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烤炉>

电烤炉为什么有臭味

电烤炉为什么有臭味

更新时间:2022-01-20 20:54:07

今天在家吃惊烤肉,上周买的烧烤炉,至到今天才开始烤,因为一直没时间。

上午,带着小女儿柯馨去镇上超市买食材。

天气转冷,路上行人不多,但超市人不少,可能是周末的原因。

带着孩子来到易购超市,在里面买了五花肉,虾仁,生菜,蟹棒,烤肠,豆干。

五花肉是生的,让老板把皮去掉,这样回家方便自己切肉片。

回来的路上,突然发现有人在路边现杀的羊。唉!可惜了,要是知道有鲜羊肉的话,直接买点回家烤羊肉串多好。

下次再买吧,路过烧烤店进去又买了一包培根肉。一包鸡柳。还顺道在旁边商店买了一小瓶雪碧。雪碧是腌肉用的。

很久没带孩子出来了,今天又是吃惊烤肉,孩子很兴奋,一边蹦跶着走, 一边嘴里还哼着我不知名的歌。

回到家,按照网上的教程,切肉腌上。

把电烤炉拿出清洗。准备好各种食材,儿子纪华更是上蹿下跳,不停动这儿动那儿,其实就玩儿,拿着烤夹,烤盘,假装大厨在烤肉,因为还没开炉。

第一次用电烤炉,还得看说明书。儿子在一旁还教我怎么用。原来他在我腌肉时,自己在那儿研究说明书,怎么用烤炉。

吃货的潜力不小。主动出手。

半个小时后,可以烤肉了,插上电,刷上油,放上虾仁,肉和烤肠。

孩子俩高兴的还喊起来,争着要自己烤。

我也依他们俩,早晚都得学会自己做饭。早点学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也没用烧烤酱,但孩子们吃的很开心。可能是他自己烤的原因吧。

下午,我过来写始皇帝。这是听樊登老师讲的书。

这周听的一本书《始皇帝》,由日本鹤间和幸所著写。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科-文学博士,现任学习院大学文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秦汉帝国史、中国文明史。其主要著作有《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探索秦汉帝国》等

日本学者写书有个特点,写谁就在谁曾经呆着的地方,去采访,去观察,去感受。这本书里的事件,有各方的观点和佐证。本书参考书有《史记》,北大汉简《赵正书》等珍贵史料。

秦始皇给我们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中学课本上的影响,只知道他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暴君。还有就是荆轲刺秦的故事。

​秦始皇出生在赵国,姓赵叫赵正。为什么他出生在赵国又姓赵呢?因为他的父亲子楚当时做为质子在赵国生活。

什么叫质子呢?就是一个国家的王子,有时候是太子,有时候是别的公子,被送到另外一个国家去居住。你送来的这个人地位越高,证明你越重视这件事。

而且在那个时代,大量的做过质子的王子,后来都成就斐然。

为什么?因为你在宫里,其实什么都学不到。在宫里你就是温室里的花朵。一群宫人围着你伺候,你学不到什么东西。

只有在外国,在敌人的环境之下当质子,周围充满着政治斗争。每天都徘徊在生存和死亡的边界,还和大量的间谍打交道。

这个赵,本来就是嬴姓下边的一个氏。古人他有一个姓还有一个氏,嬴政这个嬴字,是来自于舜的那个时代,就是舜帝给这一族人赐姓嬴。因此这个秦始皇姓赵,这是名正言顺的,他们家就这么姓的,叫赵政。

这个政字在历史书上两种写法:一种写法是正确的“正”,还有一种写法是政治的“政”。哪种是对的呢?在《史记》当中,司马迁经常会用政治的这个政。但实际上,秦朝的时候还没有政治的这个政,那时候都是正确的正。为什么后来变成了政治的政呢?可能是更严肃、更认真、地位更高的表示。

