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午”一词是“羲和亭午”一句话的省文。这句话出自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它的意思是“日至中天”。
因为古代神话中的羲和是替太阳赶车的日神,所以古代诗文中常以“羲和”代替“日”。(《淮南子·天文训》,“爰止羲和,爱息六螭,是谓悬车。”高诱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引自《太平御览·天部》)《释名》谓“亭,停也”。《文选》刘良注《游天台山赋》谓“亭,至也”。
由此可见“亭”可以解释为“停”或“至”,它是这个句子中的动词。“羲和亭午”这个句子本来是易解的,后来被紧缩成一个诃,省去了主语“羲和”,就变得费解了。费解之处在于“亭”字。
主语“羲和”既不出现,动词“亭”字便无所依附,况且现代汉语中的“亭”字是名词而非动词,这就愈觉此词费解。如果在教学中恢复它原来的面貌,补上主语,再重点解释“亭”字的古义,学生将会变“死记”为“活记”,容易掌握“亭午”的含义。当然,怎样向学生解释,还得因年级而异。
如果是对高年级学生,可以讲讲这个词的来源;如果是对低年级学生,只要告诉他们这个词是“日亭于午”的省略说法,“亭”即“停”,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