%。杨尧告诉记者,“公司研发了新一代蠕铁泵产品,蠕铁泵采用齿轮式结构,主要用于工程机械车辆动力转向系统和液压系统,具有低噪音、高耐磨特性。目前在工程机械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仅徐工集团今年市场需求就增长了5000台,并推广到三一重工等主机市场,运用前景较好”。
“此外,我们还研发了渐开线叉车供油泵,噪音从90分贝降到70分贝,供油量从0.9升增加到4升,销量也比旧产品翻了一番。”杨尧向记者展示新产品。
铜都流体则在大型特种阀门上下功夫,在加工车间,杨成指着一台正在加工的、足有一人多高的大型阀门对记者说,“这是国产盾构机上面的流体阀,以前靠进口,现在我们自己造。这种阀体的加工难度在于阀门内部要根据不同设计要求呈现不规则形状。另外耐压和耐腐蚀要求也比较高。该成品现已成功应用于中交天和自主研制的出口海外最大直径、也是南亚地区最大直径的盾构机,标志着公司以科技引领迈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记者了解到,除了用于盾构机上的特种阀门,铜都流体还给南水北调、引江济淮等重点供水工程提供3米以上直径的超大阀门。“仅盾构机配套产品,今年铜都流体销售额就达8000万元。”杨成告诉记者,“这些产品国内能做的人不多,我们今后还是要吃创新的饭。”
“赛福电子员工总数也就100多人,但研发队伍占比却不小,从事电容器及其材料的专业设计研发人员有19人,试验与统计分析技术人员4人,可同时开展多项研发活动。与此同时,公司还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铜陵学院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在金属化镀膜、电力电子电容器及相关工艺、检测等方面共开发了80余项专利,其中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有38项,19项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周峰告诉记者。
目前赛福电子开发出的电容器能量比达0.8焦耳,每微米耐电压强度达600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产品发布后,国际化排名前10位的电容器厂中已有5家联系了我们。”周峰说。
昊方机电则在工艺创新上下功夫。粉末冶金是昊方机电的创新项目之一,以往汽车零部件制造多使用切削、焊接等工艺,不可避免地造成原材料浪费,而使用粉末冶金工艺则可实现无切削、少切削,材料利用率高达95%以上。
“粉末冶金不仅解决了原材料浪费问题,制造工序也较少,和其他制造工艺相比,对环境几乎没有危害,是公认的绿色技术。”高健晖告诉记者,为建设粉末冶金生产线,公司前期投入2.8亿元,并与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共同研发攻关。“我们还引进了德国道尔斯特液压压机,这种1600吨级的全世界只有8台。”高健晖说,“有了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由于新工艺加工能力强,我们已经吸引了不少国外订单。”
减负释压增底气
在制造企业积极谋划转型、发力创新的同时,各级政府也出台政策措施,为企业减负释压。
10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今年四季度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现的企业所得税和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及随其附征的城市建设维护税,以及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不含其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实行阶段性税收缓缴。
杨尧说,缓税措施中,对制造业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的税款全部缓税;对制造业中型企业的税款按50%缓税,特殊困难企业可申请全部缓税。“这项政策非常及时,对我们而言,四季度要结算货款,春节前要发放工资和奖金,这时候资金特别紧张,缓税政策正好帮我们缓解了这个难题。”
据合肥市庐阳区经信局副局长蔡蒙蒙介绍,他们扎实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星级班组等创新载体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蔡蒙蒙掏出手机,为记者演示了庐阳政策云APP。该APP采取“菜单式”“清单化”方式,把政策集成到手机上,不仅为企业分类发送、精准推送政策,还能让企业在手机上一键查询、一键申报。庐阳区经信局推出的信息获取渠道不仅有庐阳政策云APP,还有小程序、公众号等,依托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提供精准的政策服务,提升惠企政策覆盖度、精准性和有效性,切实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
“铜陵中小企业约有3.3万家,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铜陵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夏登旭告诉记者,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压力,铜陵市建立、完善了减轻企业负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该市17家成员单位职责分工,会商研究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及时协调解决减轻企业负担的重要问题。
记者了解到,铜陵市从“确保税费减免政策见效、推动更加明显降费、强化对企业的金融支持”等九个方面明确今年为企业减负工作的重点。市场局开展转供电环节收费专项整治百日行动,清退违规收费;税务局围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项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细化工作举措,确保惠企利企政策落地见效;金融局稳步推进“税融通”、新型“政银担”等业务提标扩面,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发放“税融通”贷款1063笔,贷款金额11.84亿元,同时在安徽省率先打造升级版“科技贷”,设立5000万元风险资金池,“以信换贷”为小微企业解渴;交通运输局制定铜陵市网络货运申请流程,推动网络道路运输平台发展推广多式联运促进物流综合服务,有效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夏登旭告诉记者:“今年1月份至9月份,铜陵市累计降低企业成本38.2亿元。其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2.41万元、降低企业用工成本4.5亿元;降低企业税费成本29.4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0.9亿元;降低企业用能成本3.4亿元。为保市场主体和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中小企业反馈的情况看,对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融资成本下降的情况较为满意。“这让我们加大创新投入的底气更足了。”杨成告诉记者,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给予的税收减免力度较大,今年前三季度该项政策优惠的额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
“以前贷款基本年化利率在5%以上,现在有的银行贷款利率能给到3.85%,也就是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的水平。”沈志刚说,企业现在利息开支的负担大为减轻。(记者 梁睿)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