秦始皇出生的这个时候,正好是战国七雄并立,我们叫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

合纵连横,合纵就是另外那六家联合起来,对付这个秦国;连横就是秦国跟其中的某一个国家联合起来,然后对付其他人。

这个合纵连横出自鬼谷子先生的两名学生,苏秦和张仪。一个合起六国对抗秦国,一个连横齐国对付其他国家。

在秦始皇父亲子楚在赵国邯郸做质子时,有个商人叫吕不韦,商业奇才,他有句座右铭:奇货可居。

他当时就把宝押在子楚身上,觉的他以后肯定能成为秦国的皇帝。所以就花重金跟他拉近关系。

始皇帝的妈妈赵姬与子楚的婚姻就是吕不韦亲手操办的。

后来吕不韦贿赂质子的守卫放子楚回到秦国。

子楚回到国内以后,吕不韦又替他打点好。找当时秦国的太子安国君,安国君没有孩子,吕不韦就贿赂他的正妃华阳夫人,送了特别多的钱。

给完钱后吕不韦说,这都是子楚给你的,子楚特别爱你们,子楚希望能够成为你们的儿子。

后来,吕不韦就把他过继给了安国君做太子。安国君就是后来的孝文王。而这个子楚就顺利地当上了庄襄王。

庄襄王上位有三年。然后,赵正十三岁上位,成为秦王。这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他三岁的时候就回来了,他妈妈带着他回到秦国,还有一种说法是九岁。

他登基的时候是十三岁,那个时候他依然是一个小男子。秦国人分男子和小男子。区别不看年龄,看身高。就是你个子长得不够高,你再年龄大都是小男子。

在他十三岁到二十二岁这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是吕不韦和赵姬辅政,吕不韦是他的相父,赵姬是他的妈妈。

大概到了他二十一岁的时候,也就是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发生了嫪毐(lao ai)之乱。

《史记》上记载的是嫪毐叛乱在先,然后秦始皇派人去把他抓了。但后来根据现在的史学家不断地考证,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因为这件事发生在秦始皇成人礼的时候,秦始皇成人礼并没有在咸阳办,所以说秦始皇当时是在外地的。

很有可能是嫪毐当时并没有叛乱,而秦始皇获得了密告,认为嫪毐马上就要叛乱,再加上前一年有特别多的彗星光临。彗星的光临使得古人认为,一定会有大事发生。

彗星不断地出现,对一个国家来讲发生什么样奇怪的事都不算奇怪。

因此,在这个时候,除去嫪毐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所以,秦始皇命令两个人,一个是昌平君,一个是昌文君。两个人发兵去抓了嫪毐,这两个人是楚国的公子。

那时候六国之间是互通有无的,当时楚国的公子还在秦国带兵。

始皇十七年灭韩,然后始皇十九年灭赵。

韩、赵、燕就在一块儿,这时候燕国就变得危险。

这过程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樊於期投燕。他离开了秦国,跑到了燕国。

秦始皇说这个人必须死,所以他要求燕国把樊於期送回来,而且谁能够送回来,就奖励给谁极大数额的黄金。

这时候,太子丹要除去秦始皇,他在到处寻找刺客,找到了荆轲这个人。

荆轲是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的。太子丹跟田光聊这件事。

田光向他引荐了荆轲。说:“这个人绝对可以,武艺又高强,又有操守,能力很强,我就相信他。”然后,太子丹叮嘱田光说:“咱俩说这个事,你最好别跟别人讲,要保密。”

田光大怒,说:“你是不相信我的人格!”立刻拔剑自刎就死了。他认为你既然不相信他,他死给你看,你就放心了。咱们做大事的不在乎这个,生命无所谓。

荆轲在历史上,我们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刺客,剑术高超,那是因为我们看过了太多的武侠小说。

其实荆轲是一个外交家、一个知识分子。他是一个卫国人,长期就在中原地带这几个国家之内走来走去,传递消息。后来,荆轲跟太子丹谈话后决定干这个事。

“我还需要几样东西。”荆轲说:“我得能够接近秦王,最好的办法是我要樊於期的人头。”太子丹说:“樊於期是投靠咱们,咱们决定收留他,现在要他的命,我觉得有点说不过去。”荆轲说:“没有他的人头我去不了,我去了也见不到秦王,没有用。”

