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法制报
带着“红头文件”,以宣讲团的名义走进企事业单位宣传环保知识。乍一看,这样的公益事业应该得到点赞。但结局的“反转”往往让人措手不及——前期课程的铺垫,都是为了推销水素杯、家用净水器等产品。原来,这是“忽悠套路”升级了。
日前,杭州市萧山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了一起虚假宣传案例,涉事公司被罚50万元。
营造“高大上”抬头
2018年6月,某公司负责人杨某让其员工在上海市崇明区注册成立某环保中心。但其实公司未实际运营,注册目的是为了报备网站使用。同年,杨某让其员工以该公司名义报备成立中国环保健康网(www.huanbaozg123.cn),由杨某实际负责管理该网站。
为宣传需要,2019年2月,杨某自行印制“关于美丽浙江与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函”,该函抬头为“中国环保健康网”。“为进一步提高环保系统宣传工作水平,我省开展环境主题‘美丽浙江 我是行动者——坚决打好浙江碧水蓝天净土攻坚战’宣传活动……”这份看起来像模像样的工作函,主要是与对方单位商洽环保宣传工作,提出由“中国环保健康网”委派环保教员赴全省各单位宣讲,希望对方单位能积极配合。为了更加逼真,杨某甚至还印上了监督电话,并加盖“中国环保健康网浙江站”印章。
打磨“第一通话术”
市场监管执法部门调查发现,该公司的职员主要由话务员、宣讲人员(环保教员)、售后服务人员、财务和人事管理人员组成。为获得更多机会开展会议并借助会议销售其产品,杨某对新员工进行系统性的培训,传授电话沟通技巧。接着,让话务员通过各大网站寻找机关单位、企业等联系电话,通过电话联系主要负责人,严格按照“第一通话术”等通话模板进行电话应答。
“你好!我是中国环保健康网的科员,为配合杭州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我单位会安排宣教小组老师到贵单位进行多媒体宣讲,时间40到50分钟,需要贵单位组织人员在会议室参加学习……”一番开场白后,如何应答对方的问题,也有提前准备好的答案。如果对方询问单位性质,话务员会回答他们是一个公益平台;如果对方询问监管单位,话务员就回答是受市场监管部门或环保部门监管;要是对方表示没听过这个单位,话务员就会“坦然”地表示,他们是去年10月份刚成立的,由于该项工作没有涉及政治任务,也不需要经费,所以没有上级文件,各单位自行安排时间即可。一旦取得对方单位的信任,话务员就进入下一步,约定时间上门宣讲。
推产品“水到渠成”
会议时,宣讲师会带上“关于美丽浙江与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函”,进一步介绍自己身份,并要求对方单位在函上盖上公章。之后,他们再将盖上公章的函上传到网站上,让更多人相信他们已获取很多单位的支持。
宣讲的内容,从垃圾分类说到饮用水知识,一步步“引导”参会人员要饮用“健康水”。待会议结束后,宣讲师立即以协办单位、赞助商的名义推销水素杯和家用净水器等。到萧山区市场监管局检查之日为止,当事人在杭州主城区、萧山区、余杭区均开展过上述宣讲会议、销售产品,至少使用了162份“关于美丽浙江与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函”。
执法人员认为,当事人并非是公益性单位、专职的低碳环保、防污染的宣讲单位,“关于美丽浙江与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函”“中国环保健康网浙江站”红章均系当事人自行印制等。所有上述行为目的,均是为了误导组织单位获得开展宣讲会议,从而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属于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行为,因此,萧山区市场监管局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处50万元罚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