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14寸彩色电视机图片(25寸老牌彩色电视机图片)

14寸彩色电视机图片(25寸老牌彩色电视机图片)

更新时间:2022-03-06 18:23:32

四五十岁的人,肯定对三大件中的电视机印象非常深刻。七十年代末,刚刚填饱肚子的人们,精神生活还十分贫乏,此时,九寸黑白电视机走进了平常百姓家中。经历了看别人家的到自己家买的,从黑白的到彩色的, 那些美好的时刻历历在目。

犹记当年,一部电视剧《渴望》就能够使万人空巷,让亿万观众准时坐在电视机前面守候。遇到接收信号不好,满屏出现“雪花”,观众捶胸顿足,还有人时不时去拨拉拨拉天线。即使是这样,观众们依然如痴如醉。《霍元甲》、《蹉跎岁月》、《夜幕下的哈尔滨》、《寻找回来的世界》、《深探亨特》、《大西洋海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姿三四郎》、《血疑》陪伴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物质生活不丰富的夜晚。

显像管电视机换台全靠一个搬钮“咔咔”地拧,最多也就接收8个频道。电视机自带的天线完全是聋子的耳朵~摆设,那个时候电视信号发射功率小,信号很弱,必须在室外安装接收天线。院子里一根高约5、6米的竹杆子,顶端固定一个金属铝管的篦子,拉一根专用电视线到屋里连接电视。讲究的人家用的是铜棍做的“鱼骨天线”,还有用易拉罐自制天线,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遇到刮风下雨,屋内电视的图像不稳定,时断时现,常常是雪花一片伴着杂音,看到关键时刻,真能急死人。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到屋外不停地转动天线,屋里的人看着电视大喊着“转!转!停,停”!

由于电视屏幕小,加之只有黑白两种颜色,这时候,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花十几块钱买一种塑料彩色屏。这种屏幕上涂了红、黄、绿三色,将它放置在黑白电视机前,看上去黑白的电视屏上就有了这三种颜色。不过这些颜色不协调,也没那么清晰、透亮,直到彩色电视机出现,彩色屏才在市面上消失了。对于电视屏幕小,群众也有办法,创造出了屏幕放大镜。尺寸比屏幕略大,可以把屏幕放大一些,供多人看电视。

八十年代初,咱北京有两家知名的电视机厂,一家是在1973年初改组的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当时位于北河沿大街,他们的“拳头产品”是“昆仑牌”黑白电视机。另一家,是位于新街口豁口外北土城牡丹园的北京电视机厂。他们的主打产品就是享誉全国的著名品牌——牡丹彩电。“牡丹虽好,还要爱人喜欢”。这句广告语,当年可谓家喻户晓,伴随着我从少年到青年时代。

牡丹电视机厂的前身是成立于1973年的北京电视机厂,刚开始的时候生产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1974年,第一批九寸黑白电视机问世,电视机前脸为纯黑色,中框为橙黄色,寓意为黑色肥沃的土地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1979年,牡丹电视机厂与日本胜利公司JVC合作组装彩电,JVC彩电获得成功,全国第一台彩电在牡丹下线。1981年,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创史人松下幸之助先生来北京电视机厂参观访问,同年7月22日,与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合作建成年产15万台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开工,生产牡丹牌14寸彩色电视机。彩电刚下线,门口就有车队排着等货,往往是搬到库房清点完毕就直接被车拉走。而80年代特有的“倒爷”也成为彩电的追逐者。那时候,结婚娘家陪嫁一台牡丹彩电,将会给媳妇带来无上的光荣和地位。牡丹彩电成为了中国人特殊时代财富与身份的象征,一度甚至占据了中国彩电市场的半壁江山。

牡丹电视的质量有多好,您看看这篇刊发于1984年8月25日《北京日报》一版的“牡丹彩电沉入长江”的文章就知道了。报道说:一台牡丹牌电视机沉入长江一月之久,历经激流洗刷,泥沙冲打使牡丹电视打捞上来后像个“泥蛋”,维修人员对电视机进行了简单修复,仅换了一下电视机扬声器的纸盆和音圈,电视机依然图像清晰,色彩鲜艳,声音悦耳,收视效果与出厂产品所差无几。您瞧,这电视机的质量可真是没的说。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一规定促进了北京电视机厂这样的整机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联合。1990年-1991年,北京电视机厂先后与北京电子显示设备厂和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合并,成立了北京牡丹电子集团。鼎盛时期的“牡丹”,职工超过8000人,家属众多,还有专门的职工幼儿园。电视机厂的职工有福利,一季度能得一张电视票,那时候能在牡丹厂工作,是一件十分令人羡慕的事情。1985年,由于市场需求庞大,引进彩电生产线遍地开花,全国有了31条引进的生产线,彩电的产量达到了1663万台。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