太子丹去找樊於期,说:“我们要杀秦王,愿不愿意借你的头一用?”樊於期想了想, 居然同意,把头一割,送荆轲。

然后,荆轲还要督亢的地图。督亢很重要,秦国如果拥有督亢的话,它就拥有了中原地区的一块飞地。所以督亢的地图如果能够献过来,秦始皇会很高兴。

荆轲还要一把匕首,徐夫人做的匕首。虽然徐夫人名字叫徐夫人,但他是个男的。他特别擅长做匕首,而且可以粘上毒,变成带毒的这种匕首。

就这样,荆轲带着随从去秦国面会秦王。

在秦王大殿上他把这个人头先送过去,然后拿着地图走到秦王跟前,给秦王展开地图看,展到最后一刻的时候匕首出现。这个成语就叫图穷匕见。

荆轲梁时拿着这个匕首并没有刺向秦王。如果荆轲真的要刺秦王的话,拿起来戳一刀就结束了。

问题是荆轲就算刺了秦,也不能够减少战乱,很有可能国家之间会打得更厉害。因为秦朝当时已经发动兵马了,已经灭了几个国家。荆轲想要效仿的是谁呢?

历史上有很多刺客,他的目标不是刺杀,而是要挟。就是刺客一旦要挟住了秦王,会要求王答应还他多少块地,王答应给他多少钱,然后王还得答应罢兵。王是讲道理的,王说了话他要算数的,所以荆轲想的其实是这套思路。

结果,他拿着这个匕首去抓秦始皇,一下子把衣袖撕破了,没有抓到。秦始皇就开始跑,当时的大殿上乱作一粥。

秦国是一个极其靠法家治理的国家,秦朝的法律规定,没有人可以带武器上殿,而门外站的武士,没有秦王的宣召也不能进来。

殿外一帮卫兵拿着刀,站在外头不敢进,里面一帮大臣,手里没有任何武器,就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王前面跑,荆轲在后面拿着刀追。

我们想秦王是有剑的呀,他怎么还跑呢?直接刺斩荆轲就可以了嘛。

这是因为秦王的剑很长,在近代出土的战国时代的青铜剑来看,那剑长91厘米。将近一米的剑当然不好拔。没武器打不过,只能躲,跑。

这时候有一个医生,就是秦王的御医拿了一个药箱,砸向了荆轲,把荆轲砸倒了。就在荆轲倒地这一短暂工夫,救了秦王的命。

秦始皇的剑拔不出来,旁边有人跟他说,把剑推到背后就可以拔出。

秦王立马把剑背在后背,拔出来,一剑把荆轲的大腿砍断,荆轲就躺在地上,拿匕首扔过去,但没伤到秦王。

之后荆轲破口大骂。骂谁呢?荆轲骂的是自己:我无能,我想太多了,早知道我一刀戳过去就完事了。这就是刺杀秦王失败的过程。

还有件事,焚书坑儒,也是历史大事件,并且还有这个成语一直流传至今。

焚书并不是秦始皇为了打压孔子而出的一招。他的治国理念也有很多是借鉴诸子百家的。

焚书只是为了巩固他的当政。当时,七国长期征战,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又开始修长城。

但为什么要修长城呢?那时有一个燕人叫卢生,卢生给秦始皇献了一幅《录图书》,就是我们讲的河图洛书,从河里冒出来的带着文字的书,听起来很神奇。

这本书讲了很多预言,里面有一句话,叫作“亡秦者胡也”。“亡秦者胡也”,就是亡秦跟有“胡”字这个事有关系。

既然有警示了,我们就要做防范,认为这个“胡“ 是指北方的胡人。于是秦王便修筑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境外来兵。

这样民间有很多反对声,这时李斯就进谏,把那些有思想的著作烧掉,并发禁令,严到什么程度呢?

李斯建议两人以上集会谈论《诗》《书》者,要判处弃市刑。

什么是弃市刑?拉到大街上砍头。只要两人以上凑在一块儿讨论《诗》《书》,讨论《诗经》、 讨论《尚书》,杀头。

这就是后来的焚书坑儒,其实李斯才是这件事情背后的最大推手。

接着说“亡秦者胡也“,这里的“胡“不是胡人,而是秦二世-“胡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不是一直呆在宫里做自己的皇帝,而是经常出去巡游。

秦始皇为什么那么喜欢巡游?这一辈子他巡游了很多次,秦始皇巡游是有他非常强烈的战争和政治目的的。原因是秦的统一,一般是指实行郡县制,还有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这些东西。但是仅仅依靠宣布这些措施,并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想想看,这是冷兵器时代,你宣布了你是你就是了?我这一群农民,我说的都是楚人的话,我想要造反,想要自立,我直接做就行了。

