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为的竞争对手们都挺高兴。 就市场份额而言,它们目前处于进攻的状态。
随着去年第四季度华为手机全球销量开始下滑,华为的竞争对手们开始迎来了快乐时光。
在苹果所在的智能手机领域,
在过去的六七年,以华为为首的中系手机品牌崛起,三星无疑是最大受害者,2013年是三星智能手机全球份额的巅峰,超过了30%,根据IDC的数据这一年三星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达到了31.3%。
下图是2013年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情况,可以看出三星和苹果差不多占了全球的一半。
但是从2011年小米发布其第一代智能手机小米1,并且把价格打到惊人的1999元开始,国产智能手机开始迅速逆袭。
在过去十年的中国工业界,可以说小米1在2011年8月的发布会,雷军在大屏幕上打出1999元零售价的那一刻是永恒的经典瞬间。
那个时候智能手机对中国人来说还非常贵,国产智能手机品牌还没有起来,市面上海外品牌智能手机占据绝对优势,动辄四五千元的价格,试想下那个时候中国人的工资水平是什么样,在当时购买四五千元的行货手机是一种很奢侈的行为。
我记得在小米1发布的时候我自己用的是诺基亚的E63,塞班的系统,没错当时我也舍不得花5000元买个安卓系统的三星。
由于智能手机行货的价格太贵,因此给“水货”手机带来了巨大的空间,水货手机是真机,但是是以各种渠道从海外尤其是从香港走私带进来的,由于不需要缴纳关税和增值税,因此要比行货便宜不少。
在小米1北京发布会的现场,台下有的粉丝手里拿着的还是功能手机,也就是在雷军在台上讲述小米1的参数时,台下还做不到人手一台智能手机。
非常多的人希望能有国产手机把高昂的价格降下来。
在发布小米1的零售价格之前,雷军先打出了一张PPT,上面写着当时市面上几款比较热门的安卓手机的零售价格,
两款行货手机,三星Galaxy S2卖到4999元,摩托的Atrix ME860智能手机也是4298元的价格。即使是HTC Sensation的水货手机,仍然卖到3575元,而LG Opimus 2X的水货手机零售价也要2575元。两三千元的水货手机虽然便宜,但是没有售后,没有服务的。
而小米1的综合配置跟上面四款相比几乎都是最好水平,然后雷军问台下觉得小米手机该卖多少钱,第一个回答的是卖5000元,然后有人说卖3000元,其实当时觉得小米的行货手机卖3000元以下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毕竟行货手机都在4000元以上。
结果当大屏幕上打出1999元的价格时,全场欢声雷动,掌声欢呼声长达二十多秒,这个时间我看视频的时候特地数过的,现场更有人高喊雷军的名字,那一刻出现的这个数字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谁也没有想到小米竟然能够把价格打到如此之低。
这场发布会的1999元带来了巨大轰动效应,以至于在发布会之后市场出现了巨大的预期,在之后的小米预定和发售中出现了抢购风潮,小米当年卖出了27万部手机,而在第二年手机销量就达到了719万部。很多人人生中第一部智能手机就是小米。
小米之后华为,OPPO, VIVO等智能手机也越做越强,结果是昂贵且品质不如苹果的三星在中国本土被彻底挤出了市场,不仅如此中系手机品牌还追杀到了海外,
在印度,小米超过三星排名第一,
在东南亚,OPPO和VIVO成为三星最大的两个竞争对手,
在核心的欧洲市场,在2019年被美国制裁之前华为的市场份额猛追三星。
在中东市场,三星也受到华为的不断挑战。
在华为受到美国打击后,尤其是2020年华为的芯片被断供后,本来市场还预期三星能从中受益,尤其是在核心的欧洲市场,结果没想到小米异军突起和苹果一起成为华为手机在欧洲市场的最大替代者。可见三星智能手机竞争力在持续的下滑,即使在华为退出的份额上也抢不过小米。这充分说明三星竞争力的持续下滑。
那么现在对苹果来说,就是一件比较开心的事情了,
最大的两个竞争对手,三星面临竞争力持续下滑的难题,
而进攻性最强的华为被美国的制裁彻底压制,发货量日趋减少。
而另外的小米,OPPO, VIVO,包括前不久从华为分出来的荣耀,
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在高端挑战苹果的实力。
在上一篇文章,我已经列了苹果的2020年Q4财报,营收竟然增长了21%,其中大中华区市场甚至增长了57%,然而这还并不是终点,苹果还将在今年继续接管华为旗舰手机退出市场后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苹果在未来数年都会很难遇到什么像样的挑战。
苹果的自研芯片 iOS生态,以及对供应商强有力的技术和品质控制能力,
是短期内不可逾越的护城河。
本来华为智能手机的麒麟处理器 海思芯片套装(WIFI,射频,电源管理,音频等) 5G通信技术 安卓深层改造 拍照技术,只要继续升级,在远期还是有可能跟苹果PK的。
比如华为的通信技术,可不只是只有5G领先,像是WIFI6,华为和高通是最大的两个专利贡献者,在通信技术这方面苹果就不如华为。
而在华为之外,不管是小米,荣耀,OPPO, VIVO,光是一个自研处理器就是难以逾越的高山,
