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摇颤晃,珠玉流光
提起步摇,大家总会想起古装剧里的女子,发饰精美,摇曳生姿,熠熠生辉,简单两个字形容:好看!
但是步摇真的只是“好看”吗?我们沉浸在好看的外表下,却不知,在古代,在这流光溢彩的华丽外表下,步摇又有着怎样的礼仪文化内涵。
悠悠今天从步摇的物质文化史的角度,跟大家一起了解步摇的礼仪文化蕴含。
一、一步一摇伊人笑,简单的介绍下步摇
在所有的古代发饰中,步摇只是在名字上就已经是最浪漫的首饰,步摇随着簪钗一起使用,簪钗下缀珠玉金饰,插在头上,随步而摇曳生姿,故曰“步摇”,
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
步摇的历史沿制——从商周开始出现,流行于唐,流传至明清,也从高规格礼制饰品,演变为寻常百姓可用。具体的历史沿制,诗词趣事记载,在悠悠的另一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步摇形韵之美——“花枝乱颤”
从商周到明清,一路走来,步摇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摇曳着矜持,美化着生活。
步摇最大的特点就是摇曳其制作的材质多样,有骨、玉、金、银、珠佩等;而形制万般,悬系各种佩饰于簪钗之上。准确地说,步摇是附在簪钗之上的一种既贵重又华美的首饰。
作为一种华美繁复的首饰,其功用与装饰审美特别显现在步摇摇荡之中。步摇轻摆,熠熠生辉,妆点得女子们风姿绰约,嫣然百媚。
南朝女诗人沈满愿在其《咏步摇花》诗中,把当时步摇的风姿绰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其诗云:“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瑛。但令云髻插,蛾眉本易成。”
诗的大意是说,步摇上缀以美丽的珍珠、翡翠,饰以用金箔片、玛瑙制造的荷花,花叶相间,栩栩如生。把它插在云髻前的两额间,枝弯珠垂,轻佛绣领,稍一挪动步子则珠玉摇动。
说出了女性自身对戴步摇的感受,最动人处正在那起身微步的瞬间,所谓“花枝乱颤”大概就是这种意境吧。
《杨妃外传》说,杨贵妃“云鬓花颜金步摇”,莲步轻移,姗姗而来,头上金步摇颤颤生光,迷得唐明皇神魂颠倒,马上与她“芙蓉帐暖度春宵”,可见步摇的迷人魅力。
三、步摇礼仪文化内涵
古代封建君权的特性以及古代人民对“礼”的追求,兴起的事物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步摇不仅用于装饰,还承担了当时礼制的功能。
在汉代,步摇是高规格赐物,如《后汉书·皇后纪第十上》,邓太后“又赐冯贵人王赤绶,以未有头上步摇、环佩,加赐各一具。”可见,步摇不是一般的妃嫔想戴就能戴的。
簪步摇的女子,要温婉,要娴静,要淡定,动作要恰到好处,才妩媚,才诱惑,才风情无限。莲步轻移,步摇微微颤动,每一步都是娇媚,每一步都是风情。
但作为冠礼的一种,步摇绝不仅仅只是为了体现女子的风情,更重要的是它对女子的约束作用,女子戴着步摇,行走时须端好身架,走慢了,没有摇曳生姿的媚;走快了,叮咚作响,显得不端庄、不知礼。
这既是身份的象征,而又有古代礼制对女子的约束。
在传统的中国礼法文化中,有着一整套礼法去规范人们的方方面面,其中的“三纲五常”对女性的约束有着明显的要求,这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古代妇女的审美喜恶。
男主外,女主内,相夫教子的礼法习规,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女子在衣饰方面的装扮。
内俭、含蓄、优雅、庄重的审美特征成为古代女子服饰的选择。而这一切是可以在传统妇女的簪、钗,尤其是步摇的形态与图案中较清晰地体现出来的。
四、总结
翠匣开寒镜,珠钗挂步摇,在步摇珠光流彩、熠熠生辉的背后,是古代传统礼制对女子的约束,古代女子通常借助步摇这些饰物进行造境和装饰点缀,来达到礼法规定的审美与道德要求。
从而营造出,或雄浑典雅或自然含蓄或清奇明秀的造型风格与意境,体现出守礼法而不失个性的审美追求。
我们沉醉在这种千年时尚的流光溢彩中,偶尔遥望千年之前的深深庭院,有一佳人,背靠阳光,幽幽而至,头上步摇,轻轻颤动,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