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出生于荷兰小城代尔夫特,在他有关代尔夫特的风景画中,一些场景至今能在小城里看到。古老的代尔夫特生活平静,甚至略显枯燥。但一座大学给这个小城带来了不少活力。
维米尔的作品:《小街》(1657–1658)(左图)《代尔夫特风景》(1660-1661)(右图)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来自作者
1842年,一所培养土木工程师的皇家学院在代尔夫特老城成立,专注对工程师进行培训。1864年,技术教育在荷兰得到法律认可,皇家学院转变成一所理工学院,并将教学科目拓展至海洋工程、机械工程、采矿工程和建筑设计。随着学生由原本的250名逐渐增至一千余名,学校在老城的运河附近建起了一些教学楼以满足需求。1905年,这所理工学院更名为代尔夫特高等技术学校(Technische Hogeschool Delft, TH Delft)。
Westvest 9,曾经的理工学院所在地,来源:Monumenten.nl
二战后,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学校决定在城外一片绿地上兴建新校园。1986年,TH Delft正式成为一所大学,即如今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 TU Delft,以下简称代大)。
从交通主干道到公园
二战后,校园扩张迅速,此时也正值荷兰的重建时期,整体校园设计注重功能主义,一切以满足战后需求为主。当时的规划以Mekelweg为中轴线,形成一个总长超过2500米的长条形空间。每个科系都兴建了独立的教学楼,分布在轴线两侧,且相互间距颇大。当时汽车已成为大众普及的交通工具,长约800米、宽达80米的Mekelweg,除了是交通主干道,更是一个停车场。
1969年的Mekelweg 来源:Mecanoo 建筑事务所官网
校园中最早的一批建筑由荷兰建筑事务所布鲁克和巴克马(Van den Broek and Bakema)设计。巴克马是荷兰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领军人物之一。欧洲在二战后的重建中,建造了一批单调乏味的功能性建筑。巴克马认为建筑应该从社会与人文的角度出发,恢复人和环境的互动。他们设计的会展中心(Aula Congrescentrum)采用了典型的野兽派风格,粗砺的混凝土和大胆的如飞碟般的造型,夺人眼球。
1966年的会展中心(Aula) 来源:Van den Broek and Bakema建筑事务所官网
如今的校园由北至南分为四个区,北区为建筑学院,中部是学生中心、图书馆、工业设计楼、海洋机械材料工程楼等,紧接着是运动文娱场地,最南边则是应用科学院、天文工程楼等。
TU Delft 校园分区 来源:TU Delft Campus Development
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的校园规划劣势也逐渐显现出来。校园本身的狭长和各教学楼之间的巨大间距,导致各学院宛若一个个“孤岛”,不利于学科间的学术交流,很多学生都只在本院系的教学楼活动。针对这些问题,代大也做出了一些改造,比如中轴线 Mekelweg的改造项目。
Weg一词在荷兰语中是“路”的意思,从Mekelweg到Mekelpark的改造,目标是将这宽达80米的“停车场 双车道”的空间转变成为一片公共绿地,只留下两侧的自行车道和一条电车/巴士共用道来承担交通。这样一来,就取消了交通对空间的阻隔,拉近了教学楼间的距离,让人们可以在轴线两侧的教学楼间自由穿行,提升了校园中心部分的空间体验。
1969年的Mekelweg和如今的Mekelpark 来源:Mecanoo 建筑事务所官网
穿插在绿地之间的步道看似杂乱,实则将不同教学楼的入口串在了一起。在最宽的主步行道上,还点缀了四个小广场,作为学生相聚的场所。
Mekelpark的步行道和小广场与其他校园空间的关系
串联起各教学楼入口的步道
绿地部分被有意设计为起伏绵延的小丘,树木和雕塑点缀其间,趣味盎然。在荷兰短暂的温暖春夏中,渴求阳光的人们,在这些小丘之间聚会、坐卧、野餐、游戏,享受难得的好天气。单纯从视觉效果来讲,大片的绿地让校园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不再单调,变得柔和活泼起来。
Mekelpark的春日 来源:Mecanoo 建筑事务所官网
夏天在Mekelpark举行的室外游乐场派对
改造后,任何私家车都不得进入校园内部,只能通过校园外侧的两条马路驶入,最后停在每栋教学楼背后的停车场。在某种程度上,给开车的人带来了一些不便。可以看出,改造的目标是把校园变成更适合步行和自行车的空间。
Mekelpark的大小步道纵横交错,主步道步行距离将近一千米,根据笔者的长期观察,步行的利用率并不高。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选择自行车作为主要出行工具;另一方面,荷兰天气多雨多风,在没有任何遮挡物的情况下,选择在步道上穿行的人不多。建筑事务所引以为豪的众人在绿地小丘间享受生活的景象确实存在,只是并不多见。
另外,作为自行车王国的荷兰,解决自行车停车问题是很多荷兰城市面临的一大难题。Mekelpark的一些地方也不得不变成了停车场。
土木工程学大楼前的小广场两侧停满了自行车
近期,代大制定了The campus vision计划,为未来校园发展制定一系列目标。其中,正在进行的计划包括:在教学楼屋顶加装太阳能板,以完成2020年前减少40%能耗的目标;校园西部的改造计划,创造更多的学习研究空间等等。
校园的地标建筑——图书馆
