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除湿机>

温州常规除湿机多少钱(温州除湿机批发价格)

温州常规除湿机多少钱(温州除湿机批发价格)

更新时间:2022-01-31 23:36:45

来源:温州新闻网

温州网讯 白露刚过,夜晚渐凉,昼夜温差拉大,寒生露凝。换季感冒在这时变得更加常见。

在宋之前,中医里没有“感冒”这个病名。据说宋代,馆阁设有轮流值班制度,每晚安排一名阁员值宿。值宿官员请假,一般会在请假簿上写“腹肚不安”,被称为“害肚历”。

到了南宋,一名轮到值宿的太学生陈鹄别出心裁地把“害肚历”写成“感风”。这“感风”出自永嘉医派创始人、医学理论家陈无择的医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他把引致百病的病因区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大类。外因,即风、寒、暑、湿、燥、火。陈鹄就是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冠上一个“感”字,即为“感风”。

从此,“害肚历”成了“感风簿”。到了清代,学者俞樾就在书中说:“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风簿’之遗意。”

“感风”慢慢演变成“感冒”,由于清代官场上“感冒”一词的广泛使用,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俗语。伤风受寒而致的那些病症,也就被称为“感冒”了。

“冒”字金文体和小篆体

温州出现中国最早的医学学派之一

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1174—1252),北方刘完素、张子和、张元素、李东垣等中医理论学术活动进入高潮,河间、易水两大学派形成之时,南方的浙江温州地区形成了以陈无择为首,以陈氏弟子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王玮为骨干,以《三因方》为理论基石的中国最早医学学派之一——“永嘉医派”。

陈无择画像

这一医学学派,围绕编著、增修、校正、评述、批评《易简方》,开展了学术研究和论争。从王硕的《易简方》,到孙志宁的《增修易简方论》和《伤寒简要》、施发的《续易简方论》和《察病指南》、卢祖常的《易简方纠谬》、王玮的《续易简方脉论》等,“永嘉医派”活跃于南宋中后期的孝宗至理宗朝六七十年间,《易简方》系列著作也盛行于当世。值得一提的是,施发在《察病指南》书中作“诸脉图影”,开始把脉的波状描绘于纸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脉搏形象图。

易简方

易简方内文

虽因南北隔绝,学术上缺乏交流和联系,但“永嘉医派”的学术成就也足以与河间、易水相呼应,共同开创了宋金元时期医学各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施发《续易简方》与王硕《易简方》

一些药方温州医生沿用至今

陈言,字无择,青田鹤溪(今丽水市景宁县鹤溪镇)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宋绍兴、淳熙年间(1131—1189),从事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也收徒授业,开展医学教育,是宋代一位儒、医兼通,又精于临床验证的医学家。

因陈无择久居温州,在温州当地行医济世,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故而人们都将他视为温州人。他的好友与学生——永嘉卢祖常在《易简方纠缪》中如此描述对他的印象:“先生轻财重人,笃志师古,穷理尽性,立论著方。其持脉也,有若卢扁饮上池水而洞察三因;其施救也,不假华佗剖腹刳肠而彻分四治”,并称他为“吾乡良医”,而明代永嘉姜准著《岐海琐谈》,也视之为温州人,谓之“永嘉陈言无择”。

温州博物馆藏陈无择之子墓志载:“娶永嘉吴氏,遂为温之永嘉人”。

在宋以前的医书多收集各种药方,像《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动辄千百卷,收方逾万,卷帙庞大。但陈无择认为“不削繁芜,罔知枢要”,他在继承《金匮要略》三因说的同时,主张“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倘识三因,病无余蕴”,结合《黄帝内经》,提出七情内伤病因论,主张以因辨病,按因施治,从脉象、病源、病候入手,使方药简约而有章可循。而这一“由博返约”的方剂研究方向成为永嘉医派学术研究和争鸣的中心议题。

淳熙元年(1174),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全书18卷,按照病因分类,列180门,载方1000余首,辨证论治,条分缕析,详尽细致,内容丰富,后世称赞此书“文词典雅,理致简核”。

除了“由博返约”的方书思想,陈无择尤重“实践与辩证”,他根据温州人的生活环境与习惯,创制除湿理气的平胃散、养胃汤、藿香正气散、不换金正气散等,温州医生至今还在沿用。

《三因方》目录

不问病因,随意下药毫无疑问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绍兴二十一年(1151),永嘉瘟疫,当时的人们争相服食“圣散子”,但是“被害者不可胜数”。

“圣散子”是治寒疫的著名方剂,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眉山老家的友人巢谷氏所传,称“凡伤寒不问症候如何,一以治之,无不愈”,苏东坡曾著文极力推崇,盛赞其为“济世卫生之宝”,一时天下通行。

