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平阳人文特色

平阳人文特色

更新时间:2023-09-22 16:20:17

平阳人文特色

平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素有“东南小邹鲁”美誉。厚重的历史,多元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省级21项、市级56项、县级93项,国家级传承人2位、省级28位、市级52位、县级80位,创建了木偶戏、单档布袋戏、白鹤拳等传承基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

  【平阳木偶戏】

  实行以提线为主,集布袋、仗头、人偶等四位一体的综合型舞台表演艺术,发挥了各类型木偶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段,使舞台有更多可变化的空间,可随心所欲地制造腾云驾雾、赴汤蹈火等意境,乡土色彩浓厚。保留着300多个传统剧目,并排演了《时针飞转》、《蓝星星之歌》等儿童木偶剧,具有现实教育意义。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单档布袋戏】

单档布袋戏又称“掌上戏”或“扁担戏”,是传统木偶戏之一种。早在南宋时由闽南传入,流行于平阳县(包括今苍南县)等闽南方言区,至今保留初始状态。全套行当仅为一肩挑,仅一个艺人用一张嘴、一双手、一双脚,即可完整表现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的唱、做、念、打。其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表演形式,在全国同类艺术中极为罕见,堪称中国木偶戏活化石,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2008年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东岳观道教音乐】

  平阳东岳观“十方韵”于清末传自本省著名宫观黄岩委羽山大有宫,由该宫全真道龙门派第19代宗师林圆丹、薛圆顺传入平阳,至今已传承七代,传承谱系十分清晰。现存“十方韵”曲目计67首,分别用于早课、晚课、五师供、诸真朝、焰口等仪式。东岳观“十方韵”道乐,已由曹本冶、徐宏图整理出版《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一书,并由黄信阳副会长主编制成牒片在全国发行,流传海内外,全国凡属全真道的宫观已大部分采用“十方韵”,可见其意义与影响之深远。2008年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青街民俗】

  青街钟灵毓秀,崇文重教,民风淳朴,至今仍传承着一些传统风俗。畲族的歌谣、服饰、传统习俗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其中最具特色的节假庆典要数畲族的三月三赛歌日。畲族男女成群结队,齐集广场,通宵达旦盘歌对歌,气氛热烈,场面宏大。其它如婚嫁习俗、唱歌入山,也别有一番风情。

  【鳌江划大龙】

  鳌江划大龙,是浙江平阳鳌江民众为求风调雨顺,鱼虾满舱,或庆祝丰年,而创造、传承并享用的民俗文化瑰宝。《平阳县志》记载,清末鳌江划大龙在平阳盛行,民间流传其历史已愈400年,常在元宵期间举行,以鳌江为中心,影响浙、闽交界地区。鳌江划大龙内涵丰富,保留着制作大龙、龙灯开光、画龙点睛、巡街游行、祭神仪式、捆龙化龙等传统民俗事象,有祈福祝愿的场面,有舞龙舞狮、划旱船等民间表演,历史、人文、艺术价值兼具,还能促进当地群众性文化消费和商业、旅游业的繁荣。2009年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

  【平阳太平钿剪纸】

  平阳太平钿剪纸以铜钿形图案和平安吉祥的太平语结合得名。清末民初盛行于温州,现仅在平阳民间流传。用途与民俗结合,题材视场合各有不同:如婴儿对周对应的剪纸作品为“千岁”;上学就业对应“步步高升”;新屋落成对应“丁财两旺”。外观有方有圆,处在字样当中的大多为铜钱图案,也有花环形图案,字样按上下左右中排列。保存较少,大多用好即毁。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萧江大鼓】

  萧江桔坡山陈府庙内有一大鼓,名曰“萧江大鼓”。始于明末清初,原是平阳南港——鳌江流域作为抗倭的号令,此鼓之大,为中国第一,民间传说“初一打鼓,声传十五”。

  【鹤溪庙会】

  鹤溪庙会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庙会时节因各路商贾骈集,货物辐辏,又有“会市”、“物资交流会”、“集市”之称。鹤溪庙会享有声誉,远近闻名,活动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

  【头发吊灯】

  平阳的头发吊灯堪称一绝。头发吊灯高约1.6米至1.8米,直径1.2米左右,为八角亭台结构。头发吊灯向来有“竹为骨、纸为肉、发为脉、火为血气”之说,其灯靠放在灯座下的炭火加热而转动的。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