没有独特的技术和生态优势,总体上就会陷入较为同质化的竞争,
要想在各方面追平苹果的能力,难度太大,看看荣耀以后在技术上有没有发力的可能。
那么对于苹果来说,三星衰退,华为重伤,未来多年都将是稳守高端的快乐时光。
不只是苹果受益,由于华为旗下的海思还是全球十大芯片厂商之一,海思退出市场,还直接让高通和台湾的联发科成为受益者。
联发科为首的台系芯片设计厂不仅2020年业绩不错,而且今年的业绩也会很好,
他们主要是供应中低端消费电子市场,不只是小米,OPPO, VIVO要购买联发科的5G芯片通过5G手机抢市场,新荣耀也会大量购买联发科的5G芯片。有时候看财经新闻,说联发科依靠华为拉货营收在9月创历史新高,但10月份失去华为订单后环比暴跌20%,这句话描述的确实没有问题,但是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没有华为订单联发科业绩惨淡,其实看下面的图就清楚了,10月份的营收虽然低于8月和9月,但还是高于7月份的,同时11月和12月又开始环比提升。
2020年联发科营收大增30.84%,超过了100亿美元,随着海思芯片手机逐渐消耗,荣耀也会买联发科芯片,联发科今年日子会过的不错。我们平时说要穷台,但是其实两岸的产业结构,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强竞争关系,不管是中美的贸易战,还是华为被美国制裁,台湾都是极大的受益者,这两年经济增速明显加快,2020年全年经济增速更是达到了2.98%的高速度。
受芯片为核心的电子零部件大发展带动,只要没有特别的意外发生,比如台湾疫情大爆发,台湾2021年经济发展也会较好。
高通也成为华为被制裁的受益者,由于搭载海思芯片出货的手机逐渐减少,
高通的最新财报显示在截至2020年12月27日的2021财年第一财季,他们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营收为82.35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同期的50.77亿美元增加31.5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同时财报显示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他们这一财季的净利润为24.55亿美元,上一财年同期为9.25亿美元,同比增长165%。
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高通第一财季的营收为82.26亿美元,同比增长63%;
净利润为2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8%。
没有了海思的竞争,高通和联发科的芯片联手瓜分了安卓手机市场。
不只是华为被制裁,给苹果,高通,联发科带来了利好,
中国大陆最大的本土芯片制造厂中芯国际也上了美国的实体清单,设备供应受到了限制,10nm及其以下的设备完全被限制,而以上的工艺设备则是受限供应状态。
中芯国际前几天发布的财报,
虽然2020年多项财务指标创新高,年收入为39.07亿美元,成长25.4%;毛利为9.21亿美元,成长43.3%。
但第四季度销售额为9.811亿美元,同比增长仅为 10.3%,环比第三季度更是下降了9.16%,同时预期2021年营收增幅仅为个位数。
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国际的14/28nm工艺在第四季度收入占比下降至5%,上季度为14.6%。
而众所周知华为是中芯国际14nm的最大客户,显示第四季度无法向华为供货导致在先进制程上的重大影响。
而相应的,海峡对岸的台湾半导体制造厂业者们就很高兴了,中芯国际尽管距离台积电差距很大,但是2020年前三季度按照人民币计算的营收至少实现了高达30.2%的增长,但是随着其先进制程的最大客户华为无法继续出货,以及设备的供应受到了美国的限制,第四季度的营收增速就迅速的下降到了10.3%的水平。
而这些少增长的部分,无疑主要会流向台湾的厂家,这意味着台湾以台积电,联电为首的半导体制造厂,将在很长的时间内来自中国大陆的竞争压力大大减轻。
对于中国大陆来说,现在的焦点就是国产化产线或者说去美化产线何时完成,在这件事完成之前,不管是华为还是中芯国际,在数据上都不会好看。
我知道看到这里,估计是不是会产生一些焦虑的情绪,如果说现在是国产化之前的至暗时刻的话,那这样的时刻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了。
产业升级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就拿智能手机和汽车产业来说吧,
在21世纪的头十年左右,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由于2001年我国加入WTO带来的大松绑,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在这之前中国最著名的就是夏利车。
然后自主品牌大爆发,出现了几个爆点。
比较著名的爆点,像哈弗H6,奇瑞QQ,比亚迪F3三款车,可以说三款车造就了三个自主品牌崛起。
