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蒋一娜
“谢谢洪主任,感谢大家,欢迎你们来新疆!”近日,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36岁的董先生顺利地康复出院。8个多月的治疗,让董先生与浙江省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的主管医生,望江山院区康复医学科脑病康复病区主任洪乐凤鼓励他回新疆后,继续坚持家庭康复训练,争取早日痊愈。
洪乐凤主任(左一)与患者合影。
36岁的新疆小伙突然脑干梗塞
今年2月15日早上,经商的董先生突然出现头晕,无法言语,休息数小时后,病情愈发严重,四肢都无法活动。妻子惊慌失措地将他送往当地医院,被医生确诊为脑干梗塞。
尽管当地医院积极治疗,但入院第5天,董先生脑干梗塞再次发作,医生全力救治才稳定了病情。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董先生椎动脉上面有一个夹层动脉瘤,瘤内的血栓逃逸出来,堵塞了远端脑干的血管,造成了脑干梗塞的严重症状。由于当地手术条件有限,董先生身体状况也不耐受手术,今后生活可能无法自理,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妻子顿时泣不成声,2个年幼的孩子懵懵懂懂,不知道家里的顶梁柱坍塌了……
为了获得更好的康复治疗,寻求进一步的手术治疗机会,董先生的家人带着他从新疆阿克苏行驶55小时、跨越4630公里奔赴杭州,找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叶祥明主任,希望能够尽早展开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等康复训练,期待董先生可以生活自理。
叶祥明主任仔细询问了董先生的情况,安排他入住望江山院区脑病康复病区,由洪乐凤主任团队负责制定董先生的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
个性化综合康复治疗现曙光
刚入院的董先生反复出现肺炎,咳嗽咳痰能力差,不能自主进食,无法言语,双上肢均不能抬举,双下肢均不能站立,只能卧病在床。突如其来的大病也让董先生感到特别沮丧,经常郁郁寡欢,对康复治疗也提不起劲儿。
在洪乐凤主任、娄玲娣护士长带领的医护团队的耐心疏导下,看着身边的病友康复出院,董先生重拾努力康复的信心、慢慢地恢复了笑容!
随后,董先生开始积极配合康复训练,经过1个月的吞咽功能障碍训练,他可以经口进食糊状物,在完善吞咽造影检查确定吞咽功能有效恢复后,顺利拔除鼻胃管,董先生舌尖上的味蕾再次品尝到各种美味佳肴。
经过2个月的呼吸训练、体外膈肌起搏治疗、体外震动排痰治疗、言语训练、认知功能训练,董先生由最初的咳痰无力,到咳痰能力的提高,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渐渐的,无法言语的董先生,会说“好,谢谢,饿了”。尽管只能说出1-3个字,但让陪伴身旁的妻子激动不已。又一个月,董先生的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口齿越来越清晰,能够简单说出3至5句话。
随着治疗的循序渐进,令人欣喜的肢体功能恢复也逐渐呈现。经过物理疗法、针灸、电动起立床、床旁踩车、四肢联动等相关运动功能训练,董先生的右上肢可以抬举过头,右手可以灵活抓握,左上肢也可以抬举至前胸,左手能自由伸展,休息时间还能自己玩手机和家人朋友视频聊天,和病友一起下象棋。
高法梁(右一)副主任医师正在手术中
微创介入实施动脉瘤栓塞手术
在洪乐凤主任及其团队的精心治疗下,董先生身体明显好转,脑干功能逐渐恢复,各项化验指标都达到正常水平。
积极处理脑干梗塞的“元凶”——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时机到了。董先生被转至浙江省人民医院朝晖院区神经外科,由神经外科主任助理高法梁带领的医疗组团队为其制定了治疗方案,完善了脑血管造影,结果证实为“左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夹层动脉瘤”。
经过一系列术前检查后,董先生被推进了手术室。高法梁副主任医师亲自主刀,进行了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尽管董先生的病变处于脑干周围,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稍有不慎会造成致命的脑干出血,但拥有丰富动脉瘤栓塞经验高法梁团队,技术娴熟,通过在大腿根部用一根针穿刺,将两根微导管引入血管,其中一根微导管置入弹簧圈将动脉瘤闭塞,另一根微导管放置支架,覆盖破损内膜。整个手术过程不到2个小时,切口仅1cm。术后董先生没有任何新出现的不适表现。
手术的成功让董先生更加安心地返回脑病康复病区继续康复训练。经过积极综合治疗,董先生不仅上肢功能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下肢功能和躯干平衡功能也进一步提高,董先生终于能独自站立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家人、医生、治疗师、护士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下,8个月后,董先生终于康复出院了。出院的前一天,董先生和家人给浙江省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赠送锦旗以表感谢。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