所以,秦始皇宣布统一后,为了夸耀征服东方六国的功绩,开始解除各国武装,销毁兵器,毁掉城郭和战国长城。随后,他开始对东方六国进行巡视,巡视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展示皇帝的威信,将统一贯彻下去。

当然秦始皇也想亲眼见识孕育于东方大帝的“五德终始”说、齐国的八神祭祀、方术的三神山信仰,亲身感受东方大地的各处圣地。所以,秦始皇跑了好多次,一直到最后秦始皇死亡的时候,也是死在了巡游的路上。这个是秦始皇的政治需要。

最后一次随他出宫巡查时,有两个人物贴身随行,一个是赵高,一个是李斯。

秦始皇病故前写了一句话,叫作“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这个是写给谁的呢?写给他的儿子扶苏的,太子扶苏。扶苏是他的大儿子,然后他让人把这个信赶紧送给扶苏。

从《史记》上看,秦始皇很明显是要传位给扶苏的。因为这个葬和丧是两回事。丧是什么呢?丧礼是发生在棺椁还没有下葬的时候,棺椁摆在那儿,叫作丧礼。然后葬礼是什么呢?是把这个棺椁埋在地下以后,这个叫作葬礼。

所以他说“与丧会咸阳”,就你和我的棺材在咸阳汇合,“以兵属蒙恬”,把兵交给蒙恬。蒙恬很忠心,你要相信他,然后回来把我安葬,就发了这么一条指令,让人送给扶苏。发给谁呢?他身边三个人,这三个人是赵高、李斯、胡亥。胡亥是他的小儿子,带在身边。

这三个人一看,赵高认为胡亥才应该当皇帝,所以跟李斯一商量,一拍即合。

于是他们就改了秦始皇的命令,派人去到扶苏和蒙恬那儿,说始皇现在命令你们自杀。扶苏也真是愚忠,听完让自杀,立刻就死了,就自杀了。

蒙恬不死,蒙恬说我不信,我觉得这里有猫腻。既然蒙恬不死,那就抓起来。最后蒙恬跟扶苏两个人,都没有被葬在秦始皇的身边。

后来,当这个车队行到沙丘平台的时候,秦始皇在这儿死了。沙丘平台就是现在的河北广宗县太平台这个地方。今天去看,我们还能够看到一片荒漠的感觉。最早这个地方是商纣王设置酒池肉林的地方。

他死后,李斯、赵高和胡亥三人秘不发丧,因为只有他们三个人能够接触秦始皇。因为当时是大概七八月份的时候,很热,尸体已经腐烂发出臭味。为了掩盖这个尸体的臭味,他们把很多鲍鱼放在车上,遮盖这个尸臭味,一直到咸阳。

上面是《史记》上正统的记载,新出土的《赵正书》不这么说。《赵正书》首先就不认为秦始皇称过帝,一直到死作者都把赵正叫作秦王。其次《赵正书》上写,秦始皇传位于胡亥,意思是他一来就是要传位给胡亥,不存在宫廷政变。当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秦始皇被葬在秦始皇陵里,它距地面有30米。在1974年3月份的时候,几个农民在临潼打井,结果打着打着井,他们发现有泥人,之后报告发现了秦始皇陵。在《史记》当中都没有记载秦始皇陵里有兵马俑,可见当年修建秦始皇陵的保密工作做得多好,太史公的时代都不知道这事。

地宫里水银流动,根据今天在地面上做的汞的蒸气的检测,当地临潼的汞蒸汽是很多的,所以底下有大量的水银,它们被做成星河日月。所以在那里有山、有水、有河,还有防腐的作用。

秦始皇兵马俑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打开门一进去,扑面而来的气势。你会觉得那个列阵、那些将军、士兵的样子,还有迎面一股风吹过来的感觉,一种震撼,一种杀气。

这里有大量的秘密,你要找当地资深的导游来讲,这个讲一天都讲不完。直到今天,兵马俑也没有完全得到开发。

秦始皇打下了这么一个大大的江山,而且也很符合历史潮流地取消了封建,实行了郡县,然后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统一文字。他又建造长城,打下了边界。

秦始皇--“千古一帝”,争议不断。

历史上喜欢他的人会替他著书立说,说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贡献。不喜欢他的人,说他是残暴的象征。

有人以他为楷模,有人以他为借鉴。但这都只是我们后代人对秦始皇牵强附会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