当年2003年奇瑞QQ一上市,立即在中国市场引起了轰动,定位为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一下子把汽车的价格降到了不到五万元,一度占了奇瑞汽车销量的70%,也引来了竞争对手纷纷跟进,长安汽车2006年推出的首款自主品牌轿车长安奔奔,当时就是卖4万左右,和奇瑞QQ对标。
至今奇瑞QQ仍然是奇瑞汽车累计销量最高的车型系列。
2005年上市的F3对比亚迪也是一样的,当时推出之后立即成为爆款,占了比亚迪绝大部分的销量,带动比亚迪汽车2005-2009年销量平均增速在100%以上,我当年买车的时候,就一度纠结于要不要买F3,因为当时买这款车实在是太多了。
2006年,F3销量4.6万辆,占比亚迪全部汽车销量的83.6%;
2007年,F3销量8.4万辆,占总销量的97.7%;
2008年,F3销量约14万辆,仍然占总销量的82.4%。
即使到了2009年,比亚迪已经有F0、F6等车型上市,但F3的销量达到29万辆,依然占到了全部销量的65%。
2011年上市的长城哈弗H6就更不用说了,累计销量超过300万辆,自主品牌车型的王者。另外就是吉利2009年上市的帝豪,该车长期是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顶梁柱。
但是在H6之后,尽管中国自主品牌也出现了一些畅销车型,比如长安CS75,逸动,宝骏730,荣威RX5,传祺GS4,但是综合销量和历史地位都还不如上述四款。
实际上中国的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占率(包括轿车,SUV,MPV三种,中汽协数据),
2010年45.6%,2011年42.23%,2012年41.9%,
2013年40.3%, 2014年38.4%,2015年41.3%,
2016年43.2%, 2017年43.9%, 2018年42.1%
2019年39.2%,2020年下降为38.4%
2020年国产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达到了14年来的最低点。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国产电动汽车品牌市值的大爆发,包括蔚来,比亚迪等品牌市值一举进入全球十强,以及国产电动汽车销量的猛增,
同时国内ICT科技巨头也在纷纷入局,
2020年11月,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三方宣布联合打造新的智能汽车品牌;
2020年12月,上汽、阿里、张江高科首轮融资100亿元,共同成立“智己汽车科技”。2021年1月11日,百度也宣布成立了电动汽车公司,吉利是它的战略合作伙伴。
实际上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经过长期的耕耘,最终还是将要迎来市场的爆发。
在手机时代也是类似的,在功能手机时代国产品牌一度崛起,波导,TCL,天语,金立,科健,康佳,夏新等不少国产品牌出现,但很快就被诺基亚,摩托,三星打的找不着北,国产手机品牌份额迅速下跌,感觉外资品牌根本不可战胜。
如下图,2003年国产功能手机达到了55%的份额,但随即被外资反攻,2006年就下降到了35%,三年间竟然下降了20个百分点。
但在智能手机时代,国产品牌最终出现了大反攻。
不管是汽车产业还是智能手机产业,在这种大型产业的升级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外资反攻的情况,而这几年中国产的份额会出现低谷,
以汽车工业为例这个低谷时间长达10年以上,
而以智能手机为例,如果从2003年外资品牌手机份额反攻开始,到2011年左右国产手机开始通过智能手机逆袭,也用了差不多8-10年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外资品牌和企业会迎来一段比较快乐的时光。
而在2021年的现在,美国通过半导体制造卡中国的脖子,其实和历史上的这些情况是类似的,只不过这次是美国采用行政力量的形式,而非像之前那样只是外资企业依靠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反攻。
注意体会下其中的不同,其实美国人也意识到了问题,如果不动用行政力量,单单通过市场竞争已经无法压制中国企业了。
国产化的发展和超越,绝不是五年十年就能完成,从国产汽车和手机的赶超历史来看,都经历了第一轮的快速崛起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然后在外资的反攻下因为基础不牢技术储备不足而进入低谷期,而光是这个低谷期就长达十年左右,
然后度过低谷期,储备了技术和管理能力之后出现了迅速的反攻和逆袭。
我国的半导体产业链,由于受到了美国制裁这个特殊因素的干扰,
因此走势和上面的汽车和手机行业会有不同,由于美国2018年制裁中兴和孟晚舟被捕,导致2018年之后国内资本对该产业的投入急剧增加,尤其是华为大举投入搞去美化替代,大大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而后在2020年以华为芯片断供,中国最大的芯片设计公司海思和中芯国际被制裁为标志,开始进入一段低谷期,走出低谷的办法唯有实现国产化。
