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怎么评价郭沫若这个人(为何这么多人对郭沫若评价不高)

怎么评价郭沫若这个人(为何这么多人对郭沫若评价不高)

更新时间:2024-06-08 14:37:40

怎么评价郭沫若这个人

郭沫若是个存在很大争议的人物,他不仅博学多才成就颇大,而且还风流多情遍地开花者,对于其人,鲁迅、胡适等人都有过评价,他自己的亲生儿子的评价也不咋地。

鲁迅先生虽然向来言语犀利,但曾经对郭沫若还是赞誉有加的,当然了,这仅限于他的文学成就上。最初郭沫若对鲁迅也是颇为崇拜,可是后来却与之为敌了,甚至发表文章说他是封建社会的余孽,如此辱骂谁能受得了呢?鲁迅先生知道此事后自然很生气,但仅仅回复了他一句:才子加流氓。

民国顶尖文人胡适对郭的印象也不咋地,胡适在日记里写道,当时徐志摩请二人吃饭,并跟郭沫若说胡适先生看过你的《女神》,感觉很不错的,没想到老郭一听激动得蹦了起来,上去就亲胡适一口,弄得老胡很是尴尬,对他的印象瞬间不好了。胡适说老郭这个人不可深交,做事儿太过于冲动且没有礼貌。

别人对这个人的评价或许多少有失偏颇,但是老郭自己的儿子也并不怎么看好这个爹。对于父亲的才华自然不用说,但却认为他太自私了,为了个人的喜好什么都可以不要(曾经郭沫若从日本回国,抛下了日本妻子和四五个孩子,后来妻儿来寻夫,却发现他已经又有了新家庭。不仅如此,在之前还谈过几次恋爱呢)。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多年,人们对于郭沫若的评价越来越不好,尤其是感情方面过于滥情。当然了我们也能发现,民国时期的那些文人们没有几个是不滥情的,就连胡适曾经还偷偷的与别的女子同居过,只是老婆太厉害始终没有敢光明正大寻花问柳。

郭沫若(1892~1978),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

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

郭沫若以书法闻名,风格独具特色,有“郭体”之称。在中国许多名胜地点的招牌都采用郭沫若的题字,如故宫博物院、北京四中、丹东一中、中国银行、荣宝斋、中国书店、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沈阳故宫、华清池、黄帝陵、半坡遗址、吉林大学、福州大学、成都武侯祠、济南李清照纪念堂、峨嵋山《峨嵋天下秀》、都江堰《天府源》等。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祖先原居福建省宁化县龙上下里七都,即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郭沫若少年时上过私塾,14岁以前对先秦学术和文化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先在岗山第六高等学校读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