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女儿高考那年没回去,每年年底我们都会回婆婆家过年,整整26年。
每年除夕的午后,厨房便是厨艺的直播现场,丰盛的除夕盛宴就开始进入固定程序了。
天然气炉电磁炉,炉炉加温不跑路。
大锅小锅高压锅,锅锅必盛迥异味。
热菜凉菜荤素菜,样样不输其风采。
陶碟瓷碟塑料碟,碟碟满当比生辉。
炖蒸炒炸拌,尽展中国饭的多姿多彩。
黄红绿黑白,尽显中国菜丰富之“色”;
浅淡浓烈纯,飘出中国菜各种之“香”;
酸甜苦辣咸,尝尽中国菜不同之“味”;
丁丝片块条,整出中国菜多彩之“形”。
一副忙碌非凡,一场厨艺大拼,一场气度恢宏,一番精心准备,一桌珍馐佳肴,一阵碗碟相碰,一片残羹狼藉。
晚宴落下帷幕,洗刷洗刷是最后的收尾。
多年不变的是节奏,多年固定的是仪式。
渐渐变化的却是厨房。
我们刚结婚时,婆婆才42岁,腿脚利落,年轻能干。
由于饮食习惯以主食杂粮为主,婆婆主要擅长做传统的饮食,不太会做太多的花样菜品。
小姑子比我们早结婚一年,姑爷的厨艺不错,除夕的饭菜主要由他和婆婆俩来主厨。
我和他们的饮食习惯差距较大,一方面不会做他们的饭菜,另一方面,婆婆也不让我插手做。
我的任务就是剥葱捣蒜,打扫卫生,收拾餐桌,洗刷碗碟。
后来有了妯娌,我们就继续当下手,这种模式延续了整整二十年。
五年前,婆婆得了类风湿病,又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
那年年前,所有年食都由我和妯娌共同操作,婆婆的几个妹妹给我们指导帮忙。
自此以后,除夕的饭菜重任就由我们俩和姑爷一起完成。
两年前,姑爷不幸因病走了,除夕的厨房格局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婆婆打擦边球,小叔子也主动加入,我女儿也会露几手,我也积极参与。
于是,现场人手不少,互相配合,不失热闹,菜品也翻新了不少。
今年除夕,一大早我出去买了各种蔬菜,妯娌回来也买了鸡翅,虾肉。
我们一起就这样完成年夜饭的巨大工程,大家吃的高兴,我们也做的不亦乐乎。
到了初六,按当地的风俗叫做小年,重视和隆重程度不亚于除夕。
那天,小叔子因头一天酒喝大了,半晌午还在睡觉,妯娌因同学老人去世去吊唁了。
十二点多,我也在卧室躺着迷迷糊糊,心里盘算着今天我得独当一面当主厨了。
于是下床洗手进入厨房准备开始操作。
只听见婆婆在生气地自言自语抱怨妯娌,嫌她还不赶快回来开始做饭。
我心里想,我不是已经准备动手了吗?抱怨妯娌,她是儿媳妇,我不也是吗?
两个儿子呢,一个女儿呢?
虽然这样想,心里有点不高兴,也继续做着。
结果婆婆唉声叹气,大声说了一句:“要是死去的人在的话,早都开始给我帮忙做了!”
她嘴里死去的人指姑爷。
我那一刻真的很生气。心里翻江倒海想顶婆婆几句,又考虑大过年的一顶嘴,惹大家不乐意,也就隐忍作罢了。
可婆婆,你这大过年的,说这话是不是太伤人了?
姑爷再勤快,可他怎么也去了另一个世界。
我们作为媳妇,与你几十年和和气气相处,难道不值得你肯定和珍惜吗?
你对着我,一个你的儿媳妇,去抱怨另一个儿媳妇就已经不太合适了。
还要用对死去的人的留恋和赞赏去伤害活着的人,是不是太过分了。
春节本来是个团圆吉祥的节日,大家回家聚会图的就是个高兴。
能进了一家门,图的就是个缘份。
一句埋怨话,道出不同情。
肯定的,即使离去也会记着他的好。
不肯定的,近在咫尺也远在天涯。
细想一下,春节的聚会难道不是个检测站吗?
前期采买能检验出人的大方与小气,公正与私心。
厨房的操作能检测出人的勤快与懒惰,能力的高与低。
餐桌的吃喝,能透视出人的喜好与素质。
餐后的整理收拾能看出有无责任心。
付出的人最可悲的一点就是,你在别人心目中形成既定的人设模式就是应该付出,社会如此,家庭也是如此。
坐享其成的人反倒没人嫌弃。
不会做就是最好的的保护膜。
懒就是天经地义。
细节决定关系。
春节的细节处理好,能增进兄弟姊妹、婆媳妯娌的感情。
语出伤人,细节不注意难免伤了感情,与吉祥和美满背道而驰。
春节的圆满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春节的辛劳需要大家共同承担。
平时不在一起,矛盾自然少,聚在一起需要彼此包容。
珍惜身边人,多讲当下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