清光绪年间《陈无择三因方》

陈无择在《三因方》批评苏东坡的言论说:“一切不问,似太不近人情。”卢祖常记述陈无择创制和气饮:“无择先生每念麻黄、桂枝二汤,世人不识脉证者,举用多错。”而时至今日,温州医家临床依旧忌用麻黄之类辛燥温热的药物。

元代医学家吕复评价说,“陈无择医,如老吏断案,深于鞠诚,未免移情就法,自当其任则有余,使之代治则烦剧”。

《三因方》道光癸卯年稿

在日本流传甚广备受推崇

《易简方》作者王硕,是陈无择入室弟子,字德肤,温州人。自明朝后期起,《易简方》便已经在国内亡佚,但在远隔大海的日本却仍在流传。

《续易简方》论序

日本嘉历年间(1326-1329),日本侍医娓原性援引古方书百余家而著六十四卷《万安方》,其中就引用了《易简方》内多个药方。

日本流传的《易简方》版本有元刊鄮山是春堂本、四明杨伯启纯德堂重刊本等中国传日版本,也有以此二本对校而成的日本永正四年(1507)抄本。经众多版本的收藏、流传,并被引述于大型方书,《易简方》在日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日本延享、宽延间(1744-1751),医生兼藏书家望月三英称赞《易简方》“其法易而方简,对证施药,运用之妙,犹于指掌”。

望月三英,又作望三英,字君彦,号鹿门山人,出身行医世家,为日本著名侍医。博览群书,勤于著述,精研汉文医籍,曾多次刊刻汉文医籍,积极传播和推广汉方医学的理论与方法,颇具影响力。

他从平安甲健斋处借到独藏的《易简方》并抄录副藏,宽延元年(1748)由户仓幸兵卫刊刻出版。这是日本最早的刊本,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

除了望月三英外,日本医生对《易简方》系列多推崇备至,典药寮医员从五位下长门守和气朝臣惟亨认为它“可谓能得用方之口诀”,为后世诸方之来源,“世宝之不可阙”而“冀此书之长昭于世也”,很是推重其价值。日本《杂病广要》引述了《增修易简方》内治疗“大便血”的药方,并且用到了“温州枳壳”。

消失数百年终于重见天日

由于缺少妥善传承,自宋亡后永嘉医派便湮没无闻数百年,医派系列著作在明朝中后期已亡佚不见,国内无有流传,以致一直不为世人所知。

光绪十一年(1885),温州瑞安藏书家孙衣言在上海购得日本《经籍访古记》,得知有宋代医书《易简方》、《续易简方论》、《易简方纠谬》、《续易简方脉论》等《易简方》系列著作,后读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其中载有“《易简方》一卷,永嘉王硕德肤撰”,这时他才知道这些书都是“吾乡宋时名医”的遗著。

他深为诸家著作“不但《郡志·经籍》失载,即其姓名、字号亦不可复识”而感慨,又为“乃得于殊方记载,考见三人大略”而庆幸,由此,孙衣言著文“记永嘉佚书”(载于《逊学斋文续抄》卷一)记录了这件事情。孙衣言、孙诒让父子此后多方搜罗永嘉医派著作,以供研究。

孙诒让

他们在寻访过程中发现,《易简方》系列丛书虽在国内已经找不到,但在日本还有流传,故“或尚可物色致之,以补家藏之缺也”。光绪十三年(1888)冬,孙诒让在上海购得日本望月三英重刊的《易简方》,高兴之至,归呈其父。孙衣言得其书,惊喜累日,亲自写了跋文《书王德肤〈易简方论〉后》(载于《逊学斋文续抄》卷二),准备重校刊刻。

同时,孙衣言还敏锐地感觉到,诸人俨然形成一个学派,“当时施、王、卢三家之作,似皆以乡里术业相同,相与祖述赓续而推广之”,因而有意继续搜罗,“彼三家者,犹当一一致之,以备德肤一家之学云”。这是最早指明南宋众医家的学术活动具有学派性质的。

孙氏父子用以藏书的“玉海楼”

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孙衣言不幸病逝,孙诒让“仰成先志”,即着手校正《易简方》以完成其父遗愿,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完成,并由东瓯戴氏泳古斋刊行。孙诒让在《籀庼述林》卷五《易简方叙》一文中申明:“楼中所传,皆吾乡宋元医家佚书,俟更访求,赓续刊之,亦先君子之志也。”

由此,失佚已久的《易简方》才得以在国内重新流传,而湮没无闻的永嘉医派及其系列著作又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

本文来自【温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