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路上 路在心中
■向 超 蒲杰鸿 柴光明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 强
这是一级军士长管延山最后一次巡线。脚下这条不知走了多少趟的路,镌刻着他30年的青春记忆。
背上沉沉的器材箱,老兵此行的目的地,依旧是祖国西陲边防线上的机务站。披星戴月、顶风冒雪,及时为油机“把脉问诊”是新疆军区某部通信兵的使命。
从最初完全靠“铁脚板”,到如今乘坐巡逻车翻越一座又一座达坂,老兵一路走来,眼前总是浮现一个又一个画面,它如同镶嵌在人生时间轴上的一个个“刻度”,标注着自己的成长。
18岁,管延山第一次随队出发。他们要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山口,沿途要穿越一段碎石河滩。这个家在山东临沂的小伙子不曾走过如此“硌脚”的路。班长告诉他,人生的路还长着呢,再难走的路也要坚持走到底。
22岁,一个风雪交加的黎明,管延山独自一人上路巡修。一夜风雪让10多公里的线路出现故障。那段时间恰巧班里好几个战友休假,作为班长的他几乎一夜没睡,天未亮就独自一人背上装备出发了。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34岁,管延山的儿子出生。那天在路上,他接到家里电话。得知儿子出生消息的那一刻,远处橘红色的霞光染红了天空,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48岁,30年军旅人生即将画下句点,老兵选择在大年初一这天踏上巡修路。攀上一座山,这段路当年妻子邵金凤来队探亲时曾陪他走过。此刻,他在路上给妻子打电话。
手机中传来呼啸山风。那一刻,邵金凤已然了解丈夫说不出口的不舍。“战友等你回营,我和孩子等你回家……”守护和等待是她作为通信兵的妻子,珍藏于心的承诺。
30年,老兵的世界有时很小。斗室机房,油机一响就是数个春秋,机台一坐几乎就是整个军旅。
30年,老兵的世界有时很大。维护着祖国边疆上百个通信机房油机,巡修里程近30万公里。
军旅30年,管延山维修过上千台油机无一失手,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新疆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管延山说,每一次出发、抵达,坚持就是收获。
老兵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
离队前3天,老兵还坚守在巡修路上。他说,心在路上,路在心中。不管环境多么艰险,老兵都不会停下脚步。
一位老兵的30年巡修人生
■谢成宇 蒲杰鸿 刘晓飞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 强
这条路镌刻着军人的责任
雪后的夜,军犬蜷卧哨位旁,山坡上的树影随风摇曳。此时,整个墩麻扎营区进入了梦乡,一如30年前的模样。
月光下,管延山沿着营区外的一条路来到一个油机房。检查、调测、启动……一套娴熟的操作之后,轰鸣的油机声再次响起,像是一首协奏曲为营区增添着活力。
最后一次看望这些“老伙计”,管延山在油机旁伫立许久。触摸温热的机身,他的思绪飞回到30年前。
管延山检查油机。
1991年冬天,山东沂蒙的一个小村庄,村头的大喇叭播放着征兵广播。正在田里干活的管延山抬起头,望向远方的眸子格外明亮。
“穿上军装多精神。”从小生活在革命老区,管延山羡慕村里穿上军装的乡亲。邻居的哥哥回乡探亲,他总站在屋外眺望许久。
“我想当兵,想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站岗。”管延山至今记得,他向父亲说出这番话时的心情。现实总是残酷的。第一次应征,他因身体瘦弱被“劝退”。那个冬天特别冷,管延山心中却燃起不熄的火焰。为了练强身体,他每天围着后山跑圈。
第二年,管延山的梦圆了——他如愿穿上了军装。登上火车一路向西,这位18岁的少年心里想着家,更向往着军营生活。车窗外,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他意识到走上这条通往边疆的路,人生的路将被彻底改变。
“当不成在天安门站岗的兵,也要当个操枪弄炮的兵。”来到边疆部队,管延山训练卖力。每天和器械打交道,不到2个月,他的手上就磨出了茧子。
新兵分配那天,宽敞的礼堂中,团领导宣读命令的声音像鼓点一样打在管延山心上。伴随着“怦怦”的心跳声,他清晰地听到“通信总站”四个字。
管延山想不明白,自己居然成了一名通信兵。那天跟着战友从礼堂出来,想到昔日抱负和理想,他感到失落和茫然。
“机房也是阵地。”来到边防连通信岗位,连长在第一次谈话中告诉他,坚守机房、千里巡线,就是为战友打通“生命线”。
那次,一个偏远哨点的通信线路中断,管延山和班长马军一起上路巡修。
