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打米厂
文/锅子
记忆中黄土矿老信用社下坡路边上有一家打米厂,米厂左边是铁匠铺,打米的彭师傅是我村里人,身材单瘦,外号叫草棚子,以前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打米加工地,叫厂这么大的名字,还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这家也是黄土矿最早的一家打米厂,之前供应着周边几个村子的打米任务。
小时候, 我很喜欢和母亲一起去打米厂,觉得那里简直就是童话般的世界。屋子里架设的电线,一切设备,包括里面干活的人,身上就像裹了一层的白雾,觉得很神奇。打米厂里有几台机器,分工不同,有的是给谷子脱壳,有的是让包谷变成粉末状。
打米的日子大家排着长队,每人至少得带一个袋子用来均衡米和糠的重量。 每台机器有个进口,一个出口,出口的地方下卧一个六十公分左右深的正方形深坑,里面用水泥抹平。粉碎出来的米,直接落进坑里。坑边有个小笤帚头儿,上面沾满各种粮食粉末。打米的师傅吆喝一声,拉了电闸,机器空转一会儿,师傅指挥下一位倒谷,换箩筐,换糠袋。长长的糠袋被风灌得鼓鼓的,胀成圆筒形状。接口得用绳子绑住。换箩筐时打米师傅先用铁撮箕接着,安置好箩筐时,撮箕接着的米一般混有较多谷子,刚开始的稻谷进入空的碾米机未经压实摩擦不够直接原样甩出来,还需要倒入碾米机再来一遍。
打米师傅一边指挥,一边时不时用四个手指头接点米看一看,查看碾的效果如何。打米人需要动作利索,先撮后倒。不能让斗内谷空,断断续续会影响碾米效果。手脚慢的旁人会来搭帮手。倒完谷子,得赶紧准备倒糠。腾出糠袋给第三位碾米人。
一般两个糠袋倒腾着使用。用小扫把将地上飞溅出来的碎米粒和细糠扫拢来,收拾得干干净净。用袋子分一点米出来放到装糠的箩筐里。碾完米付费,一般按担收费。碾一次米,一场小战斗一般。碾完米,抖抖身子,拍拍灰尘,挑将出来,如释重负,长吁一口气,耳朵慢慢恢复原状。
那时候,村里的打米厂只有一台打米机,有时皮带坏了或有时坏了瓦筛得换。要去打米,还得先打听一下。记得有一次,妈妈带着我拖着一板车谷子去打米,师傅不在扑了个空。只得赶到左边村大湾去打米,好不容易赶到那儿,却发现大门紧闭说是机器坏了。没办法又往回返同乐去打米。在同乐排队打完米后,我和妈妈拉着板车一路上步伐沉重,回到家天已快黑。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型打米机和豆浆机的普及走进千家万户,又加上农村里种田的和加工粮食的人较少,基本都是买现成的米来吃。导致大多数打米厂不景气也随之关门了,那些年挑谷去打米也渐成久远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