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特别的文物,这是一台古朴而笨重的黑白电视机。它的长、宽、高分别是46厘米、43厘米和48厘米,左、上、右三面为2厘米厚度的木质外壳,内部除5根玻璃电子管和显像管外多为金属元件,这应该是它大体重的真正原因。电视机正面的四分之三面积都是保护屏,小小的显像屏位于保护屏内部正中,在保护屏的下方两侧安装了两个塑料旋钮,这是开关旋钮和音量控制旋钮,音箱位于左、右木质外壳两侧,背板下方印有“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制造”“北京牌820型电视接收机”等字样。经天津通信广播集团有限公司初步认定,这台电视机是新中国第一批“北京牌”820型35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被人们誉为“华夏第一屏”。
天津通信广播集团有限公司原是军工厂,生产军用通讯机,遵照技术自主、经济自给的精神,曾生产收音机、扩音机、电唱机等民用产品。1958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管黑白电视机,是我国第一家生产电视机的工厂。20世纪90年代,天津通信广播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国电视机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1990年全年生产彩色电视机401628台,黑白电视机420585台,出口电视机180276台,产品性能优良,款式新颖,深受群众欢迎。
从无到有
1957年,为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电视广播事业。由当时主管电子工业的原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简称二机部十局)把研制电视发射中心设备的任务交给北京广播器材厂,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国营天津无线电厂,从而拉开了我国电视广播事业发展的序幕。接到任务后,天津无线电厂立即抽调有产品设计经验的技术人员和装配调试熟练的工人组成了8人试制小组,由黄仕机同志主持设计工作。参与试制的人员对于电视这门集电、磁、声、光的新技术极其生疏,不仅没有学过电视专门知识,甚至都没有见过电视,国内也没有任何关于电视机制造的参考资料。在此情况下,试制小组一方面认真埋头学习电视的电路理论基础,了解电视机的技术规格、组成机构、元器件技术要求以及电视机的生产技术等,另一方面积极到北京向刚从捷克学习电视技术归来,北京广播器材厂承担电视中心设备研制工作的同志们学习,邀请他们到天津来做报告,传授关于生产电视机的知识。
试制小组人员在初步学习的基础上着手分析样机,多方设法从赴苏联人员收购带回的苏联制造的电视机,用于解剖分析。时任二机部十局的刘寅局长于1957年底从苏联带回两套“红宝石”牌电视机机芯散件,二机部又从苏联购置“旗帜”牌电视机样机、散件和图纸资料,都提供给天津无线电厂剖析研究,对电视机的研制工作提供了较大帮助。
接下来研制小组的工作就是要生产出电视机雏形,这一步难度很大。因为这不是简单的仿制,而是反复从产品的功能,工厂的生产条件,整部件和元器件的供应情况,保证质量,保证成本低廉以及电视机的使用、维修便利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拟定设计方案进行试制。他们先按照电路的组成部分,如电源、通道、扫描等逐项进行试验,然后再进行组合试验。在试制过程中,为了打通电路,他们不计其数地把元器件反复拆装,遇到难解的问题,就虚心向曾留学苏联的同志请教学习。在试制的两个多月里,小组成员攻坚克难,终于在1958年3月初,研制出第一台820型黑白电视机样机。
1958年3月17日19时,北京电视试验台首次试播,这台样机不负众望,成功地接收到首次试播的电视信号,图像清晰,声音优美,接收效果与苏联电视机不相上下。二机部十局特别向该厂发出贺电,祝贺天津无线电厂成为我国第一家电视机生产厂家,更为荣耀的是国家特以首都“北京”的名字授予该电视机产品。
就在这一年,天津无线电厂生产了首批“北京”牌820型43cm(17”)黑白电视机215台并投放市场。同年7月,上海广播器材厂也研制出“上海”牌黑白电视机。
自主研发
黑白电视机于1958年投产后,在一段时间内配套元器件供应不上,尤其是显像管在1962年以前完全依赖进口。加上外购元器件和原材料价格高,占成本费用的70%以上,工厂生产电视机年年亏损,大大影响了积极性。因此,从1958年至1970年的13年间,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黑白电视机总量为39348台,平均每年才生产3000台左右。鉴于此种情形,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思想指导下,技术人员更是煞费心机,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在1966年,以黄仕机为主创,联合刘国材、俞鸿昌、黄琨培等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了825型35cm(14寸)黑白电视机。此型号体积缩小,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825型电视机试制定型后,于1968年投入生产并投放市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好评。到1970年,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黑白电视机成本已由1958年每台1144元降到460元,可国家当时规定的市场零售价却降到每台430元,工厂依然亏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才转亏为盈。
