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春秋时期,是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军事思想。孙子认为,上等的用兵之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通过直接的军事对抗,而是通过外交、政治、经济等手段,使敌人在没有交战的情况下屈服,从而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产生于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面对诸侯争霸、战争频仍的局面,一些诸侯国从争取与国的目的出发,联合中小诸侯,造成政治或战略上的优势,用避免直接交战的方式迫使敌国退让或屈服。《孙子》一书对此做了全面论述,并将非直接交战作为谋求战略全胜的最高目标。《孙子》之后,历历代兵家对这一思想做了多方面阐发。《六韬》说:“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六韬・龙韬・军势》),并提出“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六韬・武韬・发启》)的主张。后世兵家将这一观点发展为“不战而胜”的思想,主张通过政治、外交等多种手段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丰富了这一思想所包含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