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昨天本报甲午战争120周年特别报道推出“毋忘甲午”特刊。今天起本报推出“大国海疆”系列报道。两路记者分别从辽宁丹东至上海,上海至海南琼海,驱车穿越中国万里海岸线,寻访历史遗迹,感受今日海疆新面貌。
120年前,丹东还叫安东,是黄海海战的发生地,此役北洋舰队失利退入威海卫,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甲午战争由此走向败局;120年后,丹东如今是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带的明珠,已经建起了中国海岸线最北端的国际贸易商港——丹东港。
“你看,几年后,这里将建起游艇码头;那边会修一个渔人码头,有渔港客栈、渔家酒店;这个方向计划造一座古文化小城,会有望海楼、天后宫,渔民出海前可以来这里瞭望、祭拜;再过几年你来看,这里会变成一座集聚城市功能的滨海小城。”宋沛然是个土生土长的丹东爷们,他既是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也是研究甲午战争的热心人,他正在建设一个民间甲午战争博物馆,建成后将比威海的甲午战争博物院更大。
为何斥巨资建博物馆?
在古战场留一个烙印
宋沛然所在的日林集团正在大东沟附近区域筹建一座博物馆。“在战争发生地没有一个纪念性场所是非常遗憾的。”宋沛然说,去年之前,他和身边很多人一样,对大东沟海战几乎一无所知。“这是日本侵华的第一场战役,应该永远记住这段历史。”
宋沛然是博物馆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从去年10月起,他就开始为博物馆奔走忙碌,从收集藏品到装潢设计,占地面积达34000平方米的博物馆,每个细节都需要把关调度。为了增加藏品的含金量,他们寻遍世界,特别是在中国和日本。
除了一些甲午学者愿意主动转让、捐赠手中的珍贵资料,他们还联系日本当地人想买下日本的定远馆;找到文物经纪人,希望能购入他们手中的“经远”号、“吉野”号战舰遗骸;也在日本的网络上竞拍相关物品。令宋沛然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张甲午前后标准东三省全部矿产资源、特产的地图,“在地图上你能明显看到日本当时的野心”。如今藏品已经收集了500多个件类。预计明年9月,这座博物馆就将在大东沟古战场的西南方拔地而起。
“博物馆的外观设计模拟战舰模样,寓意向前。”宋沛然说,建成后将比威海的甲午战争博物院还要大,将来可能还要拓宽凭吊广场,未来会对公众免费开放。有人质疑造博物馆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他只能反复解释:“都是当地人民和专家学者们自发的行为,没有使用政府任何经费,由多家企业和个人自愿义务劳动、共同出钱出力,以此来缅怀保卫国家的民族英雄。”比起面对媒体,他更愿意奔跑在码头,愿意花时间去读史料,愿意研究敲定博物馆的每一个细节,他知道,多说无益,实干永远比语言有力得多。
如何1:1复制致远舰?
所有舰内陈设都将还原
在丹东船舶重工基地造船船台上,一艘长81.38米、宽11.58米的战舰已经完成了船体甲板部分的建造,这是按照1:1的比例复制的“致远”纪念舰,未来她将停泊在大东沟沟口,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
“由外到内我们都会仿真做旧,除了动力系统,舰内所有陈设,包括餐具、菜品,甚至邓世昌的铜质浴缸都将还原。”宋沛然指着船体上的一块双层铁板说:“你看这里,由于以前是铆接,两块铁板之间会有一块凸起,而现在都是焊接技术,为了尽量仿真,我们特地在船板上又加了一层铁皮。”
“致远”纪念舰计划在她英勇就义的9月17日下水。那天,也是管带邓世昌的生日,12时50分,黄海海战正式打响。致远舰鏖战五小时弹尽且受重创后,管带邓世昌欲撞击日舰“吉野”与之同归于尽,但被日舰击沉。
据日本的史料记载,第一个复制致远舰的是日本人,他们在1895年用纸扎了一艘致远舰,放入不忍池中,所有人一起往船上丢火把,纸船很快沉没。日本人在岸上欢呼“打沉致远了”。这是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告诉宋沛然的,却在他的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日本的靖国神社至今仍然展示着北洋战舰的遗物,这无疑是日本在美化侵略历史。120年前的屈辱依然伤害着国人的感情,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不断挑衅,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以史为鉴!”
“甲午并不只是一段耻辱的历史,我们想把当年的民族气节、不屈的爱国精神永远传承下去,中国人具备这个骨气。”原本靠在椅背上的宋沛然,说着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他知道,虽然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不管多苦,都值得,“人一辈子做几件有意义的事,这辈子就不白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