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开始在春节期间贴上对联。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了春节不可或缺的传统节俗之一。春联的内容通常是祈求平安、吉祥和幸福的话语,承载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春联的制作和贴在门上也成为了家庭团聚和传承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到了现在,春联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逐渐传播到了海外。
起源情况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春联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 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 辛寅逊或 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