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办公设备>传真机>

传真机没有外接电话口怎么办(传真机连接网络还是电话线)

传真机没有外接电话口怎么办(传真机连接网络还是电话线)

更新时间:2022-02-05 00:49:01

电报曾是邮电部门红红火火的支柱业务;装一部程控电话得托熟人,等候十天半个多月;手机笨重得像块大砖头……说起这30年的通信方式变迁,在东阳邮政部门上班的陈灯月感慨万千。他说,30年,在历史长河中如一瞬般短暂,但这30年,通信的变化真的是天翻地覆。

我的老家在东阳市千祥镇下东陈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谁家遇上个红白喜事或家中状况紧急,想通知远方的亲人,总会跑趟邮电支局,说上一句:“发份电报吧。”通电话肯定比发电报来得快,问题是对方没有条件接听,打不了,只能退而求其次。

我在千祥邮电支局上班时是20岁的毛小伙。那时候,千祥邮电支局建在原千祥公社老广场的一侧,坐西朝东,每天迎着朝阳开门营业。进得营业室,一直走到底,往南瞧,正对面的就是我——手持邮政日戳,“啪、啪、啪”地在平常函件的封面上准点加销邮资凭证;我的右手方是邮政营业员,经办挂号、包裹、汇票等业务;我的左手方是电信营业员,受理电报、电话的传接等业务;我的背后便是总机房了。它,是千祥所有来去固定电话的中转站。

我的堂叔每次进来拍电报,不管事情多么火烧眉毛,都会在拿起笔之前,气沉丹田、凝神敛意打腹稿。电信营业员接下堂叔递进来的字斟句酌的一份电报,通过总机电路,“腰腰拐捌(1178)”“腰动动玖(1009)”,一连串电报代码话传到东阳县邮电局电报房后,译出,然后互对。一天下来,进进出出上百份电报是常有的,发音过度、咽喉炎更是电报人常见的小顽疾。

后来,邮电部门推出“鲜花礼仪电报”业务,颇受时尚人士青睐。上世纪90年代初,堂小哥结婚,远在北京的堂三哥不能回家,发了份红彤彤的祝贺电报,送来了一束88朵鲜花,新颖别致的礼仪电报与温馨浪漫鲜花完美结合,这在千祥农村是首次递出。

结婚后,堂小哥开着吉普车,整天跑东跑西忙着发展皮具、药材生意。堂二哥一帮子人走出去,订进来,每天10多个拖拉机的皮带、箱包、布轮按对方业务要求捆扎结实,一件一件填单、过秤、计费、装袋、扎铅,然后从我所在的邮电支局装上县城来的绿色邮车,奔转全国各地……

出于方方面面的考虑,堂二哥他们邮完了商品包裹,还要给收件单位的相关人打个“摇把子”长途:先排队,再填单排号,然后到话务员指定电话亭里的话机旁静等接听。一个电话几经周转,最后接通,通话质量还是没多少好,要拉直了嗓子拼命喊:“喂!喂……”你喊我叫,此起彼伏,20多个平方米的邮电支局营业室宛如集市一般热闹,结果,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时断时续”中通完电话后,堂二哥与对方各发挥自己悟性,展开联想,才能大致回味出这次通话的正确内容来。一个电话从挂号到通完要耗费40多分钟,甚至更长。实在等不了了,贵点,也要拍个“货邮请查收”的电报过去,通知一声,以便下回结算时顺当些。

气派的“宅电”

1994年10月14日上午10时,在东阳市邮电局和千祥镇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总投资145万元、以县为单位的千祥镇千门6位数的程控电话割接成功。至此,大家遇上急事,换上了“通个程控电话吧”的新说法。

打程控电话快捷,比电报“讲”得清楚还省钱,但普通农民依然安装不起,光初装费要上万元。堂二哥办理了装机手续,由于受设备、人员等因素制约,还得托熟人,等候十天半个多月,装机人员才姗姗而来。装上“宅电”正式通话的那一刻,家里像过节一样热闹,堂二哥接连给五湖四海的亲人打了好几个“长途”,与不同的亲朋好友重复着相同的话:“我是在家里给你打的电话!(隐语:我家现装上电话了,够气派吧)我家的电话号码是……记住噢!有事打‘它’!”

因业务需要,堂二哥还加装了平板传真机,像打电话一样拨通对方传真号,听到“嘟”的一声细响,堂二哥的真迹已经再现对方传真机上了。

笨重的“大哥大”和昙花一现的BP机

长江后浪推前浪,邮电通信事业蒸蒸日上。堂四哥长年在外经营药材生意,从广州回来,腰里别着BP机,手里拿着一部笨重的“大哥大”。他来到邮电支局,神气地告诉我:“上个月,我了解到一个信息,借朋友的‘大哥大’往家里打电话,四嫂马上把药材直发过去,一笔生意赚了4万多元,比起50元话费来,毛毛雨了。看,我手上的‘大哥大(摩托罗拉,售价21000元)’是昨天托人择机子择号码买到的。”话还没有说完,又接听起手里的“大砖头”电话,瞧着周围人惊羡的神情,满脸自豪……

那时候,在千祥,用得起“大砖头”电话的毕竟不多。由于信号不好,“大哥大”都是外置天线的,为此,有人把“大哥大”装在包里时故意露出一截天线,有时候还故意拿出来打个电话,以证明这是真正的“大哥大”。而一般人用得最多的是BP机,看到一个电话号码显示出来,立马就找电话打过去。

用昙花一现来形容BP机,我以为再恰当不过了。有一段时间,可以说人人腰上都别着一个BP机。但是,它的“光荣下岗”来得那样突然而无情。现在,我家抽屉里还留着两只中文BP机。

信息化时代的巨变

上世纪90年代末,堂四哥退居二线,小侄子办起箱包有限公司,职工好几百人。与此同时,千祥的手机店也开始越开越多,外表漂亮功能齐全、携带方便、接听随意的统统登场。小侄子用手机几乎半年一换,有了“双模”手机立马就用上了。除此之外,他还学会了发E-mail与客户联系生意。

淘宝等网购平台兴起后,千祥也进入了网络时代。前两天,我到邻村一做旅游用品的农户家里,他一边聊着生意经,一边娴熟地查看“阿里旺旺”(以前称为“阿里巴巴贸易通”)。他说,厂里90%以上的旅游用品都是通过“阿里旺旺”销往世界各地的。

手机就更不用说……可以说,步入信息化的今天,我们的通信工具和方式发生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变化。在信息化的今天,与80后、90后、00后谈起这些,宛如传说一般,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渐渐走进博物馆,成为一段尘封的记忆,但是它们见证了我们通信事业的发展,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后记】“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手浙江新闻客户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值班主编:杨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