代大的图书馆建于1997年,建筑师是之后负责Mekelpark改造的Mecanoo事务所。设计者的初衷是让这座建筑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整个楼顶作为会展中心后部草坪的延伸,形成一个缓坡,可以一路走到顶部。
平日里的图书馆(左图),迎新营的国旗展示活动(右图)
若说会展中心像是一个突然坠落的外星飞碟,那么图书馆则是像从地底生长出一般。按设计者的话说,高耸的圆锥形结构刺破屋顶,这是技术工程的象征,也成了校园的地标性建筑。圆锥形的内部是一个锥形的学习空间,锥形的顶部和四周一圈都设有天窗让自然光透入。此外,图书馆的玻璃外墙也能根据天气和四季变化进行光线调节和通风。室内的金属柱除了承重外,也承担室内的供暖和通风功能。
可自我调节的外墙
图书馆内部是一个上下左右相互贯通的敞开大空间。贯穿建筑内外的锥形结构,将底层模糊地分为电脑区、开放学习区和沙发座学习区。馆内不设门禁,也不禁止交谈,并有一个咖啡吧直接面向底层开放,学生可四处走动交谈。锥形结构内部还有四层环形的学习空间,锥形中心是通达天窗的圆形中空空间。在天气晴好的时刻,锥形外圈的天光洒下,加强了锥形的“生长感”,给这个纯白简洁的几何结构添上了一抹神圣的光彩。
锥形结构(左图,来源:Mecanoo 建筑事务所官网),锥形结构内部(右图)
然而,这个锥形结构也不是完美的。锥形结构内部封闭无光,天窗采光根本无法满足需求,需要大量的人工灯光,非常消耗能源。此外,封闭锥形形状加强了内部的噪音反射,且没有布置吸音材料。而且随着学生人数逐年增长,图书馆早已不堪重负。倘若把锥形结构换成平淡但实用的传统分层方法,图书馆便能多出不少使用空间。
这个地标建筑的确兑现了“将建筑变作景观一部分”的承诺,但对于使用者来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座建筑,是外形和理念重要,还是实用性更重要,这是建筑领域一直在讨论的“功能与形式”的问题。现代主义思潮以工业革命为依托,“形式服从功能”的观点一度大行其道,不过建筑设计也因此丧失了一些本土性和创造性。然而,图书馆不同于纪念性、标志性建筑,若无法满足日常需求,再具创造性的形式之美也不足以震撼人心。
老建筑改造:BK City
建筑系是代大最大的学院,有将近2900名学生。2008年,一场大火意外烧毁了原本的建筑楼,校方最终决定将校园的最北端的一座老建筑进行改造加建,就变成了现在的建筑系楼。改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让这座老楼容纳更多的学生?且不论庞大的学生基数,建筑学科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空间来满足制作模型和作图的需要。
校方的解决办法就是,设计尽可能多的共享空间。很多教员都取消了固定的办公室,而是在教室改建的办公室里共同办公。学生也没有固定的座位(不少大学的建筑系学生拥有固定座位以摆放各类模型、图纸和材料),而是在教学楼的任意角落的公共学习桌上学习。
散布于楼中的各处公共学习桌
建筑系楼被称为BK City(建筑城,BK为荷兰语建筑“Bouwkunde”的缩写)。在设计之初,就有意将这栋楼设计成一座城。底层的主干道设计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建筑师Braaksma&Roos将主干道当作一条街道来设计,将主入口、两个庭院改建的两座玻璃厅、建筑的其他部分用这条“街”连接起来,也把各个小空间整合在一起。
BK City的主干道设计分析
这条“街”不仅成功地串联起了建筑系分散的几部分,而且成为了整栋楼最具活力、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主干道上汇集了书店、打印店、学生会、电脑维修处等重要功能,模仿广告招牌,以霓虹灯清晰标示出不同功能的所在。建筑师大面积采用木材包裹陈旧的砖结构,同时在木墙上开洞作为橱窗,展示优秀学生作品。橱窗中大胆采用红、黄、蓝、绿等饱和度高的颜色做撞色处理,与霓虹灯相互映衬。
BK City的“街”景
除了主干道,建筑师将大胆的撞色运用到BK City的其他空间。BK City中除了建筑设计专业,也有建筑工程、城市规划、测绘、房地产等其他专业,每个学系都被赋予了其独特的颜色。比如,建筑设计系为红色,建筑工程系为黄色,函授学位为紫色等。
BK City的色彩
此外,BK City还有一个橙色的空间——橙厅。橙厅中最醒目的橙色大阶梯由建筑事务所MVRDV设计。平时,这里是同学三三两两休息的场所,当有活动时,大阶梯则作为上百名学生听讲座的座位。阶梯背面还有一些小房间作为办公室和报告厅。其实,橙厅与模型室是由原先的两个庭院改建而成,钢结构的柱体和空间桁架支撑整个结构,外墙为双层玻璃幕墙。外露的结构和管道,让空间充满了工业感,与旧楼的砖结构建筑相互照应。
橙色大厅
模型室是全系唯一指定做模型的场所,有时候也会有些小型展览。由于学生众多,常常人满为患,除了课桌椅的短缺让人施展不开手脚,两边的材料切割室传出的噪音也令人心烦,而穿梭不息的人流也使人分心。不过,这样的空间也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学习,经常有人路过一个精美的模型便会停下细细观摩,同作模型者交谈几句。
模型室
若说这两个玻璃厅的缺点,那就是玻璃幕墙。冬天时,由于空间体量大,玻璃幕墙保温性能差,会消耗大量的供暖能源,而且在靠近玻璃处坐久了,人便冻得直打哆嗦。天气暖和的时候,又没有好的遮阳装置,虽然悬挂了半透明的遮阳帘,但在低太阳直射角的荷兰,下午的艳阳晃得人睁不开眼睛。
总而言之,BK City是个充满精心雕琢的细节、激发设计灵感的地方,但由于学生基数的庞大,又有诸多使用的不便,让人又爱又恨。对学建筑的学生来说,更是思考“建筑是什么”的难得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