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在1938年后出现的,其前后分为两个阶段。
一开始是因为抗战的爆发,国民政府军费节节攀伸,为筹措军费,不得不增加货币发行量。但在1938年以前,国民政府还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地方,同时海外华人的大量捐款也令通货膨胀并不太过严重。在1938年武汉沦陷后,国民政府不仅丧失了大半富庶国土,而且由于沦陷区大量不愿做亡国奴的民众和政府办公人员涌入大后方,更加重了政府支出。又因为国民政府在理财时一味贪图增加货币发行量的方便,而不愿开源节流,导致通货膨胀愈加严重。到了抗战胜利时,民国的经济已濒临崩溃。然而国民党当局不想着怎样恢复经济,维持和平,而是挑起内战。此时由于八年抗战的破坏,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手段仅剩下美援和增加货币发行量了。为了筹措军费,四大银行的印钞机几乎是日夜不停地印刷钞票,通货膨胀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市场上物品价格每小时、甚至每分钟都在变化。在抗战时期,民众或许还能忍受这种通货膨胀,但在1945年后,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