这条风雪路,管延山不是第一次走,但马军在出发前的一番话,让他感到一种压力:“这条线路寄托着哨点战友的期盼,不管有多难,天黑前一定要找到故障原因并维修好。”
那一刻起,这条路便不再是从前那条路,更镌刻着军人的责任。
入伍第二年,恰逢部队机线设备大整修。那时候,施工全靠肩扛手抬,第二天起床腰都直不起来。
想起那个深夜,完成巡修任务在哨点宿营,战友们热情地准备了一顿羊肉汤……管延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人生就是干好每一件小事
月亮爬上山头,群山暗淡下来。则克台机务站营院前的蔬菜大棚,一簇簇绿叶菜在月光下呈现新鲜色泽。
再次来到熟悉的蔬菜大棚前,管延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当兵第3年,管延山被分配到则克台机务站,在这里他守了许多年。老兵笑着说,这里的第一畦鲜菜,还是他和战友种活的。
孤寂的生活、巡逻和执勤……在机务站待了几年,管延山觉得日子再苦也不算苦。每年大雪封山,道路被风雪阻隔,运输车上不来,餐桌上只有“老三样”拌咸菜,他觉得这种现状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则克台的夏天炎热,管延山带着战友在营区忙活开了——犁地、松土、浇水,每一个步骤都认真仔细;施肥、播种、除草,每一个环节都小心翼翼。那段时间,他像照顾自己的娃一样呵护着这片菜地。
一个多月后,这畦菜地迎来了第一次丰收。那一刻,管延山感受到一种辛劳过后的幸福。
“油机是我的第二个娃。”管延山说,30年人生岁月,他把所有牵挂都倾注在了油机上。
一次,营区电闸突然跳闸,油机第一时间被启动。谁知,那位油机员操作失误。火光闪烁,一股黑烟瞬间升起,机务站唯一的油机瘫痪了。
机务站成了信息孤岛。情急之下,连长从器材室翻出一台手摇发电机,全连人员轮番上阵……第二天一大早,管延山自己来到机房。抚摸着眼前的“铁疙瘩”,管延山心里有了一个念头:当个油机员。
“这是个‘苦差事’,况且专业知识也不熟悉。”有人这样劝管延山,“这件事干了也干不出名堂,还不如不干。”他却笑着说:“人生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小事。”从此,白天,他钻进机房练技术;晚上,他趴在床上打着手电,啃书本、画图纸……
冬天寒冷彻骨,管延山一手拿图纸,一手握扳手,手上冻得青一块紫一块,每天在机房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机务站废旧的油机被他反复拆装了数十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管延山逐渐摸清了油机“脾气”,掌握了维修技术。后来,机务站的油机只要出了毛病,他琢磨一会总能“手到病除”。几年下来,他这个“油机专家”的名声在所在部队传开了。
那年,兄弟单位油机出了故障,怎么也修不好。连队的油机员束手无策,他们只好打电话给管延山。当时雪很大,管延山背着维修箱走了很久才抵达兄弟单位的营区。
顾不上休息,他一头钻进机房,“先看看这个‘老伙计’,我心才踏实”。
整整大半天,震天响的机房内,管延山敲敲打打、轻旋螺丝。最终“异响”逐渐消除,管延山的脸上露出笑容。等走出机房,大家才发现,管班长的作训服已被汗水浸透。
“老管巡线从来不说苦,维修基本不用带图纸!” 入伍多年,管延山身边的战友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对他的评价总是那几句:一个和蔼可亲的大哥、一个无所不能的师傅、一个从不言苦的老兵……
有人问,30年守在边防,没干啥惊天动地的大事。管延山觉得,特别喜欢自己干的每一件小事,他觉得干好这些小事人生才有意义。
管延山(右前)和“徒弟们”在一起。
脚踏实地才能不负时代
管延山的微信头像,是一条路——镶嵌在雪山之间,向远方延伸。人生路远,只是管延山从没想过,这条路,他一走就是30年。
一切看似偶然,也是必然。1996年,连长鼓励管延山参加上级电源专业大比武。当兵第4年,管延山已是油机专业的技术能手。
3个月的备战,管延山拼尽全力,手上的新茧盖住老茧。没有悬念——管延山一举夺魁。第二年,他顺利晋升士官。
1999年,作为技术尖兵,面临进退走留的管延山被重点保留。不久,成为上士的他被调往机关任职。
更大的舞台,应该有更好的表现。
新列装油机的轰鸣声,让管延山感到沉甸甸的责任。新油机更智能,这意味着他要重新学起。以前,拿个钳子、电流表,就能当一名油机员;现在,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必须学习补充更多知识。
那一年,管延山被送往院校培训,他身上那股钻劲,让不少战友钦佩不已。培训归来,新配发油机的安装、调测、维修方法,他都了然于胸。
学习路上,管延山没有止步。
