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战国时代成书的《夏小正》中说:“此日(仲夏午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意思是采集各种草药,以消除此时到处弥漫的“毒气”。
这个习俗后来发展成为在这个时候专门采集各种药材,认为此时的药效最好。所以这也应该是端午节的起源之一。古人认为五月存在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邪气,需要采集各种药材以驱逐之。
《大戴.礼记》则清楚地记录了日期:“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兰草在古代被视为一种能辟邪的植物,在三月上巳节和五月端午节都会使用兰草。那么,端午节用浸泡了兰草的热水沐浴的目的就是要辟邪驱疫,以作保健。这个习俗在唐宋以后的端午习俗之中还能看到。
再到后来端午节就采用佩戴香囊以及悬挂艾叶、菖蒲等香草(既是香料,也是药),用以驱除邪气,防治时疫,起到保健养生为目的,直至到现在仍然保留着这个传统习俗。香囊在古代,日常均佩戴于身上,如同现代香水一样,掩盖异味,步步传香,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
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热,蚊蝇滋生,传染病极易发生,故古人称五月为“恶月” 或 “百毒月”,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更是百毒之首,是“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