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庭维修>马桶>

国内哪里最早使用马桶(马桶在中国哪一年普及的)

国内哪里最早使用马桶(马桶在中国哪一年普及的)

更新时间:2021-12-12 20:41:33

最早的马桶和贵族的便器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曾说过华东地区发现迄今最古尸体——浙江湖州安吉县天子湖镇五福战国晚期楚墓古尸,比马土堆女尸还早。很可惜,这是盗墓中发现的,没有得到及时保护,破坏了(详见《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子湖镇五福村附近,是一座战国晚期楚墓》一文)。

这座墓虽然被盗了,但还有很多重要的发现,比如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古代贵族使用的马桶实物,将中国人使用马桶时间大大提前。

这只马桶,出土于五福楚墓的头厢之中。

头厢,就是棺材前面有意做出的空间,供放随便器物使用。

2007年1月11日,考古人员打开头厢。里面会有什么宝贝呢?在打开头厢前,大家都希望能出土珍宝,但又担心希望落空。

午后2点正式开厢。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主要是等浙江省文物专家和当地县里主要官员的到来。

头厢打开后,围观的村民呼叫了,连见多识广的省里专家也激动了起来。陶佣、马桶、虎子、陶钫……考古人员接连拿出了16件。

这些随葬品,是墓主的日常生活之物,而随葬陶俑,说明墓主生前有佣人服侍。

出土的马桶太罕见了。

这是一件漆木器,形状、大小与现代人使用的马桶完全一样,马桶与屁股接触处,根据人的臀部特征设计,坐上去十分合适,非常舒服。

这是中国考古中首次发现如此完好,而又如此久远的木质马桶,木便器能保存到今天真的太不容易 ——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考古纪录,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两千年人们如厕方式的认识,也改变了马桶是西方人发明的观点,将中国人发明和使用马桶的历史大大提前。

这件马桶已珍贵异常了,还有件更漂亮的小便溺器——虎子!

这也是一件漆木器。正如“虎子”一名,其造型是老虎形状。

器身设计非常巧妙,匠心独运,雕刻精细,形象逼真。整个器体由母子双虎组成,母虎腹内是空的,用于盛装尿液;子虎伏于母虎背上,刚好用作提手。

虽然之前类似的器物曾有出土,但五福村楚墓这件更为精致、美观。不考虑虎子的实用性,也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工艺品。

这种设计后来在清朝皇家使用的方便器物中,也发现了,是不是很巧合?

便器的使用,在中国历史悠久。但由于这类器物属于秽物,是隐私,一般不便公开,极少能保留下来,谁家里会收藏这玩意?

过去人们生前用的便溺器,不是毁弃,就是随葬地下。但由于多为竹木质地,很容易腐烂,像五福村楚墓这样能保留下来,确实不容易。

但在中国古人笔记上,不乏便溺器的记载。

对过去人们使用便器记述最清楚的,要数清人曹庭栋《养生随笔》,卷四中专门有一节“便器”——分大小便两类器物——

一是便壶。

一般,“制以瓷与锡,俱嫌取携颇重,惟铜可极薄为之,但质轻又易倾覆。式须边直底平,规圆而匾,即能平稳。”

民间更多是用竹木来制作便壶。

宋人林洪《山居清供》提到山民用竹子做便壶的情况:节截大竹整节,半边微削,令平作底,然后上漆。再节取小竹作口,提手亦用竹片黏连。

北方多用葫芦来制作。

选择成熟的葫芦,开口掏瓤中空,然后倒入桐油浸透,晾干以后既不会漏水,还经用。因为体轻容量大,使用方便,在过去很流行。元朝时,不少人家还用葫芦做小孩子的溺器,俗称“溺葫芦”。

因为直呼溺便器不太雅,都称尿壶为“虎子”、“伏虎”。

民间的虎子多是陶瓷制器,现代则很简单,是塑料质地,一次成型,甚至一次性使用。

高级的溺器讲究就多了。比如过去皇家用的虎子,有的用玉制作,外饰珠宝。如果今天能考古出土一件,定是“国宝”。

再是便桶。

《养生随笔》称,“大便用圊桶,坐略久,即觉腰腿俱酸,坐低而无依倚故也。须将环椅于椅面开一孔,孔大小如桶,铺以絮垫。亦有孔如椅面,桶即承其下,坐既安然,并杜秽气。”

这种大便器具,通称“便椅”,与今天的马桶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不带自动冲水。在过去有老人的家庭,孝顺的子孙几乎都为老人置办的。

制作大便器具的材料,古人青睐木质,这从五福古墓出土的器具质上,便可以看出来。

而且,这类秽器古人多用“虎”来装饰——老虎、壁虎,为什么?虎辟邪!

这种“以虎为宜”的审美观,到清朝也没有变,比如晚清太后慈禧用的“官房”就是这样。

所谓“官房”,就是马桶。

禧的官房老讲究了,就一只大壁虎,两只眼珠子是红宝石做的,闪亮闪亮:壁虎的四条腿正好是马桶的四条腿。壁虎尾巴卷起来,尾梢和尾柄相交,形成一个8字形,是马桶的后把手。壁虎头翘起来,往后扭,正好作前面的把手。

首尾中间就是壁虎圆鼓鼓的大肚子,用来盛装排泄物。

虎口略略张开一条缝,衔着手纸。

慈禧的官房开口略长,呈椭圆形,有盖子,盖正中卧着一条螭虎,刚好作为提手。这与浙江五福楚墓出土的虎子提手,在设计思路上完全一样,确实非常巧妙。

使用时,慈禧骑在壁虎的身上,完成任务……

或许有网友说,怎么你像看到到样?不是我看到的,是服侍慈禧的宫女看到的,这在《宫女谈往录》一书有记载,此书是晚清宫女荣儿的回忆录。

荣儿还看到,“老太后骑在上面,用手纸逗着大壁虎玩。”

慈禧这官房是用名贵的檀香木制作了,本身就有香味散出。使用时,还要在壁虎的虎子里放很多香木的细末,排泄物落下后,立即滚入香木末里,被包裹起来,表面看不到有排泄物的,当然更不会有臭味出来的。

很可惜,慈禧这件价值连城的古今惟“工艺极品”,现在没有了。不是在慈禧死后随葬陵墓里了,就是被焚烧了。慈禧的定东陵在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被孙殿英盗了,没见这件官房的记录,基本上可以断定被焚烧了。

因为,清朝有丧礼有“焚化”风俗,称为“燎祭”。皇家陵墓建筑都有燎炉,亦称“燎屋”、“焚炉”。

据清宫档案,慈禧死后的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十一月初二日,各衙门即呈上应行焚化慈禧生前乘坐过的轿子12辆,其它的衣物、首饰等,在殷奠礼、启奠礼、初祭礼、大祭礼、初满月礼、二满月礼、三满月礼、百日礼、祖奠礼、飨奠礼、迁奠礼等礼节中,一一焚化。

连轿子都要烧掉,马桶这类秽物是一定要焚化的——当然这不便出现的皇家档案记录上,属于隐私。

,