由于“昆仑”厂内部原因,昆仑彩电刚生产,实际上就黄了。北京市只有北京电视机厂生产的牡丹彩电支撑着。这一时期国内比较有名品牌是,牡丹、熊猫、福日、飞跃和金星等。1987年国内彩电达到1934万台, 产量居世界第一。1989年8月 国产彩电第一次价格战由长虹发起,这个厂在四川绵阳,是“一五”计划期间由前苏联援建的大型国有无线电厂。一波价格战下来,“牡丹”等老牌电视机厂被挑下了马。1990年代中期,全国有彩电生产企业98家,年产3500万台,价格战已经白热化。到了1990年代后期,长虹、康佳、TCL、创维等杀出重围,其中前三名的产量占了全国的37.82%。“牡丹”、“昆仑”已经不见了踪影。

1993年9月17日,29寸“牡丹花王”彩电生产线剪彩投产。花王彩电是当时国内同等规格中质量最好、工艺技术性能指标最优的电视,直接促使牡丹当年实现了销售任务六十万台、销售收入十二亿元。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彩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面对行业内部价格战和传统CRT彩电向平板电视转型的产业升级中,牡丹集团未能把握良机,牡丹集团的市场份额不断降低,规模持续缩小,利润下滑。到本世纪初,牡丹电视机基本停止生产,直至最后不得不退出电视机生产制造领域,将数万平方米的生产厂区腾空出租。牡丹电视机厂原组装车间,改成了翠微百货牡丹园店。牡丹电视靠生产“贴牌机”维持运转。后又下嫁江苏赛博电子有限公司,最终是无力回天。直至2008年,牡丹集团正式告别传统制造业,转型成为信息科技服务提供商和科技园区、科技孵化业务运营商。2010年6月,牡丹与清华、海尔、京东方、北广科技等共同投资筹建的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落户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

东风电视机厂当时在北京市是颇有名气的。然而,过去却以亏损大户著称。这个靠生产半导体收音机起家的工厂,1970年10月就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批晶体管黑白电视机。为了扶植我国年轻的电视机工业,从1971年到1978年,国家给这个厂共投资500多万元,而同期累计亏损却高达1500多万元,亏损全部由国家实行计划补贴。

为了摆脱亏损困境,东风厂在七十年代末,与日本三洋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协议规定:由中方向日方购买5万台12时黑白电视机整套散件,由东风厂组装,产品用三洋的牌子;由中日联合设计,日方提供关键设备,将东风厂9寸电视机生产线改造为12时电视机。1979年10月,新生产线投产,当年东风厂扭亏为盈,盈利12700元,从此,东风电视机厂走上了发家的道路。“昆仑”牌B3110型12寸黑白电视机,一条生产线班产400台以上,是全国先进水平。北京1980年产量为19万台,盈利880万元;1981年更上一层楼,产量提高到29万台,盈利增长为1200万元以上。东风厂的快速发展,被当时的政府部门称为“东风方式”。后来,电视机实行国产化,东风厂开始生产昆仑牌彩色电视机,特别是“21”遥,在市场上非常紧俏,那时北京人没有不知道昆仑牌电视的。

电视机在八十年代,算得上是一件奢侈品了。如今电视机已从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变成了每个家庭极为普通的家用电器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北京印记有的还在,有的消失,有的变化,但是这都不会影响他们曾经在北京人生活中的地位,每一个过去,都是我们现在的回忆,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回忆。在八九十年代,家里的电视机,绝对是全家聚在一起的第一动力。尤其赶上晚傍晌播电视剧,都是全家围在电视机前面一块儿看。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的春节联欢晚会,亿万群众就是通过电视机看到的。从那以后,每年的大年三十看春晚守岁,就成为了亿万中国老百姓的新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