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电视广播和电视工业,各省、市、地区纷纷建立电视台,社会对电视机的需求日益迫切。
1973年,全国电视发展规划会议确定“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个相当时期内要执行彩色电视和黑白电视同时并举、互相促进的方针……而当前黑白电视已有一定基础,比较容易普及,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大力发展黑白电视,以尽快普及电视广播,满足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根据这一精神,天津无线电厂积极组织实施技术改造计划。到1978年,各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黑白电视产量迅速提高,当年生产总量为19113台,第二年增至40539台。这条新建的黑白电视机流水生产线在1981年获得四机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开拓创新
在进行电视机车间技术改造的同时,以原电视机设计小组为基础,该厂补充了一部分技术力量,建立了第一个电视设计科,共有职工107人,担负电视系列(包括电视机、监视器、摄像机、录像机等)的研发工作,主要开发新品种。在此之前,工厂生产的电视机完全是电子管电路,且品种少,只有35cm(14”)和43cm(17”)的黑白电视机,正在试制的也只有41cm(16”)和48cm(19”)的黑白电视机。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电视机就广泛采用了晶体管,其优点是耗电量小,质量可靠,有利于装配自动化。1973年12月,由四机部第三研究所牵头,组成全国黑白电视机联合设计组,共有生产、科研、学校、商业及广播服务部门等30多个单位参加。该厂具体任务是统筹全盘联合设计工作,负责41cm、48cm黑白电视机的试制和与之配套的两大整件(行输出变压器与偏转线圈)的选型试制工作。
天津无线电厂以电视科、电视车间为主,组织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试制小组。在整个联合设计过程中,参加试制的“三结合”小组人员全力投入试制工作,他们团结紧密,分工合作,设计精益求精,实验分析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如对840型41cm(16”)和48cm(19”)黑白电视机设计定型,前后经过三轮的试制才在厂内通过,然后再拿到全国黑白电视机联合设计整机定型会议上通过。这两种型号的黑白电视机分别于1976年和1977年投入生产。
在1975年7月的全国黑白电视机定型会上,决定由天津无线电厂继续进行31cm(12”)黑白电视机全国联合设计。经过多次论证、制作样机,于当年12月进行联合测试,转年1月投入100部样机,又经抽样测试予以改进后,于1976年第四季度投入500部试制。到1977年6月通过了四机部组织的设计定型,共试生产3000部,直至1978年12月才正式通过生产定型。一个型号黑白电视机的定型工作历时三年半,历经多回合的试制改进才圆满完成。
在全国电视机工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天津无线电厂黑白电视机生产取得了大发展,不仅品种增多,产量增加,而且质量不断改进提高。继研制开发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后,又进行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的研究,先后开发了从860型到865型,屏幕为31cm(12”)、35cm(14”)和43cm(17”)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据统计,从1971年至1978年共生产各种型号黑白电视机82405台。1977年全国第一届黑白电视机评比,天津无线电厂的825型35cm(14”)黑白电视机质量优异,被评为第一名。
这就是“北京”牌电视机的来历,它填补了我国电视工业的空白,开创了我国电视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到精的发展历程。国营天津无线电厂不仅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更为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和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吴华良,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