多少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的半导体制造产业链,在2020年及其之前已经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积累,因此我们并不需要还需要10年才能实现国产化,走出低谷。
过去的五年,2016年成立的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都已经陆续开始量产出货,虽然他们都没有公布2020年的销售额,但是我估计今年这两家公司的销售额很可能都突破10亿人民币。中芯国际,华虹旗下的华力微最近五年来都在持续扩产和攻克先进工艺。
国产半导体设备生产厂家持续壮大,
五年前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家盈利都是问题,能实现盈利运行的厂家寥寥无几,规模也非常小,而现在已经普遍实现了盈利。
今年(2021年)在规模上将会有首家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厂家出现。
半导体材料厂家也有多家上市,一些五年前我们还不会制造的半导体材料,包括集成电路硅片,CMP抛光垫等相继实现了量产,2020年底ArF光刻胶也实现了验证通过。
也即是已经初步积累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种子企业,2020年的情况比起2015年已经好了一个档次。
在这里不得不再次感谢当年推动,并且在2014年6 月经过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在2014年9月搞了集成电路大基金一期的那一批人,他们也许在无意间改变了历史。
如果从2014年底大基金开始第一批出资,
到2019年5月美国首次通过芯片开始打击华为计算,他们为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提前争取了长达四年半的时间发展。
正是这争取到的宝贵时间,使得今天的华为才没有面临绝望的场面。
否则如果华为在2020年面临芯片彻底断供的时刻,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链还是2015年的水平,那华为的通信设备这样的主营业务就毫无继续下去的可能了,只能靠收专利费等业务生存。
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就提过,这里可以再提一遍,
芯片产线国产化这种重大工程,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来领导,我也相信不管是国家还是华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1月28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消息,为统筹推进集成电路标准化工作,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有关单位提出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申请,秘书处拟设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90家委员单位涵盖集成电路上下游产业链公司、科研院所、高校、用户等。
包括海思,紫光展锐,中芯国际,长电科技,长江存储、华虹宏力,南大光电、江丰电子,中环半导体,中微半导体、北方华创、上海微电子等公司,
另外还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中国电科旗下的3个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西安微电子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
国家队的阵容已经比较完整了。
另外华为最近几个月来每个月都在不断的进行组织调整,
其频度之密集是前所未有的,
包括2020年11月余承东接管华为车BU业务,
2020年12月华为光速剥离荣耀,
2021年1月余承东接管华为云业务。
刚好每个月都要调整一次,这会是调整的终点吗?当然不是。
芯片产线国产化是一场硬仗,打仗之前一定会调整组织阵型,充分的考虑到方方面面,从上面的国家队和华为的调整,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绝对不会是“上海微电子,中芯国际你们向前冲锋,必须拿下来”就完了。
毕竟国内还有大量的技术力量存在于华为,中科院,中国电科,高校,怎么可能就让中芯国际和上海微电子拼老命就完了呢?
2021年我国一定会完成芯片产线国产化组织阵型的调整,我们将会看到新的消息出来,这个时间不会太久,只要把组织阵型定下来了,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了,基本上可以说问题就解决一半了,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