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16日讯(记者汪甦)“这台手摇针织横机见证了我一路创业的风雨,也到了‘三十而立’之年了。”62岁的张小蓉靠这台老式的针织机白手起家,从简陋的小作坊发展到如今兴旺的家族生意,她有太多感受分享。
通过长江日报“芳华物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集活动的线索,长江日报记者近日在张小蓉的车间里见到了这台“老物件”,她主动给记者演示操作。长江日报记者看到,手摇针织横机有一米多长,有两个倾斜对立的针床,外观呈倒“V”字形。张小蓉握着手柄来回梭动时,装有成圈机件的机头在针床上往复运动,驱动舌针在针槽中上下编织来完成一件衣物,有点像机器在织毛衣。
张小蓉和老式手摇针织横机。汪甦摄
张小蓉介绍,1988年她从武汉市和平羊毛衫厂离职“下海”创业,当时东拼西凑了将近1000元买下手摇针织横机,“那时候,一台机器的价格相当于大半年的工资。”
筹集了6台手摇针织横机后,她在汉口洞庭街4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办起了羊毛衫加工作坊。“开始是单纯加工,我老公负责绕线,我操作织机,工具远没有现在先进,加工一件花色羊毛衫就得2个多小时。”张小蓉回忆,那时候从早忙到晚,店铺打烊后,她还要检查衣物的缝合,老公负责检修机器,常常忙到转钟。
辛苦的付出换来小店的发展。之后的十来年里,店铺搬迁了5次,面积不断扩大,渐渐由小作坊发展为114平方米的服装店。“现在,我们有能力更换先进的针织机器了。你看,这是新型的电脑针织横机。”张小蓉给长江日报记者展示现在他们服装店使用的新机器,和手摇横机不同的是,这种针织横机上方安装了电脑显示屏,一排按键可用来编设各种花样。“以前人工挑针的繁琐活,它都能搞定,就连复杂的针形它都不在话下。以往工人要干5个小时的活,机器一个小时可以做完,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张小蓉对新技术迭代的高效赞不绝口。
张小蓉和新式的电脑针织横机。汪甦摄
如今,张小蓉的女儿贺鹰接手了服装店的经营。贺鹰对人们着装的变化深有感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的着装风格由单一走向多元,色彩由单调趋于斑斓,而隐于背后的,是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变化。“以前在店里,看到爸妈总是加工一两款服装样式,一个样子的衣服可以穿一年。现在太不一样了,仅是我一家店里一年就有七八十个款式,大众的需求多样丰富。”她还介绍,不仅穿衣风格发生了变化,流行的针织材料也从膨体纱到毛线,再到细毛线,发展至现在的羊绒。“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看到大家穿着亮丽时尚,我们也有满足感。”贺鹰欣喜地说。
【编辑:刘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