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的名字来源于中国古代文献《尚书·禹贡》中的一句话:“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暨南大学的“暨南”二字即取自于此,寓意着学校的教育和文化传播面向海外华侨和更广阔的世界。
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在南京创立的暨南学堂,其创办初衷是为了满足当时东南亚地区海外华侨将子女送回国内接受教育的需求。学校在创立之初就确定了“暨南”作为校名,以体现其面向海外华侨的教育宗旨。后来,学校迁至上海,并在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在抗战期间,学校迁址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合并。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在广州重建,并在1978年复办1234。
如今,暨南大学不仅是华侨界的最高学府,还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校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五个校区,校本部位于广州市石牌4。
“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