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首抒情长诗,诗中讲述了一位南方少女的相思之情,无论现实还是梦中,她都思慕着她的恋人,从春到秋,摇曳无穷。
1. 谁解曲中意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故事就开始于女子的追忆,"忆梅"可见此时正是初春,又是梅落西洲的时节,她想起二人相恋也是在这个季节,便去往西洲(或许是二人的定情之地),折了一枝梅花寄给心上人。"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此句写女子形貌,她身着杏红的单衫,乌黑的双鬓如雏鸦的羽毛。虽只是对她衣着发色的描写,但也可以想象出女子姣好的面容。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此句似白话般的自问自答,勾勒出了一幅仲夏时节临水玉树的西洲景象,你若要问西洲在哪里,只需泛舟划桨过桥头,无需多时便可到达。伯劳鸟飞在夕阳西下时,晚风吹动着乌桕树的枝桠。"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此句点出女子的住所,描绘了一幅含羞藏于门后的女子画像。乌桕树下就是女子的住所,门微微开启,隐隐约约能看到头戴翠钿的女子在门后张望,她推开门,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心上人,索性出了门去塘中采摘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三句详写女子采莲的画面,而且点出此时已是初秋,时光流转,恋人仍然未能归来。她在铺满莲叶、莲花高过人头的南塘度过了这个秋天,低头拨弄摘下的莲子,它如同南塘的水一般青绿,她将莲花放在自己的怀中袖中,那莲心在衣衫的温度下变得通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这两句直接地描绘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愈发浓厚,她的相思之情再也不可遏制而自发的种种举动。她期盼着她的恋人归来,已盼过了春、夏、秋三个季节,而她的恋人还是杳无音讯,她只好抬头寄托着天边的鸿雁,看它们是否能带来心上人的消息,漫天的鸿雁飞来飞去,她满怀期盼地登上了高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这两句仍是写女子思念之情的浓烈。尽管楼再高,她也望不到自己的心上人,只能整日在这高楼上无尽地徘徊,或是垂下手倚着栏杆望着远方。这弯弯曲曲的栏杆共有十二根,每一根都渗透着她的相思之意。"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最后这三句既写景又抒情,绵绵无期的相思仿似海水与梦境,无穷无尽。她卷起窗前的帘子,望着天边,远处的海水共着天色荡漾成青绿色,海天无边无际,她的梦境也似这海水渺渺悠悠,她相信她的恋人也如自己思念他一般,在远方想念着自己,她对着迎面吹来的南风,期盼它能知晓自己的心意,将心上人带来自己的梦境中,与自己在西洲重逢。
2. 唯有相思最温柔
自古以来,说不尽、道不完的,唯有相思二字,情之一物,不知从何而起,恍然间,已至入骨之深。人生在世,犹如蜉蝣于天地,而纵使物是人非,只此相思之意仍旧绵绵不绝。
古往今来,写相思之意的诗作众多,而《西洲曲》这一乐府民歌却始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诚然这更为细腻的笔法或许经过了文人的润色,不是纯粹为劳动人民所作,但文中并无一处晦涩,用笔质朴而又清雅,情感浓烈真挚而不煽情,正是这纯粹的情感才能引发千载而来的共鸣。
时过境迁,《西洲曲》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人世已沧海桑田了一轮又一轮,诗中的主人公也早已是一抔白骨,而每当我们重读起此诗,读到诗中的缠绵悱恻、回环婉转,诗中的人物还仿似存在着,在那无数次魂牵梦萦的西洲等待着重聚的一天,好像时光变迁与此无关,他们自有自己的桃源,无所谓曲外人去人散。
或许这便是文字的力量,多少人只是平凡地度过一生,却能在文字间历久弥新。我们不必去探究故事的最终少女的心上人有没有回来,只需感受这千载如一的相思之苦,并不随时代发展而有所不同,隔着时间长河,遥遥相望,触动一丝共鸣,那么纵使饱尝风霜,也不会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