在机关工作那几年,他经常奔波在维修线路、油机的路上。繁重的任务之下,他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自学本科。各类专业课程,他研究得明明白白。
这两年,随着高原通信建设进步,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站等装备陆续亮相高原一线点位,作为保障项目的负责人,即将退休的管延山仍在加班加点地学。
一路学习,一路成长,管延山的军衔从“直杠”变成了层层叠叠的“拐”。今年7月,管延山被新疆军区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颁奖会现场,聚光灯下,管延山身披红绶带,走上领奖台。
在即将光荣退役的时刻,老兵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他觉得这是时代给予他的机遇,更是时代给予他的人生财富。
翌日清早阳光明媚,管延山像往常一样踏上巡修的路。
远方的机房,他放在心上。在他看来,心中有路有目标,是一件幸福的事。脚踏实地,才能把人生路走稳走好,不负这个时代。
离队前夕,管延山(中)在营区门口留影。
所有过往都是青春的印记
30年很长,但也短暂。管延山觉得,时间的刻度,应该用价值来衡量。
对于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当年一起入伍的战友,有的转业返乡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的保送上学如今成为领导干部。
心里的路,始终是那么一条,管延山从没想过改变方向。手里有了技术,又有经验,这些年也有地方企业向他“抛出橄榄枝”,都被管延山婉言谢绝。
他总是说,一辈子没有几个30年,30年的时光钻研一件事,这件事就有了价值;如果能在有限的时间将这件事传承下去,这种坚持,比金子还珍贵。
快退休了,管延山仍坚持亲自带“徒弟”。他从库房里找出一台老式油机,让徒弟们练手。几个年轻人对这个“铁疙瘩”并不上心,管延山急得上火了。
两年间,管延山写了一本维修保养笔记。上中学的儿子担心父亲太辛苦,总是劝他多休息。当爹的反而教育起儿子:“人这一辈子应该思考,留下了什么。”
人生总有遗憾,管延山觉得心中亏欠的人,是默默陪伴自己的妻子。携手走过20个春秋,管延山和妻子始终聚少离多。
军旅30载,青丝添白发。即将脱下军装,管延山说起几个心愿:“带着妻子回山东老家,去南京看上大学的儿子,然后去趟北京,看看自己曾经想去站岗的天安门。”
退休前的半个月,海拔5120米的红山河机务站,管延山最后一次检修油机。那天完成任务,他一个人站在营门前眺望“来时路”,眼前浮现一段段回忆。
眼泪一瞬间涌出来,老兵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昨天。所有过往都是青春的印记。老兵的青春,属于一条路;老兵的未来,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图④:管延山(左)在高原留影。谭志桐、史永刚摄
边关驰笔
给成长留些时间
■谢 军
成长,一次漫长的奔跑。坚持,就会不断进步。
最初,管延山也曾被彻夜轰鸣的油机折腾得辗转难眠,但他一路坚持,翻过人生一座座“达坂”。
这位在基层岗位坚守30年的老兵告诉我们: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厚积薄发。今天在一线部队,有些官兵在追求成长进步过程中,阶段性的努力还没有转换成明显的成绩就打起“退堂鼓”,结果只能在原地踏步。
“竹子定律”这样说:竹子先用4年时间慢慢长出3厘米,从第5年开始,就会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拔节生长。在前面的4年里,竹子将根在土壤里深扎,为的是更好地成长。我们拼搏奋斗的过程,就好比竹子拔节,只有把根扎深扎牢,才能后劲十足。
对于多数人而言,我们都处在一个较慢的“量变累积”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将眼光放长远,正确对待得与失,点燃梦想力、保持吃苦力、培养专注力,保持热爱,奋力追寻、永不言弃,当好那颗永不生锈、闪闪发光的螺丝钉。
成长,一个让努力积累、让成效显现的过程。青年官兵要有“板凳甘作十年冷”的精神,经得起时间打磨,耐得住寂寞考验,不好高骛远,不急功近利,干好眼前事,走好脚下路。
人生旅途很漫长,有许多事情无法主观把握。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朝着既定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大胆前行,无畏远征。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