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夏,商、西周,是中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
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1]
犁为翻土用的农具,有许多种,用畜力或机器(如拖拉机)牵引。
其用途是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犁也可以将较深层的土翻到表面上。
炎帝
犁是中国人创造发明的。 据古书和《史记》上描述,这时我国出了一位名叫“炎帝”的群众领袖。他第一次用一根木头做了一个木头犁,叫做耜安上一根弯木作柄叫做耒,可以说,这是我国原始的木犁。
有了来耜,就需要拉耒耜的动力。据商代出土的甲骨文考证,人们最初是用几只狗拉,后改用马拉,西周出土的铜器铭文,有的字像人执双耒,有的像人双手执耒赶马耕作。
到了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牛犁,战国时期,牛取代了马。这时,木制的耒耜安上了较长的拉杆,构成了一根或两根直木犁辕。随着炼铁技术的发展,耒耜换上了铁制犁铲。秦汉后,三人操作的二牛抬杠、二牛一人操作的长臂木辕犁,一人一牛操作的短臂双辕犁普遍使用。
后经魏、晋、南北朝继续改革,到唐代发展成定型的木制辕犁。唐代陆龟蒙著的《耒耜经》描述:其铁制件有犁铲、犁臂;木制件有犁底、压铲、策额、犁前、犁梢、犁评、犁建、犁盘等10个部件构成。结构完善,轻便灵活,可以调节耕地深浅。
同时木制的辕架也为耕索和牛索头代替。此后,千余年来,这种曲辕犁在我国很多地方广泛使用。又经宋、元、明、清至现代多次改进,出现了各种轻便犁、山地犁、辕犁、翻转犁、双轮铧犁、机耕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