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观刈麦古诗赏析(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观刈麦古诗赏析(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更新时间:2024-04-19 19:46:55

观刈麦古诗赏析

这首诗中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以丰收时节的种田人靠拾麦穗充饥这一现实为切入点,揭示了封建社会“重赋”的罪恶,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自己不事农桑的自责。全诗可分四层。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在“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观刈麦古诗是一首描写夏日田园生活的诗,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味和自然风光。

但是,这首诗并不仅仅是夏日田园生活的描写,更是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观刈麦古诗是一首优秀的描写夏日田园生活的诗歌。

首先,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如翠竹、流水、村舍等等细节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夏日田园的景色和生活细节。

同时,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其次,通过对历史文化和人生哲学的思考,构建了一个精神层面的世界观。

作者借夏日田园的景象,展现了生命的轮回和人生的无常,表达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和热爱,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深思,也是文化传承和文化积淀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文明,深化人类文化造诣有着重要的作用。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