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四个人被称作中兴四大名臣。每个人都替清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没有它们,满清王朝可能会提前五十年灭亡。那么在这四个人当中,谁最厉害,谁才是晚清第一名臣呢?我们通过一个人的“嘴”来看看对他们四人的评判,这个人是谁呢?对近代史有所了解的可能听说过这个人,他叫辜鸿铭,被称作“清末怪杰”。
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辜鸿铭这个人。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1] 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当时有人问辜鸿铭:“张之洞和曾国藩比较,谁更胜一筹呢?”辜鸿铭沉思了一会说道:“张之洞是儒臣,曾国藩是大臣而不是儒臣。教化天下,这是儒臣的工作;谋划天下的安危,讨论行政的得失,这是大臣的工作。国家没有大臣就解决不了政事,国家没有儒臣就无法教化百姓。政事关乎国家的兴亡,教化关乎人类的存亡。”他这一段话,明显指出张之洞比曾国藩不相上下。
接下来他又提到了李鸿章,辜鸿铭说道:“在同治光绪年间,朝廷的清流党之所以对李鸿章不满意,其实不是不满意这个人,而是对曾国藩所定下的天下大计不满意。因为李鸿章所执行的政策方略,全部是曾国藩规定下来的。李鸿章就好像是汉朝的曹参,如同一个傀儡,事事只遵守萧何的留下的法规。那么清流党为什么不满意曾国藩的天下大计呢?因为曾国藩只注重政事而不注重教化。李鸿章紧随曾国藩的脚步,更不知道教化是什么,所以他用人只论利益而不论气节,只论才能而不论人品。这才是让清流党愤愤不平的原因。”
上面三人都说过了,接下来就只剩左宗棠了,此人一生可谓是传奇,没有考取过功名,却立下了丰功伟绩。早期曾经参与平定过太平天国,又为清朝收复了新疆,如果他能多活五十年,清朝绝对不会那么快灭亡。左宗棠一直不服曾国藩,两人经常吵闹,其实这只是假象,为的是让统治者放下对汉人大臣的戒心。其实两人惺惺相惜,左宗棠更佩服曾国藩。所以这四个人当中,曾国藩应该在首位,左宗棠功劳最大,次一位;张之洞教化天下,又次一位,李鸿章只能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