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与广播电视有关的故事(中外广播电视史中的故事)

与广播电视有关的故事(中外广播电视史中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2-03-09 12:41:23

家家有鱼塘,四季晒秋忙

徽州的村落,天然带有诗意。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的田里村也不例外。

无论哪个季节来到这里,都可以看到屋顶上一排排竹匾,上面摊晒着“五彩斑斓”的农产品

但说起田里村的特色,当属泉水鱼

田里村处在大山之中,且靠近新安江源头,借着山势的落差与穿村而过的山泉水,村里人沿溪建起了鱼塘,饲养泉水鱼。

山泉水养出来的鱼,纯天然无污染,肉质紧实,一般可以卖到50到80元一斤。一方鱼塘,每年能为一个家庭增收一万多元

长寿鱼做鱼汤

小小的鱼塘,不仅可以为山里人家带来创收,还承载着特殊的意义

田里村人有个传统,每逢家中有新生命诞生时,都会往自家的鱼塘里投放长寿鱼

生男孩投放青鲤,生女孩则投放红鲤,它们被家中长辈视作生命,精心养护

然而八十多年前,胡家这口鱼塘里的一对长寿鱼,却被家中长辈亲手宰杀。

田里村是一片红色沃土,20世纪30年代,皖南红军独立团曾在田里村石屋坑一带开展游击斗争,播撒革命火种。

1936年,由于敌人封锁,山里的红军战士缺医少药,许多伤病员缺乏营养,身体极度虚弱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全村仅有村民胡日进家的鱼塘里,养有两条长寿鱼。

以往,即使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胡家人也没打过这两尾鱼的主意。

但为了给受伤的红军战士滋补身体,胡日进把塘中的两条鱼熬成鱼汤,送到了红军驻地。

1937年,红军北上抗日,离开田里村前,向村民承诺,革命胜利后,一定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抗日战争期间,敌人常常扫荡村庄,田里百姓被迫搬迁,家中鱼塘也被填埋。

战争胜利后,当年的红军回到村里,帮助村民重建家园,重修鱼塘,回报百姓当年的鱼水恩情。

一方池塘 撑起一个家庭

21世纪初,随着山村公路的修通,许多游客来到田里村游玩时,对村里天然喂养的泉水鱼极其感兴趣。

于是,大家看准时机,开始发展祖辈留下的传统产业。

胡国华就是通过泉水鱼养殖,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

胡国华夫妇患有聋哑症,曾经夫妻俩只能守着几分薄田,靠着低保拉扯一双儿女。

2012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村里帮胡家翻修了鱼塘,送去了鱼苗。

但第一次养鱼并不顺利,由于缺乏经验,养殖密度过大,老胡家塘中鱼苗死了大半。

但老胡并不气馁,那段时间,他常常跑到其他养殖户家,细心观察。没多久,他便琢磨出了其中门道,养鱼不是密度越大越好,要合适才行。

2015年,胡国华一年就卖出了500多斤鱼,收入了3万元。如今,老胡的一双儿女都已成年,并有着一份不错的收入,胡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小小泉水鱼 开启致富梦想

故乡的好山好水,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回到家乡,余锦霖就是其中一个。

2012年,已经在外打拼出一番事业的余锦霖回到了村里,打算扩大家乡泉水鱼的养殖规模

听说余锦霖要建鱼塘,村民们纷纷找上门,希望和他一起干,他们相信这个“有见识”的年轻人,能带领大家致富。

鱼塘很快开工,然而,这边山脉的石头全部是青石,硬度太高,小型挖掘机根本打不动, 挖了一半的鱼塘只能被迫停工

但前期的资金都已经投了进去,如果不进行下去,一切就都打了水漂。

开弓没有回头箭,余锦霖抵押了房产,又向银行贷款,租来大型挖掘设备,最终建起了镇上第一个工厂化泉水鱼养殖基地

田里村山泉养鱼的古老产业,虽几经断续,但如今,在年轻创业者的努力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依托泉水鱼,田里人又发展起渔家乐,红色旅游等项目。

昔日大山深处的徽州古村,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田里村传承了数百年的古老产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今晚20:00,走进安徽田里村,感受徽风古韵,畅游诗意田园。

播出内容:《田里村——高山泉水 年年有“鱼”》

播出时间:2022年1月12日(周三)20:00

播出频道: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来源:CCTV4《记住乡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制片人/侯婧姝

主编/王冉

编辑/王昕宇

END

世界精彩 尽在掌握

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